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创作研究 | “具象”里的“精神场”

时间:2022/5/26 20:17:13  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具象”里的“精神场”

文/陈强

  我们,倒退九十四年。

  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二日刚写完《纪念刘和珍君》站在窗前,神情凝聚着:“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刘佳,2020年4月2日抓住了鲁迅眼睛里“浓黑悲凉”的那一刻, 为鲁迅先生造像,力透纸背。

  他一发不可收,为百年先贤造像,为时代先锋立传。

  在当今多元杂陈的图像时代,我们期望通过画家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创作心态和精神的意绪,并进而复原出画家的理想追求,观念与价值。对刘佳亦然。

  面对刘佳作品,直觉是他那深厚扎实的写实功底,驾驭自如的造型能力和敏锐入微的笔墨感。但是,单从“写实主义”的意义上对他加以评判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一种误读。他的作品并不同于学院派的写实传统,而是他通过对象的心理变异达到的内心真实体验下存在的另一种“写实”。以生动简练的线条对形象作出准确精到的勾勒,但他并不过多的拘泥于细节和局部的刻画,更多的是着意于对画面整体印象的把握。注重于主体的表现性,更强调在表现基础上的内心体验中的真实性追求。正是这种内心体验,他捕捉到了存在于心中的真实。

刘佳 / 鲁迅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蔡元培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潘天寿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林语堂 / 45cm×30cm / 2020年

  这是刘佳的创作“视角”。

  应该去解读他的“视角”,从而认识他创作的中国画人物系列作品,或许可以加深对他的理解。所谓的“视角”,其实就是以他的视觉主观意象对象,其“视角”的焦点始终指向真实性和超然于写实的本质,并且摈弃了除对象本体之外的所有先验的既定观念。画面中看似恬淡冷漠、莫可名状的人物,他们似乎试图在表达什么,却并没有情节上的任何暗示。如作品“鲁迅、蔡元培、黄宾虹、齐白石”等,这是一种“存在方式”的确定性摹写,这种“存在方式”,既有时间的接续,又有精神的蕴藉,是他内心的过滤和提炼。如果用中国画审美观念来表述,刘佳的创作,就是他长期积淀后的一种“澄怀味象”的营构之象。

  也就是“人心意象”。

  中国绘画的“人心意象”是绘画语言过程和审美观念过程的同质过程。图式只是形式,而形式只是载体,重要的是由图式所营造的意象和形式背后包涵的审美意蕴。所谓绘画语言的独特性,关键也在于此。正如苏珊.朗格说的:“艺术创作中的一切技术,都是在对原型进行‘处理’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处理’本身实际上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方式,任何‘处理’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自身具有某种意义的形式”。这是用笔触的游动传递出心理活动的独特轨迹,也是他的心灵律动,弥散着精神张力的迹象。在他的画面上,笔触和迹象的作用已不再是帮助形的释读,而是淡化形的具体性,不拘泥于对象的“真实性”,针对性地对物象作审美判断,多层次的观照和剖析,近于偏执地相信自己的感觉,由此去追求他的一种“神似”的“精神化”真实,这也是一种“具象主义”的真实。

刘佳 / 黄宾虹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齐白石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王国维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吴昌硕 / 45cm×30cm / 2020年

  “具象”,1930年由荷兰凡.杜斯堡首先提出了“具象艺术”这一界定术语,在中国,“具象艺术”是从写实主义衍生发展而来。中国画的写实主义真正开始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基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形式去表达社会的形态,最终确立了写实主义“定于一尊”的主流地位。“具象艺术”是写实绘画以外的“意象”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提炼、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刘佳在为全国新冠病毒战役冲锋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创作的《墙、我累了》等作品中,他不再将写实的三度空间的真实视觉作为绘画根本,而把自我选择的变量因素加以生发,非常主观的表达了具象表现主义的语言特质。英国尼吉尔.温特沃斯说:“绘画的具象元素的表现再现,它先于作品而存在,并被用作某种预先构想的现实手段。”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主体能动作用,重视审美情感的自我抒发,对人物的形态及色彩进行“心象”提升,强化了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走向。

  “绘画能否承受精神之重”,如果这是对图式表象的指称,那么“精神能否忍受绘画之轻”?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是不能仅仅依赖图式的直接呈现,而只能从画面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品格,引导人们去领悟和认识图式背后所蕴藉的精神价值。画家只有把自己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有机地渗透到形式语言中去,在构图、色彩、造型、笔触、肌理等方面,更多地融入主观精神因素,突出审美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才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精神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佳体现了作为艺术家的文化责任,并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将人在世俗社会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彰显出来。


刘佳 / 徐悲鸿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徐志摩 / 45cm×30cm / 2020年

刘佳 / 张大千 / 45cm×30cm / 2020年

  一个成熟的画家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个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另一个是创作出体现这种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二者不可缺一。这又可以引申出另个观点,即一个成熟的画家应建立起良好的“作品意识”,所谓的“作品意识”并非一定是大作品、重大题材作品,而是能小中见大,充分意识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充分发挥和整体呈现个人绘画技巧和风格语言的代表作品。刘佳很早就既定于这个标志,非常自觉的审视自己的绘画语言走向,成功的摆脱了中国学院派写实主义的窠臼。

  艺术贵在创新。我们追踪刘佳近几年的创作形态,端倪出他整体艺术创作的风貌,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从他的创作题材中更蕴涵着他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致。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她认为这是“生命的逻辑形式。”刘佳家学渊源,父亲刘国辉先生是当今名冠“南北”的中国画巨擘。刘国辉是一座高峰,刘佳在下面不管是站立还是匍匐,是攀登还是仰望,他已经至尊在上。他要么在这座高峰的“庇佑”下“坐享其成”,要么另辟蹊径,披荆斩棘,择荒而上,岭上相望。刘佳取之于后者。他在努力建构自己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绘画语境,这的确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但却因此造就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象”来。我们有理由说这是刘佳营建的“精神场”。

  “精神场”是刘佳作品的“精神属性”。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它所应有的精神价值。艺术作品精神价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在而外的动态过程。它不是在一个完全预设的框架内的形象填充,而是形形相应的情感视觉的发展过程,在于追求视觉图像与自我精神指向的内在统一。画家在作品精神价值上的独立探索,丰富了人们对“具象写实”绘画内涵的认识。作品中的图式与精神的统一,客观与主观、存在与自我、原型与主体、逻辑与激情的融为一体,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精神价值的表达述求,是作品创作的真正源泉。

  我们期待着刘佳为我们营建一个又一个风格独具、风骚独领的“具象”里的“精神场”。

2020年8月陈强于苏州

刘佳 / 巴金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陈独秀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李大钊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梁实秋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林风眠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吕斯百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刘海粟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许地山 / 45cm×30cm / 2022年

刘佳 / 庞薰琹 / 45cm×30cm / 2022年

  江苏省国画院自1957年筹建至今,已经迈过了60余年的辉煌历程,在画院的学术创建与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前辈不仅创作出了一大批堪称时代经典的艺术精品,在美术史论研究及理论体系构建与拓展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具有经典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交融互补、彼此促动的综合性学术追求,是艺术更新发展、历史沿革积淀的内源动力,也是画院创作、研究走学术综合发展之路的一贯导向。2022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征程已经开启,艺术创作者大有可为,鉴于此,今年起,在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其命惟新铸丹青——江苏省国画院在职画家创作研究系列”专栏,旨在比较集中地展示汇报画院各位在职画家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综合成果,从生活体验、专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等不同角度,生动呈现各位在职画家勤勉耕耘、努力进取、传承发展“新金陵画派”其命惟新艺术精神的踏实作为,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奋发进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