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一颗画坛流逝的星,走进她心灵里的风景

时间:2024/4/8 20:26:36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她是中国现代画坛一颗流逝的星,她总在作品里以一个“蕴”字签名,似乎等待后人去认真琢磨、细细品味,同时又隐隐透着某种遗憾。

  从20世纪20年代年代起,她就与蔡威廉、潘玉良,关紫兰、荣君立、孙多慈,方君壁、丘堤等优秀女艺术家一起,出现在各种重要展览和杂志之中,与潘玉良被称为“海上双玉”,但在后半生却几乎淡出画坛而为人们所遗忘,她就是唐蕴玉。

展览现场

  4月7日,“寸感——唐蕴玉水彩画展”在北京槐轩开展。展览精选唐蕴玉的水彩作品39件,以风景、静物和花卉为主,创作时间跨度集中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她先后在北京、西安、成都、桂林、广西、湖南等地旅游写生的作品。在唐蕴玉的画中,一种沉静、灵动、高雅的气息穿越时空而来,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它们仍有一种拨动心弦的动人力量,让处于喧嚣都市中的我们再次沉醉于自然之美。

展览现场

  1947年出版《美术年鉴》中对其如此介绍:唐蕴玉,女,江苏吴江人。擅长西画、女士毕业于神州女学美术专科,民十六年东渡日本,从石井柏亭诸家求深造,其作品曾列入东京展览会。民国十九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校,专习油画,后又游历荷、比、意、英、瑞、德诸国,研究各画派之流别精髓所在,其作品因得先后入选巴黎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及杜而利沙龙,归国后任美术学校教授。女士作风,构图极新颖,色彩淡泊而宁静,尤以善绘肖像与风景名于时,曾于民三十五年五月,假上海大新画厅公开展览,作品凡百数十幅。

展览现场

  北京槐轩展览展出的作品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风格一致,以印象派的风格语言为基调,揉入了巴黎画派的绘画特征,以抒情笔法描绘对象,不经意间也能透出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这与她少见的留日、留法的双重求学背景息息相关。与同时代许多洋画家一样,她也试图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与其创作融汇,在她笔下形成了一种造型朴拙、色彩清新而不乏稳健的艺术风貌。唐蕴玉有意无意间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在那段颠簸的岁月里,她以“寸感”之情,用这种绘画游记的方式,来记录曾经走进她心灵里的风景。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寸感”为题,来自唐蕴玉的《寸感》一文,这是其一生中极为难得一见的艺术随笔文字。她这样写道:画的成功,当然以取材、色调、结构为根本,我尤感觉到绘画的色调,可以表示各人的个性,像歇妄纳(Chavannes)喜用静雅的色调,时时露着悲感;蒙耐(Monet)的风景色调,喜画鲜明的苍空,时常表现强烈的日光。这两画家用的色调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可以使人佩服的地方。我对于这两画家的色调都欢喜,不过在无形中常喜用冷色的,我不敢说用了Chavannes(夏凡纳)的色调,就可以说好,这也是表示我个性的趋向罢了,至于其他画家,都有各人的生命存在里面。

展览现场

  策展人高高介绍,为了将观众带入到五六十年代,在策展时还收集了与唐蕴玉作品同期的老影像资料。从十余个影像中剪辑出了与作品有关联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体验时代氛围。展览还通过唐蕴玉的照片剪辑了视频,以时间线梳理呈现出艺术家的一生。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的海报选用了唐蕴玉《古城外》作品的局部,结合春天时节,以柳树主题,选择了柳条作为装饰,同时寓意“折柳送君”。

  “寸感——唐蕴玉水彩画展”将持续至5月3日。

  (编辑/柏成,图片由槐轩提供,部分资料引用自李超 《淡泊之蕴——唐蕴玉油画研究》)

唐蕴玉

  唐蕴玉(1906-1992)

  江苏吴江人,定居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后执教上海美专,时与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齐名活跃与海上画坛。1927年后赴日本游学,1930年又赴法国人国立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留法期间作品曾人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和杜尔利沙龙。1938年后回国,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参加了重要社团“艺苑绘画研究所”(简称“艺苑”)。1949年后先后于上海向明中学、上海建春女子中学、上海长乐中学等处任教。五、六十年代于假期间,先后至北京、西安、成都、桂林、广西、湖南等处旅游写生。后随时代颠簸,1980年后赴美国洛杉矶定居,期间一直坚持画画作为日常至1992年离世。

展览特别复原了唐蕴玉的作画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部分展出作品:

唐蕴玉 北海公园 38x29cm

唐蕴玉 古城外 37.5x28.5cm

唐蕴玉 角楼 27x39cm

唐蕴玉 静物 24x31.5cm

唐蕴玉 日暮放舟 19x26cm

唐蕴玉 山野林田 19.5x27

唐蕴玉 桃 23.5x32cm

唐蕴玉 月牙山前 37x28c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