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开馆 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

时间:2024/5/18 21:05:34  来源:艺术中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现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现场

  5月16日,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长清校区举行。原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董伟,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左中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共同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揭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娟致辞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娟在致辞中对潘鲁生教授无私捐赠民艺馆的高尚情怀表示敬意和感谢。她说,博物馆新馆开馆使用,不仅是山东工艺美院的盛事,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盛事。博物馆捐建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实际行动践行办学初心使命,他们的无私风范和崇高精神境界,堪为后学之楷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滋养、启迪和引领一代代山工艺人接续奋斗、躬耕前行。学校将依托博物馆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民艺的挖掘阐释传播,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在中国民艺传习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建设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高水平艺术与设计大学。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邱运华致辞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邱运华致辞。他表示,多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民间文艺的教育传习方面做出了宝贵尝试和有益实践,坚守民艺在设计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将民艺作为设计之源,在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发挥基础与提升作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以高校为依托,建设以民间工艺和中华传统美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并结合自身教育优势开展教学和研究,这种传习模式为民间文艺进校园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探索了新的教育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博物馆新馆的建立,将为在校师生和广大社会人士开启一场震撼人心的民艺之旅,提供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和艺术思考。

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文生致辞

  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文生代表山东省教育厅致辞。他对博物馆开馆表示祝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托设计学、民间文艺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全景式展现中国工艺美术与设计文脉,演绎传统生活方式,倡扬中华美学精神。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两位原校领导孙长林先生、潘鲁生先生的个人捐献。他们学术为民、藏艺兴教的崇高精神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让人敬佩。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是文化“两创”实践路径的积极探索。

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合影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主持仪式。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才大颖、姜慧、吕品田、谭好哲、郭线庐、何洁、杭间、汪大伟、李海涛、吕少卿、孙黎海、张夫也、安德明、万建中、林继富、吴元新、孙建君、朱启臻、王娟、潘路、邢鸿雁、乔晓光、唐绪祥、李勇、肖贵田、李春园、张娜娜、田建、卢朝辉、陈宇、潘妍利、鲁元良、白传之、郭炜、曹景德、李嫣然;家乡代表鹿展、田继雷、孙元涛、孔繁星、王金科、朱衍芳、程军伟、侯福常等;校领导韩世春、张艳霞、孙大刚、韩文涛、谷朝勇、苗新民、许磊、孙磊、安峰,省直单位、县区相关协会部门单位负责人以及教育界、文化艺术界、媒体界的朋友。

  据悉,新馆由古代工艺收藏馆、民艺馆和现代设计馆三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是山东省首家历史性全景式展现中国工艺美术与设计文脉的重要平台,被文旅部、中国民协、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等多个部门单位授予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教育教学基地等称号。

“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现场

  5月1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艺研究院、《民艺》杂志社共同承办的“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研讨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乔晓光教授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共同主持。

  潘鲁生、邱运华、才大颖、吕品田、郭线庐、何洁、杭间、谭好哲、林继富、孙建君、汪大伟、张夫也、万建中、朱启臻、安德明、王娟、肖贵田、吴元新、唐绪祥、唐家路等民间文艺学、艺术学、设计学、民俗学、社会学相关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与会嘉宾发言

  此次研讨会是结合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召开的一次围绕民艺馆传习的学术活动,旨在展现民艺馆的平台功能,使民艺传习更贴近生活,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民艺研究,使民艺馆真正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展现民艺在学术研究与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的窗口。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以潘鲁生教授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民艺馆为契机,围绕“民艺与生活的关系”“传习与传承的价值”“民艺与设计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与知识生产关系”“民艺资源融通与设计创新”“博物馆展览与表现形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发言

  潘鲁生在发言中阐述了民艺馆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他认为,民艺馆不仅是展示民间艺术的窗口,更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大课堂。要让民艺馆走进百姓生活,回望历史传统。他主张通过幼儿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学生“两创”实践、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民艺研究中,要重视民艺的生活功用、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喜好、在借鉴基础上推动艺术创新,通过这些方法途径,民艺馆可以成为一个传承和研究民间艺术的活跃场所,同时促进民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与会嘉宾发言

  专家们表示,潘鲁生教授40年来行走田野,致力于抢救、保护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工作实效显著。潘鲁生教授捐赠的民艺馆系统性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汇集中华文明的造物智慧,发挥唤醒文化记忆的功能。民艺展现中华文化基因,见证人民生活与文明发展历程,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民艺蕴含的造物智慧、中华美学精神、匠心技艺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现场

  民艺馆是集教学、研究、创作功能于一体的传习场所,民艺品是造物艺术与传统技艺研究的样本,也是设计创新的资源库。民艺馆高等艺术教育、设计教育的文化传习基地,为学术界研究传统工艺、传习传统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参照。民艺馆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的实践,也是对设计学、艺术学、民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的有效探索。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还系统探讨了民艺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民艺资源共享、民艺学科建设、民艺再语境化、民艺语料价值等话题。专家们认为,民艺作为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艺术,需要在保护与传习中发挥重要价值,要回归用的需求与文化价值的传播。与会专家们指出,民艺馆的展陈与表现要诠释民艺,在民艺的保护、研究、衍生中发挥美育功能。他们鼓励师生从民艺实物中汲取文化养分,积极探索传统民艺现代设计转化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建设。(图片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