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南京博物院推出“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特展

时间:2024/5/21 19:55:4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在2024“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作为今年南京博物院的重磅展览之一,“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于5月18日展出。本次展览分为三期,共展出书画作品150余件(套),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北宋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的苏轼量移河南汝州。四月,苏轼沿江东下,七月到达金陵,于钟山脚下的半山园拜谒了罢相闲居九年的王安石。两位性格迥异的文化巨人金陵重见,回首前尘,恍然如梦。此后月余,两公结伴同游,畅谈诗文与书画,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了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鸿沟。

   “对中国书画的发展而言,苏轼的书画理论与实践有着难以估量的指导性意义与巨大影响。”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庞鸥说,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宋代之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够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苏轼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在书法方面,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意态形象,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

   展览的名称“无尽藏”源于苏轼的名篇《赤壁赋》,意在借此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故此,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展览分为绘画和书法两大部分,绘画部分包含“达心适意”“写形传神”“诗歌绘画”三个篇章,书法则包含“法中尚意”“书以学养”两个篇章。这些主题都来自苏轼具有代表性的书画艺术理论,每部分呈现的作品都紧紧围绕其主题展开,对每一幅书画作品,展览中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阐释。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博大精深,所列篇章主题之间是相互融通,并非泾渭分明。

   本次展览举办地——南京博物院,紧邻着北宋宰相王安石所居的半山园遗址。940年前,苏轼于此写下了《次荆公韵四绝》,其中有句:“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策展团队希望观众透过这些珍贵书画,探寻苏轼艺术精神的内涵,体悟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