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郑忠谈艺录之十四

时间:2024/5/22 19:37:36  来源:江海子 新意象水墨

  我为什么要写作?不知不觉如影随行也写了半辈子了,当年当兵时置身于群体之中,内向又很书生气的我常常觉得我与周围“格格不入”,我是高考落第,不得已而来当兵的,一直心有不甘,总想东山再起,幸而从当兵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写日记,这个“写作”习惯形成的雏形无意识中形成了我与自己对话,排解内心郁闷的“心理疗法”。每每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自卑自怜、感伤与自恋诉诸文字后,为之释然!有句波斯谚语:“思想是卷起来的绣毯,文字是打开来的绣毯”,一经文字的过滤、净化后,我的疑虑顿消,精神抖擞,目标明确。文字对于人生是另一番体验了,是么?

树(散文)

郑忠

发表于《佛山文艺》总第87期

  我是一颗急于长大的树,春天忙于萌芽,夏天只顾储绿,秋天俯瞰脚下,才发现这里不是我的乐土。曾高兴微风把我的枝条轻抚;曾欣慰细雨将我的根须润泽。[我要长成参天大树!]我向太阳发出了呼喊。

  我仰慕黄山的苍松,琼州危崖的古木,其深植石隙,吮吸地泉,仍能颔首兀立,雄踞凌绝。啊!我欲伴着大地的脉搏,我欲呼唤海之魂、山之灵,我欲……

  风儿,请不要轻轻的吹;

  阳光,请给我光和热;

  雷暴,请把我猛烈抽打,

  我就是要在这片土壤长成参天大树!

当年师院院报发表的我的散文“大东海”弄潮(美术系八五级郑忠)

  常言望文生义,小时候受恩师景黄先生的启蒙,读过一些古诗文,还能背诵很多,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猖行的年代,我可算是捷足先登领先一步了,这是我艺术人生的基础,好多画家不懂文,图匠人耳,我恰恰是文脉在先,文思敏捷,再引领绘画的,尤其先生订阅的《艺苑掇英》每每邮差送到时,先生会喊我来一起欣赏,在白炽灯下,小方桌上,我们爷孙二人,先生在画面上指指点点,时时赞不绝口,我似懂非懂,云里雾里,只觉好看,总觉得“画”在对我说话,当时的我说不清道不明,但后来随部队辗转各地,增广见闻,涉历山川、洪波涌起……心里自然如泉水般涌出文章!我当年第一篇发表在佛山文艺上的散文“海口三亚行”就是用文言文写的。被战友寄出投稿,等了一年多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但自我的意识并未衰减,依然信心满满,阅读做笔记,背古文观止。偶然的一天收到编缉部的信函,喜出望外,频添一股豪情“天生我才必有用”。

  写作陪伴了我的少年与青年阶段,尤其在母校读书,我的作文被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著名学者周建中教授作为范文在班上点评,让我受宠若惊,后来校刊主编杨数徳又给我约稿,一经发表,我们的美学老师彭必成拿着发表我文章的报纸在班上讲了两堂课,从美学角度阐述我文章的意境之美,当时我都怀疑“我的文章有这么好吗?”总之令我兴奋不已!总归是因为好绘画之甚,文学之梦并未在我身大放异彩,但是爱好写作带给我的好处是春雨润物无声无影,催我成长自省自律!善莫大焉,功不可没!

  与绘画相比,是一种感觉的不同的表现方式与语言!

  阅读与写作能让心灵之旅走的更远!与绘画交融会如胶似漆相互渗透,会生发更多的创意与哲思!与一路走过来的大学同学、研究生班同学等等同道中人相比较,这些“诗外功夫”包括练武功、新产品开发、印染工艺的研究……如此经过“写作之思”的审视与分析,才得以让我的绘画艺术日精一日,独领风骚!

  您看!朋友点了一下赞,给我一点阳光就灿烂,放下画笔我一口气“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这不也是创作么?

作品名称:海韵系列之八

尺寸:97x60cm

材料:宣纸、彩墨

创作年代:202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