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中国书法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新变化?

时间:2017/6/23 12:39: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闫敏

  “学位论文,书学讨论等论文也出现一种现象,就是‘理’多,‘论’少。这也许和各个高校对书法专业的认识相关,有的认为书法是文化的,有的则认为书法应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特性。此外,还和书写者的艺术实践水平和经历有很大关系,不实际操作或者没有更高的创作体验,对书法论文中的本体‘论’是没有建树性探索的。”

  ——书法家胡抗美

  论点如何确立?论文怎么写?“我想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来选题。何时可以开始写作,在于你所掌握的材料是否已经足够支撑你的主要观点。其次,还是应该遵循‘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白谦慎

  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在于其格高气古,个性又极强烈。如果以写好字作为本硕博的教育目的,那古代的科举中人就是最好的模式了。但古代的状元进士们却很少成为后来的书法大师,如果有成为的,也是在后来有不断地深入与开拓。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书法家其气格更多地直接从他的作品中溢出,而不是书是书,文是文。书只是一般的书,文也只是一般的文,这恐怕最多成为一个下三流的文人书家。”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砥

  这段时间,高考的高考,毕业的毕业。青春一茬茬,如田里待收割的麦子。高中还是那个“奋斗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的口号;高校毕业季则更像是不同程度的青春派对式狂欢。导师们邮箱里塞满待修改论文的日子也告一段落;而被各个“大佬”为难个半死的论文审核答辩也成了本科、研究生、博士求学生涯中最后的痛与快乐。以上的规律适用于所有专业,当然也包括书法。

  书法专业,年轻,最早成立的书法专业高等学科教育也不过三十几年光景。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直到现在,中国开设书法教育专业的高校已有100多所,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中国书法尤其是高等书法到底如何教,一直是书法界讨论的话题。高校书法专业都有哪些独特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此外,对书法专业论文的切入点越来越难找,又如何不“撞车”或者在“撞车”风险下如何寻找独特的切入点和文化外延?书法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新变化?中国书法的未来是否能从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生身上展露端倪?

  本、硕、博教学各有侧重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注册在案的大学书法专业已有200多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也已不在少数,有的学校本、硕、博3个阶段皆有招生。如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也有不招生书法本科,直接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每个高校也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书法专业学科建设日渐成体系,本、硕、博之间的关系是承接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宝剑介绍该校书法专业强调,本、硕、博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贯穿性、递进性,而不是像大家印象中的本科强调技法,研究生、博士强调研究。而相对更多的高校书法专业则将本、硕、博之间的阶段性关系区分更加明确。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砥在谈到大学书法本、硕、博教育理念时,将书法专业培养分作明显的三个阶段,他说:“本科教育着眼于基础,作为基本的修养,历代名作的临习还是必须的,它让学生开阔眼界及思路,尤其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无止境的。硕士阶段除了需有本科的基本基础外,在书写技能的深入与拓展上要更加用心。硕士生应自觉地全面体验历史上各类风格的书写技巧,尤其重要的是,要找岀各类不同风格的同与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的判断能力。博士的素养既应具有创作实践上的专精,同时须在理论研究上有一定的方向,这种方向说明他不是一个泛泛之辈。创作的个性与研究的深入互相关联,许多真知灼见只有在深入开拓中取得,所以我主张博士要双管齐下。”

  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吴慧平介绍,经过3年的研究生学习,学生要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并能持续研究的某个点,深入下去,最终呈现自我的个人特色。这一阶段,必须精通一体,旁涉多家。要有所侧重,要以书法史的角度找准目标与方向,最后形成毕业创作。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金丹也强调,研究生阶段要初步显示学生的个性特征,他的偏好和追求,研究生阶段即便不谈形成风格但至少要有自己的某个取向,要明确你的追求和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书法研究从“空白”到“撞车”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白谦慎在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薛龙春的一次访谈中谈到:1989年秋,张充和推荐白谦慎师从班宗华,当年王方宇先生和班宗华教授策划的“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展览开幕,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筹备中,当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竟没有一个学者讨论八大山人的书法。同样,在早先年代白谦慎研究傅山时候,很多人质疑其一个二、三流书法家有什么可研究的……如今的问题却是同一个人已经被从各种角度进行反复“研究”。

  那么,当下论文写作时,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如何处理沿着自己设定好的论点找论据和掌握更多的材料来确立自己的论点之间的关系?当下书法专业论文的外延与瓶颈在哪里?金丹说:“论文选题的问题可能不仅是南京艺术学院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现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越来越多,学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论文的量越多,研究生的选题范围越来越小。”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书法家胡抗美则表示,也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中国书法专业的学术论文相比早先的论文水平其实是提高了,因为越来越高的检验标准,越来越大的选题难度,以及更多的西方梳理视野及方法的引进,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理要求都在敦促书法专业的毕业论文提升水准。“学位论文,书学讨论等论文也出现一种现象,就是‘理’多,‘论’少。这也许和各个高校对书法专业的认识相关,有的认为书法是文化的,有的则认为书法应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特性。此外,还和书写者的艺术实践水平和经历有很大关系,不实际操作或者没有更高的创作体验,对书法论文中的本体‘论’是没有建树性探索的。”胡抗美说。论点如何确立?论文怎么写?“我想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来选题。何时可以开始写作,在于你所掌握的材料是否已经足够支撑你的主要观点。其次,还是应该遵循‘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白谦慎说。

  该补补书法的“钙”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书法的语境和传统文化根基受到破坏,不少高校都将书法专业归在了艺术学科范畴里,强调其视觉效果,对书法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一种美学的外在特征,而忽略了它赖以存在的中国文化属性。如当下的高校的书法教育,不少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是对其技法本身的强调和偏重,而忽略了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本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索对中国书法教育现状怀有思考,他认为,文化是书法的“钙”,书法需要“补钙”,以坚守书法的文化性。谈到书法专业具体怎么教的问题,张索结合华师大艺术研究所对第一批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的要求谈道:“我们要求学生要尽可能用毛笔记日记,这是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教育的一个改革实践之一,一日之迹,三年有成,古人学书法有日课,而日记就相当于我们的日课。学业结束后,通过数量巨大的日记,可以生动清晰地反映一个学生3年的学习心路历程与思考。我们的毕业汇报展取名‘敬书’,敬是根本。‘敬’其实是带着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我们去考察,第一站就是正大之旅,我们去山东拜谒孔庙,拜谒孟庙,登泰山。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到现在还是让学生刻汉玉印、临摹,我平时在篆刻里边,不希望同学用香蕉水,还是要勾摹,要一刀一刀刻,我觉得这是一种修炼,包括我让他们每天写日记、描摹的日课,其实都在修炼同学们一种内在的东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法,而是在精神上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种高度是通向未来,通向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途径。”

  那么,如何看待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白砥表示:“许多人对文化与实践会割裂地看待,即书写归书写,文史归文史,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你能说会道,文史知识懂得较多,但书写却很俗气。我当然也鼓励学生用毛笔写日记、写文章,但如只是抄写性地书写,会忘却书法的艺术学概念。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在于其格高气古,个性又极强烈。如果以写好字作为本、硕、博的教育目的,那古代的科举中人就是最好的模式了。但古代的状元进士们却很少成为后来的书法大师,如果有成为的,也是在后来有不断的深入与开拓。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书法家其气格更多地直接从他的作品中溢出,而不是书是书,文是文。书只是一般的书,文也只是一般的文,这恐怕最多成为一个下三流的文人书家。”

  书法专业需不需要西方背景

  提到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当下书法硕士、博士进入高校任职时,常常被要求需要一定的海外留学经历。有人认为,书法专业是中国传统性最强的专业之一,要求有海外学习背景,没有必要。“书法是中国本土文化,我们经常说要跟世界接轨,包括‘南艺’竞聘也要求尽量有国际交流经历。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东南亚、朝鲜日本、新加坡都要到中国来深造交流。如果说成为硬性要求,就有些偏执了,比如‘南艺’在书法专业引进方面,并不完全有这一硬性要求,甚至在技法与理论并重的教学背景下,如果一个手头功夫过硬的硕士,与理论性强,但不擅长实践的博士相比,我们甚至可能会选择前者。当然,都好更好。”金丹表示。

  对于如何看待书法专业要不要西方教育背景这一问题,胡抗美认为,倡导海外学习背景有它的合理性,当然也不全符合现在的国情,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人的素养,是在比较过程中提高的,没有西方学习经历,跟没有基层经历是一个道理。如我们看翻译的书,跟直接看外语原文,感受和收获自然是不一样的。另外,人类的艺术感觉是相通的,世界性的艺术理论研究是不分国界的。早先,西方艺术理论的确是先走了一步,我们向其学习,如王国维、徐悲鸿等,等他回来了以后再看我们的艺术和文化,其视野就相对宽。第二个问题,书法这种民族性比较强的艺术要不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我的回答是需要的,一切文明的成果、一切先进的东西都能够发挥一个壮大强我的作用,科学技术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但借鉴要有一个立场,我们是自信的,不是全盘照搬。“我觉得排斥,实际上反而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关键是个立场问题。因此,在艺术里面,尤其是在书法的借鉴上,主要目的是要建立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胡抗美说。

  只有入学,没有毕业

  金丹把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大致分为几种:一个是继续深造,比如考研、考博等;第二是在部分高校或中小学做书法老师;还有选择出版社、画院等与专业相关研究机构;当然还有跟专业不相干的单位或者自由职业。重要的趋向就是现在很多毕业生选择自己进行书法教学,特别是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块可能占到相当大比重,也得益于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的因素。

  其实,中国书法的未来是可以被期许的,而且可以在这些经过专业学习的学生身上看到未来的。金丹说:“书法专业研究生毕业年龄在27岁左右,未来的中国书法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基本上就在这一批学生当中。我们的前辈都是自学摸索的,现在我们虽然也受他们的影响,但从专业院校出来的这一批,很多研究生在全国展各种单项的展览当中获奖,在相关的专业研究领域开拓一片天地。”

  当然,“如果从高要求来讲,离目标还很远。”在这一点上张索始终认为学生只有入学,没有毕业。我们强调:学之、修之、养之、化之,学习是一方面,书法还需要养,养是需要时间的,修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构成了修养。最后是要化,内化成精神血液里的一种东西。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把书法化作自己生命血液里流淌的一种东西。“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毕业只是一种形式,艺无止境,真正要做的是终身学习,要一辈子坚持。”张索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