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时间:2019/12/8 19:26:30  来源:艺术中国

  11月2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9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无畏寒风,在夫人翁帆的陪伴下,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该展是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展览展出熊秉明雕塑、油画、版画、速写、水墨、书法、剪纸等众多艺术门类作品百余件。如果说,展厅中的展品可以让观者通过作品与作者与那个时代对话,那么杨振宁的到来,则让更多人了解了老一辈艺术家熊秉明不为人知的来源于生活和创作中的点滴。

开幕式上的杨振宁与短片里的熊秉明

  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一个是吴冠中眼中的“诺贝尔奖”得主熊秉明。在杨振宁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努力促成下,11月26日,就在中国美术馆,在杨振宁的解说下,已在另外一个时空的老一辈艺术家——熊秉明仿佛从视频短片中走了出来,与观者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创作上的分享与交流!

  熊秉明祖籍云南,1922年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是著名数学家。1927年父亲应聘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全家迁居北京清华园。1944年熊秉明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7年公费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工作。1962年起应聘执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办书法课,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

  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颖的观点诠释中国书法,把书法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此书出版后得到国内书法界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里程碑之作。吴冠中先生曾著文提到“在他众多作品和著作中,我认为最具独特建树性价值的是《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此著作该得诺贝尔奖。”

  熊秉明于1983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1984年被法国教育部任命为终身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多年。2001年被授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岁末,熊秉明走完了80岁的人生。

  97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通过LED屏播放了他为熊秉明早年拍摄的短片。短片中,一位瘦削带着眼镜的艺术家出现在画面中,这就是熊秉明,他面前摆放着一件铜牛雕塑。通过视频可以看到,熊秉明正在将这件雕塑展示给谁欣赏,自己一边展示还一边讲解着,铜牛身上的不规则的拼接处历历在目!而短片中的雕塑就是此次由熊秉明夫人陆丙安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一件铜牛雕塑。在短片中正在与熊秉明对话的其实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现场给大家讲解到:那个时候秉明48岁,刚刚做完这个雕塑。大家看到的视频中的他,正在给我讲解塑造这个牛像的意思,他说他要表现出来中国人的坚韧卓绝,肯牺牲自我的精神。他说铜牛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他仔细考虑过的。我替他给雕塑起了个名字,即“孺子牛”。2001年底经吴为山推介,南京大学邀请熊秉明为百年校庆创作标志性纪念雕塑,当时他创作了一个放大了的“孺子牛”。

  杨振宁坦言“?秉明跟我是小学同班同学,而且我们是终身的好朋友,他非常喜欢杜甫讲马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真堪托此生’,秉明跟我都认为,我们的关系就是‘真堪托此生’的关系”。

  据了解,此前,杨振宁和夫人翁帆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收藏的3件熊秉明雕塑。

熊秉明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

  此次展览通过“行始之归”“塑者之述”“生活如斯”三个部分展现了熊秉明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行始之归。“远行”于法国,是距离上的延展,而流淌在骨子里的诗性,在熊秉明的心念中一刻也未曾消失。此部分展出的雕塑、书法、绘画等,从造型、线面组合等方面可以清晰地进行诠释。“归”是倾听召唤的相思之心,而这种相思对于熊秉明而言,与其“行始”的感念,别无二致,一直萦绕左右,感觉不出曾有过的“远行”,行始之始,起于归途。

  熊秉明在《回归的塑造》中写道:“我回来,回到真真实实的母土。”这是对其作品尤其是雕塑作品所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白,这个独白充满了我们所最为熟知的情感和气质。在他种类众多的作品中,立于心性的表达汇成一种平淡,看似平淡无奇的四围之物,却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熊秉明曾有言:“献给你,原样的璞”,这其中寄予对于“万物”的尊重和赞美,导引着我们的心向回归到静清的“自然”。

  第二部分,塑者之述。熊秉明在《谈杰克梅第的雕塑》一文中写道:“然而一切尚未开始,人仅仅是存在着而已,他要做什么?他为什么存在?他将创造怎样的未来?……没有人能回答。”即如熊秉明对于“人”的塑造,我们又将作何观瞻?一个开始,而或是一种结束,这些作品所带来的“存在感”,使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变得无拘无束。透过对人躯体的描绘,所能感受到的生命意象,在通体浑然的雕像、简练的素描结构和形象暗示、纷繁的线条勾染和剪拼中,变得立体和亲切,并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激发着我们对于生命的怀想。这是一位知自澄明的智者之述。

  第三部分,生活如斯。熊秉明在《静夜思 变调序》中这样写道:“大诗人的小诗,从椽笔的豪端落出来,像一滴偶然,不能再小的小诗。”此部分展出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丰富,每一个角度都像是“一滴偶然”,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片断,却能够在心念中构成一首完整的生活之诗。熊秉明作品中的生活意象,寄托在一言、一形中,无论是快乐的、冥想的、失败的、恐惧的、优美的、平常的,还是漫不经心的,它们静静地待在一处,而又无处不在地升腾着我们的感动。生活如斯,生活如诗,充满在熊秉明的生命感受中,也浸润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多才多艺极具创新能力

  在很多老艺术家眼中,熊秉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才华表现在方方面面,他是一位哲学家、艺术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尤其是他在晚年发展了他的书法,而且写过很多很有分量的文章,比如,关于书法跟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哲学的关系。更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50年代,他在欧洲创建了一个新的艺术media,就是用铁片、铁丝还有弯曲的铁拿来做雕塑的材料。那个时候他事实上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一片一片的铁焊起来的,那个时候他在自己深耕的领域里已是世界上的领军人物。

  熊秉明的艺术作品内涵非常丰富。用杨振宁的话说:“秉明所要铸造出来的中国人的坚韧卓绝、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能够在中外各种困难之中达到了今天这个初步变成强国的成绩。”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回忆说,1982年,我认识熊秉明先生的时候,他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文艺各方面的情况非常关心,因为那个时候他出国之后还没有回国来看过,当时我送给他一本小册子,写的是“现代派美术写意”,将近10万字,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然后跟我说,你介绍现代派艺术在中国很有作用、很有意义,但是我给你提一点意见,你在文章里面批评现代主义艺术,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都需要有一个态度。什么态度呢?要以同情的态度,并不意味着支持它或反对它,同情的态度就是要了解它,深入地了解它,然后进行批评或者肯定或者是否定。这个意见我回来以后很好地思考,对我后来在学校里教学或写文章、做研究都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提出的理论,即同情式的批评。同情式的批评,就是你对反对者批评,也要先理解他,然后再站在一个比较公正的、公允的态度对待他、批评他,这对我启发很大。

  邵大箴强调说:“熊秉明先生是一位非常热衷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他的雕塑、他的书法、他写的论文,都是从中国传统艺术里面获益很多的,但他对西方艺术、外国文化也非常有研究,熊秉明先生对法国文学的研究也是在当时法国的中国学者里很突出的。真正了解熊秉明先生的人,对熊秉明先生非常尊重,他的艺术不是媚俗的,他的艺术不是给你一种视觉上或一般形式美感的效果,他的艺术是哲学的,他的艺术是思想的,他的艺术是深刻的,他的艺术是宽度、广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里很难与他相比拟的,这是因为他真正对于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对中国的艺术的了解、深刻的研究的结果。他写的文章,无论是雕塑的,还是绘画的,亦或是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那些文章都给我们很多启发。从80年代认识他以后,他在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四本书,包括《中国书法体系》等,给我们很多启发。当前中国艺术需要什么?需要对传统艺术深层的思考、认真学习、认真研究,还要有开阔的国际艺术视野,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不可能达到艺术创作的深度和高度,同时没有广阔的国际艺术事业,中国艺术也不可能攀登高峰。所以熊秉明先生展览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只要对艺术采取认真的态度,熊秉明先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篇文章里的思考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所捐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今天在这里举办熊秉明先生艺术展,这件事在若干年前,就有不少老艺术家提出过,他一直放在心上,并努力想要促成这样一件意义重大的展览。到今年,熊秉明先生的夫人陆丙安女士辛辛苦苦把熊先生的许多作品从巴黎带回来,她没有秘书,也没有助手,80多岁,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她的行为非常让人感动。今天在中国美术馆所展的这些作品凝聚了陆丙安老师辛勤的劳动,这里的展品全是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也全是大家尊重的,特别是陆丙安老师和杨振宁、翁帆女士捐赠的作品。熊秉明先生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十分高兴,因为他的作品回到了母土,回到了自己祖国文化的怀抱,回到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将永久保存、珍藏在这里。他作为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到西方去,在那里接受雨露阳光,并长成参天大树,而且这些参天大树所结的果子今天又回到了自己的母土,将在这里生根发芽。杨先生还专门为熊先生做了一个短片,这也是这次展览为什么在后面要用这样一个LED的荧屏,就是让熊先生艺术家的风采再现在大家面前。熊先生的作品活在中国美术馆,活在中国所有的观众心中,也活在世界文化史上。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等。李群为熊秉明夫人陆丙安颁发捐赠证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