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劳动在画中(1)劳动在汉代



时间:2022/4/27 16:10:37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神农氏  山东嘉祥武氏祠

夏禹  山东嘉祥武氏祠

仓颉  神农  山东沂南北寨

仓颉  神农  四川新津

执工具人物  山东临沂

执工具人物  四川富顺

背鹿归去  江苏徐州

  中外美术史上不乏艺术反映生产、生活的图像。这些图像作为历史的写照,基于人们对于现实的生产、生活的认识,艺术的表现再现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表现出了劳动的价值,还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状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制生产力水平,而生产方式则是生产力水平的直接的反映。艺术的表现记录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原始的岩画中,狩猎的图像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寄希望这些图像的表现,能够获得巫术的力量。在以狩猎、捕鱼、牧放、农耕、纺织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中,汉代石刻和画像砖中都有与之相关的画面,虽然这些图像的意蕴可能超于一般的视觉图像的意义,但是,其基本的画面构成却记录了中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了生产、生活方式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人文贡献,为历代炎黄子孙所崇拜。虽然他是传说中的牛首人身,却为他增加了神话的色彩,而各种附会正是基于神话的魅力而让后人所折服。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翻土农具,教民稼穑;他亲尝百草,启用草药治病;他还制造出陶器和炊具,方便日用。所以,他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谷神农大帝,表现出了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尧帝听说了喜欢种庄稼且所种麻、豆都茁壮茂盛的“弃”,就任命弃为属下的农官,教天下人民耕种收获,并将其封于邰,号称“后稷”。后稷殁后被尊为农神、谷神。周朝以来,农耕发达,形成了维系江山社稷的农耕文化传统,“后稷”也就成了周人的祖先,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符号。

  限于考古发掘的资料,今天还没有明确的材料来说明汉代以前图像中表现劳动的状况,却有很多劳动的成果,比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夏商周的青铜器等。史料中的记载,以及像现存的战国帛画所传递出来的基本上是表现三皇五帝,表现公卿大夫及贵夫人,基本上是在墓室的范围之内来表现当时的主流社会和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表现下层的劳动人民以及具体的劳动。而在图像中出现的那些贵族上流社会,他们与劳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很多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高在上。因此,今天研究劳动的图像,在没有更多的考古资料印证之前,汉代应该就是它的起点。

  汉代画像中表现农耕文明,始于表现农耕文明的始祖,其中的神农氏(炎帝)是表现的对象之一。显然,农耕文明关联的始祖以及传人都为农耕文明奠定了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方式,也赋予了许多具体的劳动技能。因此,他们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并且代代供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农耕方面的诸多发现和发明为华夏文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现存的汉代画像有着丰富的劳动内容。图像中有一些直接表现劳动的场景,它们所显现的劳动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不管是局部的种植过程或者是耕地,还有纺织等,都成为与那个时代相关的一些具体的内容。虽然汉代图像中表现的劳动没有关于劳动者的具体形象的刻画,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所显现出来的劳动方式、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精神,使图像的意义超越了这些具体内容。汉代的劳动图像有着多种表现方式,有时候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嵌入到一个具体的社会场景之中,比如像陕北绥德的牛耕图像,就是在墓门边上的一个复杂图像系统中的一部分。


牛耕  陕北绥德

牛耕与放牧  陕北绥德

耕  山东滕州

  这样一种牛耕形象的画面显现出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经能够借助于牲畜的力量来耕地,这是农耕文明的进步。而在江苏徐州的画像石上,牛耕也是嵌入在一个复杂的画面之中,可以说明在汉代的图像系统中,复杂的内部结构是将神和人,天上和人间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一种具有汉代特点的绘画系统,所创造出的视觉形象浓缩了现实中的时空关系。

江苏徐州画像石中的牛耕

江苏徐州画像石中的纺织

  与之不同的是,在四川地区所出土的画像砖上,表现劳动都是独立的画面。在内容上,除了狩猎表现出与黄河流域的共同之处外,却出现了许多捕鱼的场景,构成了一个渔猎社会的全貌,与黄河流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管是狩猎还是捕鱼,都是人们在运用地方资源基础上维系生计的基本方式。而在农业方面,四川地区的画像砖所显现出来的劳动图像的复杂性要超于其他地区。因为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画面,而且表现农耕文明深入到许多具体的细节之中,并不是那种简朴的符号性。这种独立的画面处于墓室之中所表达的也是墓主人的一种希望;他们希望在阴间依然能够像人间那样去劳动,去耕作,去收获,而不仅仅是享受。这种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在墓室中的表现,促进了绘画表现劳动的多方面发展。所以,其中显现出来的劳动画面就已经有了一些可以叙述的内容。

渔猎与农耕  四川

耕种  四川

耕种(局部)


耕种 四川

舂米  四川

捕鱼与采菱  四川

狩猎与捕鱼  四川

渔人  四川

盐井  四川郫县

  可叙述性在汉代表现劳动的图像,是中国绘画走向纯绘画性表现的开端,也是研究劳动与绘画关系的最为直接的资料,这种绘画性的主题表现也奠立了中国绘画表现的基础。在四川的汉代画像中,不管是狩猎、捕鱼,还是农耕,画面的结构都很完整,人物的造型都具有典型性,而且比较生动,重要的是与黄河流域画像石上的侧面形象不同,显现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另外,农耕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具体化的过程,如种植和采桑这一类的图像都很具体。当然,更重要的是汉代四川的盐业发达,四川地区的盐井作为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创造,出现在画像砖上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画像砖的常规认识,这就是超越了墓室图像的系统,而显现了更为开阔的社会场景。画面所显现出来的盐井和制盐业的生产过程,是农耕文明中的一种比较高端的产业,表现出了汉代已经有了比较高的生产的能力和水平。而盐井的劳动也表现出了农耕、渔猎这种主流之外的多样化的劳作,给人们展开了汉代社会发展的全景。

  当然,这些劳动的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容,不仅是我们研究汉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华夏的始祖及其我们的历代祖先,在早期农耕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传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因此,劳动图像就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市井劳作  四川

酿酒与贩卖 四川

(未完待读)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

临时闭馆通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3月16日(星期三)起,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临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陈履生博物馆群

202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