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属?俄罗斯文化的历史抉择



时间:2006/3/28 15:38:56
  东西方概念的长期存在,向横亘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提出一个难题:俄罗斯及其文化究竟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自其文明成熟以来,俄罗斯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钟摆,不断地在东西方之间来回摆动。     

    乌拉尔山从俄罗斯北部的巴伦支海一直绵延到南部的里海岸边,成为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同时也将俄广袤的疆域分成了欧洲和西伯利亚—远东两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是欧亚大陆上相对后起的民族,俄同时受到来自东、西甚至南、北多个方向的文化影响,这也使它常常面临艰难的文化抉择。 

    就拿17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发展历程来说,彼得大帝义无反顾的西化国策,在彼得堡打开了“一扇敞向西欧的窗口”,使国家逐步通过改革强盛起来,为俄自立于欧洲民族之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从具有西欧血统的罗曼诺夫王朝终结后到苏联解体期间,俄又成了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东方阵营的领袖;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的主要民族情绪动因之一,就是“让俄罗斯返回欧洲”;普京执政以来,尤其是最近两三年,俄开始在东、西甚至南、北之间谋求某种平衡。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如此长久的彷徨、剧烈转向和反复选择,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在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中,也并存有不同文化的基因。俄罗斯国徽上那个左顾右盼的双头鹰,似乎就是俄民族性格和文化构成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几乎每一位俄罗斯思想家都曾提及俄民族性格中固有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或曰双重人格和二元结构。比如:英勇善战的俄罗斯人,在不断地扩张或自卫中显示出富有震慑力的阳刚之气,可是,自索洛维约夫以来的俄罗斯哲学家,却大多不厌其烦地强调俄民族性中的阴柔因素,认为俄是“一位一直在欧洲苦苦寻觅未婚夫的女性”;俄罗斯人在科学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极具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而在宗教和文艺等领域则体现着被视为东方特征的神秘主义和感性至上的倾向;在俄罗斯文化尤其是文学中长期存在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也是这一矛盾的典型体现之一。俄著名作家赫尔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俄罗斯生活的斯芬克司”之谜。 

    俄罗斯的许多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试图以调和的、平衡的态度来面对俄罗斯,将其文化定义为一种综合的、包容的文化共同体。被视为西方派鼻祖的恰达耶夫认为,俄罗斯代表着“人类除了被称之为西方和东方之外的第三个方向”。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却说:“俄罗斯置身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中心地带,她是东西方。”著名学者利哈乔夫则认为,在俄文化起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南方和北方,而不是东方和西方;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亚洲和欧洲”,他因此提出了“斯堪的纳斯拉夫”的概念,认为俄罗斯文化主要是南北文化的混成体。 

    在今日俄罗斯,虽然民族文化归属问题似乎仍未完全解决,但许多迹象显示出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东方。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发展对俄关系时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冷战”思维,俄罗斯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外交等多方面表现出热切“东顾”的意愿,与蓬勃发展的东方国家迅速接近。而于今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又为其进一步强化与东方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