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油画问题提纲(二稿)(2)



时间:2006/5/9 12:57:34
(三)外国写实绘画的一个轮廓

    西画有过写实性出色的特点,但不能简单地说西法就是写实。从它的源头希腊说起。希腊绘画今存只有瓶绘、壁画(摹本为主)和文献记载,其方式按贡布里希的说法是开创了“画如所见”一路,属于模仿说原理。但希腊艺术精神并不止于模仿或简单意义上的“写实”,而是重视感性形式中的理念,因而希腊的代表性风格具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的特点。罗马承之,而更多现实的真实性,例如庞贝壁画中的人物性格、世俗生活、有光影的空间场景等。后来是漫长的中世纪宗教艺术,是为西画一大转折。基督教反偶像观念本来抛弃了希腊传统,但后来实际上又不能不容许采用可视图象以宣扬教义,这种图象在绘画上曾以东罗马的拜占廷为更盛。其基本方式是以程式化的某种具象符号指向非现实的天上王国,它的范围基本上只及于圣象和宗教故事,其具象无再现意义了,而只是使用某些可认知的符号:其意向又不在现实,而只是为了神学观念,虽然后来在某些情况下画工塞进了世俗性的生动东西。这就又大不同于希腊,而其艺术感染力另有一种深刻宏大。点出这一段是因为近代以来的美术史往往把它淡化了。中世纪的具象压根儿不写实,但它是西方传统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艺复兴当然是重新找回希腊传统。可是不要忘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显然是自拜占廷艺术转化而来,所谓北方文艺复兴则是上承哥特艺术。这又是一大转折:希腊传统加上中世纪的转化。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绘画的近现代时期,在写实的意义方面可以说是两点:突出人的自觉,这是精神内质的现实性;绘画原理上精研透视、解剖、物性以及空间中的形体结构,这是绘画方式的现实性。--有人看画往往只重感性的生动性而看不到它的理性力量,例如达?芬奇的大智慧、从马萨乔到弗兰切斯卡等的数理结构、拉斐尔的和谐等。其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追求才是文艺复兴伟大创建中的写实的支撑。人的自觉也涉及对于作为人的生活环境的自然界的重新感悟。但我们还不能从总体上把文艺复兴也只归结为现实主义,否则不利于接受这宗人类文化遗产。后来几百年多方面流变,大概言之可以归为两路:一路是古典经过老学院派演化下来,有发展而新意不多:一路是经由矫饰主义(Mannerism,或译“风格主义”,都不怎么准确)的一度冲击。古典一路发扬着崇高精神的理想和发展着形式上的规范秩序,例如塞尚所推崇的普桑,但其末流却往往流于陈陈相因下的平庸。矫饰是反文艺复兴精神的,但也包含着新变的契机,于是又有可能转化为巴洛克。如果要说写实的话,倒是在这后一路上更有成果。这一路上的卡拉瓦乔的突出作用不但在于确立了明暗画法,而且也进一步高扬了写实性、人物的现实化以至平民化。

到了伦勃朗(荷兰画派)和委拉斯凯兹(西班牙画派)才可以被称为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光辉出现。画史上论写实常推重17世纪的荷兰人(包括其小画派),因为在新独立国家的中产阶级社会意识之下,推动了肖像、海陆风景、静物、生活风俗等现实视野广阔的、多样题材的全面展开。罗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都用相近的具象法,而且前者还更接近人间“生活”一些,但一般地说前者的画风反不如新古典高深些。那时的拉图尔曾被湮没很久,勒南兄弟则被后人视法国现实主义的先声,都是写实方面在时风中异军突起,独立高标。

    我国前辈接受西方艺术特重19世纪,在绘画上更主要传承19世纪后期,究其原因大概由于这跟“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形势更直接。19世纪丰富热闹而又复杂,需要分析。贡布里希认为,其时艺术史是以对现实的实际研究为主要武器“对抗图式的斗争史”,可见现实主义出现的意义。有一些要点如下:一、“正宗的”、“典型的”现实主义以法国为代表并起带头作用,又首推库尔贝。库尔贝倡导“有形的语言”、“可见的对象”、“美存在于自然中”,而尤其重在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它有鲜明的民主意识,所谓“艺术范围内的民主运动”,但这种意识又具有双重性格,既是中产阶段的表达,又是对它的抗议。其重点在于作为法国大革命后平民社会地位变化在意识上的反映,为“可亲的”普通人民立言。他们空前地以大幅画当代生活,否定旧历史画,(事实上不全然)。当然这些主张并非“纯客观”态度,例如在《现实主义宣言》中就提出了“按照作为一个画家和作为一个人的评价”表达对“时代的理想”。二、他们在这种艺术价值的开拓上又是多样的。除库尔贝之外,有巴比仲画派对乡土自然的热爱,有米勒等反映劳动农民的灵魂,有杜米埃尖锐深刻的社会批判,有对革命的歌颂和某种社会主义意识的反映,有马奈等人对城市中产阶段生活的写照,有梅素尼埃的习俗人物和对拿破仑时代历迎的描绘,等等,这里面不仅有题材的转移,还有思想感情、社会态度的变化,这在风格上倾向于朴素与新鲜生动。三、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确有与其前后写实都不同的特征,它本身也缺乏严整的价值系统,实证主义、人性化宗教、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乡愁、末世忧愤等等什么都有。四、技巧不事文饰造作,重在发掘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本色之美。重“写”--书写性或绘画性、即兴写生、一次完成(A la prima)等特色发挥出来。后来外光下的色彩体系被印象派继续实现,可以视为近代写实阶段技巧锤炼的完成。所谓“T rompe l’Oeil”(法文术语,“视错觉”、“乱真术”)是具象画法的一种追求,反而不是写实主义的必要目标。五、值得注意的是,与现实主义几乎同时又相互对抗的是沙龙(Salon)画派盛行一时。可惜这种对立现象常不为我们这里的介绍者所明察,被弄成一锅煮。沙龙画派(或画风)是古典主义的异质变体,假古典,经由学院派而来,专门取媚新上层社会所好之俗,矫揉造作,精神陈旧,品格不高。这是对作为倾向而言的批评,具体优劣不一。同时,现实主义也有变化,后来往往流于平庸。六、19世纪现实主义在各民族国家也多有发展。我们受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巡回展览派。巡回展览派在艺术技巧成熟的高度上或有所欠缺,但确有西方一般少见的特点,就是对改革运动时期下层人民生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深厚的民族气派的显示,有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反非人性制度的民主战斗情怀。我们得过他们的好处是有价值的,不应该轻弃。七、19世纪现实主义中有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色,就是对农奴制度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其政治性是显著的。“自然主义”有时被当作现实主义的同义词,有时被当作现写主义的一个变种,即表面上承续现实主义而实质上只顾以如实描写自足而丢掉了现实性的精神品格。

    19-20世纪之交,出现了西方画风的突变。这个突变一般被解释为对于“追随自然”这个长期传统的反叛,出现了现代主义时期。但是,对于现代主义诸流派与写实在这个时期的关系,往往被简单化地看待了。二者既有原则的区别,又产生了种种交融状态。实际上,现代主义仍然不可能不这样那样地继承传统的成果;现代形态的现实主义则仍以各种新姿态不断出现,也包括吸收现代主义的好处。就此看来,它们之间也不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处理。应该说,20世纪曾经既是现代主义成为主导的时期,同时也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条件下开拓新路的时期,这样观察比较好。我们有必要把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以及写实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来研究。本文初稿对此有欠粗略。

    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与世界意识形态的分野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总是平行一致的。苏联从二十年代起逐渐强化和坚持现实主义,后来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也特别看重现实主义。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论点,把这种现象视为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的文化保守落后,这是政治偏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重视他们那时文艺中的现实主义,因为它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镜子和为劳动人民立言。俄国以巡回展览派为代表的传统确实反映了俄罗斯解放运动的道路而为世所少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苏联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于三十年代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口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现实”,其成果我们曾经很熟悉。他们创造了整个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都没有过的新业绩,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封闭、教条化和官僚体制等原因,他们后来在写实和非写实两方面都发生巨大的曲折,这也是我们熟悉的教训。同样在左翼思想的影响下,其他国家也出现了在革命的方向上对现实主义的新追求,例如墨西哥民主运动中的壁画和版画、西欧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时期多有写实的前卫新进画家。正是在这种实践领域里曾经发生了重大的争论。中央美院余丁的博士论文《西方现代主义中的现实主义》(导师邵大箴)提出了20世纪现实主义发展三阶段论,这里参照介绍其中一些分析。第一阶段大体就是上述时期的实践和争论。争论基本上在左翼知识分子之间展开。其中有卢卡契坚持和回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张和阿多诺推崇现代主义的主张的争论;有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间的争论,布莱希特主张现实主义不要墨守成规、方式无论新旧。直到苏联“解冻”后的1963年,原法共理论家加洛蒂还提出了《无边的现实主义》之说,他认为“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没有非现实主义的……艺术”,“人的现实是无边的”,认为“毕卡索把传统的现实主义从过分狭隘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了”,也曾引起大争论。

    在西方世界有过一个插曲需要提到。这就是纳粹德国时期,一面把现代主义诬为“颓废艺术”而横加镇压,一面鼓吹他们的所谓写实,其实是极其虚伪的概念图解,“假、大、空”式的荒唐。在西方值得注意的倒是在美国,写实在整个世纪的势头并不小,其特点是大摆动:一面大肆向外推出抽象表现主义,格林伯格把抽象的平面性视为绘画本性的极致;一方面又有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美国《今日现实主义》一书中说:“现实主义被证明比其贬抑者们所预期的更持久,它在过去几十年间再生了和发展了”。该书并指出美国现实主义的来源有四个:一、超现实主义对心理真实的强调;二、“波普”对复制日常物品的木然(可能指纯客观态度-引者按)态度;三、相机快照镜头下的影象技巧;四、美国艺术史上有对写实性的重视。以这四点说明20世纪写实的一般途径则还可加以补充。上述余丁论文发展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就是二战后至70年代由产业化的大众文化引起的“新现实主义”,其突出代表就是波普-它既是前卫,又树起新写实的旗帜。

    余丁论文指出的第三阶段,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下的西方现实主义。我们看到:原先现代主义主宰的局面已在衰落,而绘画上使用具象-再现方式,进行隐喻、戏仿,内质上作种种文化反思的观念表达。同时,在这个潮流之外,英、法、西等国也都有我们熟悉的写实名家如弗洛依德、阿瑞卡、加尔西亚等。但这些是否可以视为“现实主义回归”还可讨论。

    总之,我们现在对外国20世纪的绘画的了解越来越多了,这有利于更深入和周全地观察写实绘画的历史发展。
    上述的轮廓扫描用以说明:油画在外国原非全是写实,无论观念上、形态上都曾经有对立面反复转化的过程,从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总在进进退退之间。这不仅是油画“本体”的自律性所致,也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他律性制约分不开的。 

(撰稿人:学会艺术委员会  钟涵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