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4页 共107

上海艺术博览会浅析——关于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功能及其他



时间:2006/9/7 15:18:18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上海艺术博览会,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七年的历程,共有来自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千余家画廊或艺术经纪机构前来参展;有七万多件艺术作品参与了展示与交易;有近三十多万人次的中外观众观摩了历届上海艺博会。同时,上海艺博会在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力争逐步与国际著名艺博会规范运作模式接轨,屡屡推出新的举措,如确立画廊在艺博会的主导地位;举办慈善预展招商酒会;推出各种富有创意的专题展;举办艺术品市场研讨会,编辑出版艺术市场理论书籍,还将原先9个平方米的一个展位扩大为18平方米等,这些举措得到了海内外艺术市场相关人士的充分肯定。
      
  上海艺术博览会犹如一面多棱镜,不仅能够反映出七年来艺术市场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在艺术和广大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极具亲和力的桥梁,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建设,普及引导艺术品购藏,陶冶提高大众艺术素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在沪拉开帷幕。上海艺术博览会被纳入了这项国家级艺术节的主要活动。

    上海艺博会是在借鉴了北京、广州和国际著名艺博会成功经验后创办的,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发展艺术市场”为办展宗旨,以“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和“高质量、高规格、高品位”为自己的办展目标。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上海艺博会已成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活动,并和广州、北京两地的艺博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的三大艺博会之一,而且在规模和水准以及运作的规范上,曾被《人民日报》称之为国内艺博会的典范。

  中国的艺术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起步发展的,他对国内和本土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本质意义上讲,艺术博览会是市场发展的产物,是为画廊和艺术公司进一步走向市场、进行大规模交流交易所搭建的平台,它所起到了市场扩容和市场导向的作用。它的运作模式是:以出租展位的形式,将国内外优秀画廊和艺术公司组织起来,在同一空间内营造出一个盛大的展示、交流、交易的氛围,集中在几天内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形成一个市场流、信息流的交汇和碰撞。在国际上,艺博会的形成最早出现于1963年的德国科隆,随后世界各大都市相继仿效。我国的艺术博览会与世界相比,虽然起步晚了三十年,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并且,我国的艺术博览会与画廊业,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成功和挫折。因此,如何从实践中进一步根据国情、市情,以及市场的需求来正确把握艺博会的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当今亚洲规模最大、颇具影响力的上海艺博会,是根据上海历史形成的文化经济特征,和改革开放后上海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将自己的定位放在国际大都市的世界格局中,在强调以国际著名艺博会为参照的规范化运作同时,制定了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的目标,形成了融汇中西、海纳百川的海派特色,并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相同步,仅用七年时间便在规模上跃居亚洲之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回顾上海艺术博览会七年的历程,对艺术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影响和推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艺博会办成上海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助推器

  在1997年,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举办之时,上海本地除了国营性质的百年老店“朵云轩”,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寥寥无几,市场尚未形成。而艺博会得于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是艺博会发展的立身之本。短短七年来,上海艺博会一手抓办展,一手抓市场,并积极宣传引导艺术品消费与购藏。在整个艺术产业链中,将画廊置于市场前哨站和排头兵的地位,从而使画廊通过艺博会庞大的平台造势,广泛的交流和交易,使平日里人们较为陌生的“画廊”,从形式到内容日益被广大民众所注目与了解。从而对激活市场,促进画廊业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在摆正了这种关系和位置之后,再经过几年的努力,集鸟于林,一个较好的市场氛围便自然而然的形成,诸多相关人士纷纷涉足于画廊业。于是,一大批经营面积较大,硬件设施齐全的画廊在上海地区不断涌现。尽管也有画廊在竞争中难以维持,甚至关门大吉,但上海画廊的总体数量与档次仍在调整中不断上升,并在几条富有文化传统与底蕴的街区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如;有“文化出版街”之称的绍兴路,不足三百米的路段就有角度画廊、圣菱艺术、迪画廊、老画廊、未来姿态画廊等数家画廊;在安福路上,就有海莱画廊、小雅画廊、童心斋等几家水准与形象颇为整齐的画廊。目前上海具有较大规模和水准的画廊已有三十余家,中小画廊或画店一千多家,成为我国画廊业的半壁江山,尤其令人自豪的是:上海香格纳画廊,成为第一家入选被称之为“艺术世界奥林匹克”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中国画廊。

  2、通过艺博会交流的舞台,提高了画廊业的整体水准

  国内画廊在上海艺博会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上,在与海外画廊切磋过程中,大大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记得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举行时,尽管组织者事前提示展商,可将自己相连的每个九平方米的展位,按布展需要重新艺术化设计,但许多首次参展的展商在出展时,并未大胆地将提供给他们的展示场地打破方格形的展位格局,去创造自己艺术化的展示空间。而一些应邀前来参展的国外著名画廊却将展位进行了精心的包装。相比之下,国内画廊在自身艺术包装上就显得呆板与滞后,并在经营理念上尤为显得落后与窘迫,没有一个完整的推介理念,尤其是在市场定价的尺度上,不会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灵活进行调整和把握。所以在每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我们都采取措施,注重引进几家富有经验和实力的海外画廊,通过他们的展示和交流,起到示范的作用。

  从近几届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来看,国内展商自行设计并搭建的展位,在水准和创新意识上已有很大提高,所提供的展品质量也更趋齐正,并在展示中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品牌宣传,在经营促销上也显得更为成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

  3、确立画廊为艺术博览会的主体,促进艺术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坚持规范市场和注重质量品位,是艺博会打品牌树形象的工程。规范的市场,是成功举办艺博会的前提。从国外成功的艺博会看,都是艺博会搭台,画廊唱戏。我国目前的艺术市场,尚属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从全国范围看,画廊作为一级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性的产业群体。所以作为政府倡导和支持的艺博会,强调以画廊和艺术团体为参展主体,谢绝个人名义参展,做好规范市场的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画廊和艺术单位组织参展,能有效保证参展作品整体的质量品位。所以上海艺博会从创办之初,就明确将画廊和艺术公司作为参展的主体,以国、油、版、雕为主要展示内容,并在为画廊的宣传、推介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上海艺博会所呈现的整体格局中,画廊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参展的画廊和艺术公司占参展总数的88%,第二届则占到了95%,第三届基本做到无个人名义参展。尽管现在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上,还有一定数量的艺术院校和经过包装后参展的艺术家工作室,但画廊的比例已占据绝对的优势。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举措,使诸多画家调整了观念,正在积极寻找画廊代理,力求通过画廊进入市场。这种将画廊作为主体积极进行扶持和优先的措施,不仅推动了画廊的发展,规范了市场。同时也使二级市场的艺博会的发展,建立在了坚实的一极市场的基础上。

  4、拓展艺术博览会功能,扶持国内画廊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画廊业似乎还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除了工商局、税务局等主管画廊是否守法纳税外,画廊作为一个行业,从行业的规范,行业的自律,以及如何形成行业合力,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一个日常性机构来做。当然,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鼓励艺术品消费固然重要,如:艺术品减免遗产税、大型建筑的工程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艺术品装饰等。但这些法规政策并非即时就能出台。于是很多画廊业主寄希望于与他们的经营活动相关的艺博会,希望艺博会能为画廊起到一个扶植的作用。

  上海艺术博览会实践过程中明确意识到,艺博会与画廊,一荣俱荣,一衰俱衰。所以除了每年一次精心为画廊搭建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之外,还加强了在日常工作中对画廊的扶持和推介。我们花费了重金打造了网站,为各画廊提供宣传渠道,定时发布画廊动态和信息。

  尤其是在2003年的9月9日至14日,我们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廊邀请展”。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2家画廊被邀参展。其中,既有改革开放初期就涌现的优秀画廊,又有近年来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山东、河北等中国画廊业重镇中新诞生的高品质艺术经纪机构。这一活动是国内艺博会中首创,也是国内画廊业中阵容最整齐,水准最高的一次画廊大聚会、大交流。由于无偿向被邀请参展的画廊提供展位,并且明确要求所有参展作品必须是原创艺术品,因此整个活动集规范性、原创性、经典性、公益性、学术性为一体。这项扶助画廊经营,为画廊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活动不仅受到了画廊界的普遍赞扬,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5、在艺术品市场潜力上的挖掘和开拓。

  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是艺博会一项基础性工作,繁荣的市场是画廊和艺博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推动艺术投资和艺术消费成为社会的新时尚,我们认为普及和引导艺术品收藏,从而培育一支收藏家队伍是当务之急。记得在首届上海艺博会上,国内外著名画廊结集相聚,世界大师名作云集,观者如潮。但当时许多人把艺博会当成一个超大型的画展来观摩,还不知这是个交易集会,可以购买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与媒体相配合,开辟专题,引导艺术收藏,指导艺术消费,使艺博会的举办,成为激活市场的兴奋剂。

  上海艺博会的组织者明确意识到,任何一个活动,如果求人气,没有市民百姓的参与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时,任何一个市场是否红火,关键在于是否有市场需求,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中低档价位的、带有装饰性、普及性的艺术品无疑是当前整个艺术市场中最主要的需求。所以根据市场所呈现的特点,我们不断调整组织格局。从2002年起,上海艺术博览会根据上海艺术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特点,努力营造高、中、低三档价位消费的格局。基本构想和思路为:在一馆,设立200个大型展位,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精品为展示主体,打造品牌,树立形象。用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来积极引导和培育艺术市场的购藏群体。同时,针对当前火爆的房地产市场销售,大量市民在搬迁新居后迫切需要各类艺术品美化居室,以此塑造家庭艺术氛围的市场需求,在二馆推出“让艺术美化家居”的展区。组织富有艺术品位,但价格能够被工薪阶层接受的各类装饰艺术品参展,如民间工艺品、家居装饰摆设、小件雕塑、美术印刷品等。以此来引导消费,从而使整个艺博会形成一个立体互动的分层结构的大市场。

  这种分层次、分价位的艺博会结构,适应了各种层面的艺术品消费需求,市民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每年来观摩艺术博览会的人次不断增加,人气火爆,尤其是在2002年,观众人次超过了5万,单日出票率创造了国内艺博会之最。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和引导,更多市民逐渐明白了艺术博览会交易的功能和性质,懂得了艺术博览会与自己生活中的关系,因此逐步实现了从看热闹到购买的过程。应该看到,这是一个观念的变化。而正是这种观念的变化,为日后产生大的收藏家打下基础!所以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成交额逐届上升,从首届的几百万元成交额上升到目前的2000多万元,使参展画廊收益非浅。

  6、对城市文化底蕴建设的贡献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世界一流的人才,它还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艺术精品!上海艺博会在海内外日益扩大的影响,不断吸引着各国画廊前来参展,不仅数量日趋增多,而且水准和品质也在同步提高。

  在历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中,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冰岛、瑞士、英国、奥地利、西班牙、卢森堡、丹麦、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一千多家画廊或艺术经纪机构参展。其中,来自欧洲和亚洲各国的画廊在历届上海艺博会参展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较为著名的画廊有:法国著名的法兰西画廊、丹尼尔画廊,瑞士的萨加拉画廊,意大利的福林画廊,美国伊曼纽尔艺术公司和我国台湾现代画廊、帝门中心,大未来画廊、南京的王朝艺术公司等艺术经纪机构。众多世界著名大师的原作也通过上海艺博会庞大的平台首次亮相,如:毕加索、马蒂斯、伦勃朗、夏伽尔、达利、雷诺阿、莫奈、马塔、阿曼、朱德群、赵无极、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的名作。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2000上海艺博会上,法国沙耶格画廊携来参展的罗丹著名雕塑《思想者》,以100万美金的价格被浦东联洋土地发展公司购藏,这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作永久地落户了在上海,并成为我国艺博会上最大的一笔境外作品成交。

  在2002年上海艺博会上,恺撒的雕塑名作《大拇指》,以260万元人民币被上海证大集团购藏,以及阿曼雕塑名作《弦乐的律动》、《吟游诗人》等被上海大剧院购藏。再次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段佳话。

  在今年上海艺博会闭幕当天,美国参展商伊曼纽尔-伽弗戈艺术公司承诺向艺博会主办单位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捐赠一尊大型青铜雕塑《思想者》,并将于2004年1月运抵上海。

  首次参展的美国伊曼纽尔-伽弗戈艺术公司,亲眼目睹了上海艺博会的巨大影响力,并对艺博会主办单位——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上海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印象深刻。他表示想通过此举,表达自己对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此次美国伊曼纽尔-伽弗戈艺术公司捐赠的《思想者》,高180厘米,材质为青铜,浇注序列号为第25号,市场价值100万美元。这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17年以来,首次接受艺术品捐赠。又为上海增添了一道文化景观。

  7、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几年来,上海艺博会主要在规范运作、展区设置、作品审定、后勤服务、学术研讨、宣传招商等几个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1999年,上海艺博会在组团出国考察了世界几大艺博会之后,决定拓展并丰富整个活动的内容,将慈善预展酒会的模式移植进上海艺博会,同时根据国情和上海艺术市场的特点,将这一活动和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的需求进行了融合与嫁接。

  集慈善、招商、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慈善预展酒会,在’99上海艺博会中首次推出后就赢得了展商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并已成为上海艺博会中的一个亮点。这些年来,这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已作为上海艺博会的传统活动。

  在出席慈善酒会的数千名中外来宾中,有来自各大中外银行和合资企业的老总、上海各画廊的业主、中外媒体的记者、艺术批评家、收藏家及各有关方面的领导。来宾们将获得优先观赏优先选购参展艺术品的权利。
   
  国际上著名艺博会的预展酒会往往将门票捐献给美术馆与博物馆,而上海艺博会则将所得的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上海慈善基金会,用于“外国友人捐资助学”项目,作为上海地区贫困学生教育之资。 而且每年上海艺博会的慈善活动内容也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不仅所有门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而且众多艺术家纷纷捐献自己的艺术作品。2000年旅美女画家盛珊珊捐献了一幅新创作的油画作品《马》,拍卖成交价15万元人民币。在2001、2002、2003年的慈善预展酒会上,王朝艺术公司、现代画廊、上海申窑等艺术经纪机构则分别慷慨捐赠了国画大师吴湖帆、著名雕塑家阿曼及一批知名画家的优秀作品,用于慈善义拍。所得的慈善款项不仅用于资助贫困儿童的教育,而且还用于上海地区贫困老人白内障的复明手术。仅2002年上海艺博会上的捐赠,就使60个白内障患者重见了光明。这些善举得到了上海慈善基金会的高度赞赏,同时也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分析此项活动成功的因素,是将艺术家、画廊业主、收藏家、批评家等几方面的需求在一个更集中更有效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并提供了各自所需要的氛围和条件。比如:招商工作始终是艺博会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慈善预展酒会这一使收藏艺术品的行为和善举相结合的高雅活动形式,就迎合了相当一部分有经济购买能力,并对艺术品收藏有着浓厚兴趣的各界人士的需求。活动既营造了氛围,满足了收藏人士的需求,同时又使各参展画廊结识了更多的收藏者。由于每年受邀参加上海艺博会慈善预展酒会的还有各国驻沪的领事及夫人、二百多家的中外媒体记者、上海数百名局级干部及家属,在特定的层面上受众较广,这使上海艺博会在自身效应的宣传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并且由于上海艺博会的各项成绩是在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下所取得的,慈善预展酒会同时又体现了上海艺博会对社会的回报。可以说是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8、在艺术市场理论建设上所作的努力

  我国的艺术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资本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学术理论上更是严重滞后。上海艺术博览会自从举办以来,不仅力图用艺博会活动本身去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非常注重艺博会学术氛围的营造,并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积累。力图将在实践中得到的启迪与经验进行理论性的归纳和总结,将日益繁荣丰富的艺术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推动艺术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因此上海艺博会每年均举办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艺术经纪人、收藏家、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就当前艺术市场的特点、状况进行分析研讨。努力争取既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同时所探究的理论也能够在当今艺术市场的具体操作中起到指导和运用的作用。

  ’98上海艺博会上,组委会在展期中组织召开了名为“迎接新世纪中国画廊研讨会”,着重就我国艺术市场的中介主体——画廊和艺术公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其规范化运作等问题进行研讨。

  ’99上海艺博会期间,组织了题为“中国艺术市场新世纪展望”的理论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向及上海艺博会的发展前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0上海艺博会期间,举行了由《美术报》社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的艺术博览会现状与展望》。中国艺博会、广州艺博会、上海艺博会、西湖艺博会的组织者和业内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单位、专业媒体的记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国内艺博会的定位和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文化部市场司等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这连续三年对中国艺术市场面对入世后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的现状、走向的学术探讨,以及对艺术市场的个体、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的研究,体现了上海艺博会在艺术市场理论所作的努力探索。
2001上海艺博会,经过精心策划与运作,在该届艺博会开幕期间,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2001上海·中国艺术产业论坛”,邀请了日本、韩国、荷兰等海内外从事和关心中国艺术产业的著名艺术企业家、艺术界人士、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及众多媒体参加。20多位专家学者就艺术产业的诸多领域进行了专题演讲和研讨,对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这个活动引起了相关行业人士的密切关注,纷纷报名参加。全国各大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也争相报道了本次论坛的情况。

  为了完整记录在艺术市场理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1997年首届上海艺博会举办期间,就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国内首本有关艺术市场理论的探讨文集《走向市场的艺术》一书。在1999年又出版了《迎接新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论文集,2001年又编辑出版了第三本有关艺术市场的探讨文集——《艺术市场与艺术博览会》。这些文集不仅收集整理了历届上海艺博会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的发言和论文,还就中国当前艺术市场的种种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组稿和编撰,文集作者不仅有专心研究艺术市场的理论工作者,更集中了大量活跃在艺术市场第一线的画廊业主、收藏家、批评家,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当前艺术市场提出了种种分析和见解。内容翔实,言之有物,既有理论上剖析,更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这些文章集册出版,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理论建设,同时也为上海艺博会每年上新台阶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这些文章在发表的前后,被很多报刊、网站所刊登并转载,不仅有效地培育了艺术市场,同时也培养并引导了社会各阶层对艺术品的收藏意识和兴趣,为整个艺博会宣传起到了衍生效果。

   9、艺博会呈现的都市艺术品消费能力对海外画廊的感召力日益增加

  成功的艺博会,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交易市场。七年来,上海艺博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全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行双向交流的互动,是上海艺博会始终追求的目标。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埠口岸,中外经济文化的汇合冲撞,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决定了它丞需建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市场。艺博会应该成为一个实行双向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为形成中国艺术品走向世界,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的国际化大市场新格局作出自己的贡献。

  目前上海艺博会所呈现出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潜力,已经引起海外艺术经纪机构的密切关注,并有着强烈的介入欲望。今年8月29日,被称之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艺博会——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主席赛缪尔·科勒先生和亚洲部负责人乔纳森·纳佩克先生一行,首次来华拜访了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并对上海艺术品市场进行了考察。来访客人与上海艺博会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双方认识到建立在充分了解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合作的重要性。科勒主席对上海艺博会的迅速成长和上海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上海艺博会是以上海的速度走向世界。并表示明年将来沪参观上海艺博会和"双年展",届时将组织媒体前来参与上海的艺术盛事。他还盛情邀请我方明年去巴塞尔艺博会对他们的运作机构、运作方式进行考察,或者由他们派员来沪对上海艺博会进行指导,从而为今后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联合打造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国际品牌作好前期准备。

  同时,在2003上海艺博会上,首次组团参展的韩国画廊协会,以19个大型展位的阵容参展。这是国外画廊协会首次组团参加国内艺博会。他们表示,此次组织庞大的画廊团队前来,不求短期内的经济回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争取早日进入上海艺术品市场。韩国画廊界的朋友还和中国画廊业同行进行了交流,并热忱邀请中国画廊前去参加明年的韩国艺术博览会。

  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画廊业也派员和组委会办公室商谈,就明年组团前来参展的具体细节进行磋商。


  回顾上海艺术博览会七年来的奋斗历程,组织者不会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将不断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争取能将上海艺博会常办常新,从中积累更多的新经验,并和全国各个艺博会的组织者一起携手,进一步规范、拓展、探讨和丰富国内艺博会举办的模式与内容。我们有信心将上海艺博会举办成亚洲一流的艺博会,并向成为世界著名艺博会的目标努力。

 


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