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3页 共70

行为艺术怎么老跟吃的过不去



时间:2007/9/17 20:38:24
  刚结束的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其中一项行为艺术“压路机碾压苹果”,引起了众多市民和网民的批评。据悉,这次艺术展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140余家参展单位和个人参加,其中不少都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性,但惟有“碾苹果”因其荒诞不羁而为媒体所关注,难道非得引起争议才对得住“行为艺术”这几个字?

    33吨苹果整齐地摆放在展览会广场上,硕大的压路机碾过,所经之处成熟饱满的苹果瞬间成了一摊泥浆——在“创作者”看来,这项行为艺术实现了他预想中想要的效果,含糊暧昧地传达出了他所想表现的艺术理念。可惜的是,艺术家的高深思想并没能平实落地传达给观众,它通过视觉带给人们最大的内心冲击是“糟蹋了这堆苹果”,要知道,这33吨苹果价值17万元,很多市民在购买时都要仔细掂量反复挑选,很多贫穷的孩子很多天也不见得能吃到这样一个苹果。

    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这些苹果的价值,并非对富有深意的行为艺术低眼相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论谈到,人的第一层需求是“先满足生存需求”。“先物质再精神”也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哲学。在看到这些数量众多的苹果被碾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果农呵护这些果实成长的艰辛以及已经实际造成的浪费,是正常人的反应,行为艺术家所要推销的隐喻和暗语已经被大家抛到九霄云外。即便我们认识到了这项行为艺术的可贵之处,那么它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收获,能抵消这些消失的果实带来的痛惜吗?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上天灾人祸频繁,历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是爱惜粮食,直到现在,古诗《悯农》还是喝牛奶、吃麦当劳长大的孩子必须要学习的语文课。脱离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习惯和美德分庭抗礼,行为艺术家不可能不知道带来的哗然效果,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不少行为艺术都纷纷和粮食、水果过不去,在“压苹果”之前,就有人将10吨苹果倾倒于水池中,让市民目睹其由新鲜至腐烂,更有哈尔滨某啤酒企业欲用90吨啤酒打造喷泉……

    优秀的行为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实现这个目的应该有许多方式和渠道,但若想引起公众注意,势必要花费一些心思,避免不了有些人要走捷径,于是,我们目睹的国内的行为艺术,要么是抄袭模仿,简单乏味,要么哗众取宠,充满浮躁气息,“自虐、破坏、伤害”等低俗无聊的手段被无限制使用,共同构成了当代行为艺术的主旋律:糟蹋。其不仅糟蹋了被利用的道具,也糟蹋了行为艺术本身,让这四个字蒙羞,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原本对行为艺术持有神秘、好奇甚至崇拜心理的观众们的审美。行为艺术已经很大程度上和人民无关,而堕落成了另类文艺精英们自娱自乐的游戏。

    行为艺术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80年代这种新的艺术形态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社会传统。生搬硬套而来的艺术形态,只能引起围观和讪笑,这无疑会将艺术家和观众分隔得越来越远。行为艺术不是用来成全艺术家的,当它的功利心昭然若揭的时候,当它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出现巨大隔膜的时候,艺术便如同那些被碾碎的苹果,既没了观赏价值,也没了实用价值。(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