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行留下的思考



时间:2007/7/31 12:44:55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这是宋代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的名句。当我们送别一代艺术大师程十发先生时,将这句话奉献于程老,他是当之无愧的。程老的远行,不仅在美术界,在整个文化艺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程老的人格品行、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的意义确认和价值推崇,具有丰富的当下语境和深刻的人文内蕴,更带来了许多思考与启迪。

  为了把上海建设成文化大都市,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大师、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从而来提升我们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艺术的原创力。而大师的出现决非偶然,有着内在的成因和外在的条件。程老在漫长的从艺历程中,始终坚持深入生活,面向社会,耐得寂寞,创新求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不怕艰苦,长途跋涉,深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瑞丽一带体验生活,以数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最终形成了“程家样”的绘画艺术表现样式。程老所具有的这种执著的职业精神和从艺理念,对于去除那种心浮气躁、追逐名利、自我炒作、妄自尊大的不良风气,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师者,是综合能量的汇聚和多种要素的组合,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在汉文化圈中,书画艺术,不仅需要相当精深的笔墨功力,而且需要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方艺术修养。程老除了绘画专长外,还具有多种才能。他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擅长治印,亦是京昆名票。特别是他的文学造诣令人服膺,他能即兴赋诗作文,才思敏捷而睿智调侃。正是有着如此全面而完善的文化铺垫和知识积累,他才能在艺术创作上登堂入奥。而这也正是老一代海派书画家所拥有的艺术优势、人文造诣。而学问与修养的欠缺与不足,正是当前不少中青年艺术家长期来存在的“软肋”。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好走捷径的原因,使他们无暇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自我充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创作上的超越和境界上的提升,更难推出精品力作。

  大师还有着高尚的人生形态和高迈的从艺方式。关注民生、关爱社会,是海派书画家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公共意识和公益精神。程老对此亦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他多次捐画捐款,用以扶贫帮困和赈灾救济,体现了一位大师的大爱之心。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及从艺者公共意识淡薄,公益精神缺失,整天关心的是自己的画可卖多少钱一尺,热衷于个人藏品的炒作。对比程老的高尚行为,我们有些艺术工作者真该汗颜。

  程老一生有着浓厚的乡梓之情,他每年都要数次回松江小住,为乡亲们画画。2004年,他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书画及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80件无偿地捐献给松江“程十发艺术馆”,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故土的深沉而执着的热爱,从而体现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和感恩的情怀。而现在有些从艺者,一旦出了名,走的是红地毯,住的是豪华房,讲的是出场费,要的是大排场。总之,远离基层,脱离百姓,自视为精神贵族。在这种情形下,程老的亲民、敬民、爱民的精神风范更是值得效法与学习,有利于改善我们的文化氛围和从艺环境。建设文化大都市,少不了弘扬高尚的文化品格。(信息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