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符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上海香地艺术中心展出并向灾区捐款



时间:2008/5/17 20:46:34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中国艺术品网2008年5月17日报道:有上海香地艺术中心主办的浮世·符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今天下午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四号楼1-1香地画廊展出。展出了吕顺、王强、鹿林、唐建英、朴光燮、苏梓寒六位艺术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幕前大家为抗震救灾赈灾捐款。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那种群体性的对宇宙、存在、文化的宏大想象与思索,逐渐演变为个体化的对现场的关注和反思,这种演变,与文化氛围、社会状况的演变是有上下文关系的。综观当下的文化氛围,名为多元共生,但却有主流、边缘与强势、弱势之分。其中,消费文化早已占据主导地位。

    消费文化占据主流,是因它主动契合大众的世俗欲求,从而凭借大众的支持而获得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占领了大众文化的主要领地。但它在契合的同时,也在改写和引导大众的欲求,让其向有利于消费文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欲望化生存成为人们主要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富于感性满足和现世享乐色彩,推崇快乐原则,远离政治纷争,回避社会批判,疏远抽象理念。

    作为社会性、历史性的人的非理性欲求,本应受理性的审查,制约与引导,但在当下的主导文化中,这种理性话语是被贬斥,过滤、扼制的。消费主义文化催生的是娱乐性欲求,这使它必然推行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当下主义的狂欢相随的,是丰富理性诉求的残缺与萎缩。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民众收入的提高,这种享乐主义的生存方式逐步普泛化,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不独限于少数人。而与之相伴的单向度欲求和拜物心理,肉欲的张扬和泛滥、道德感的淡薄和匮乏等,也都如影随形地大行其道。

    切入当下,关注现实,是艺术家的基本文化职责和历史任务所在。所以,这些浮世景观,既是当下文化症候的体现,也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文化资源。但艺术家们对这些浮世景观与症候的态度、立场,以及如何呈现他们的所感、所思,是各不相同的。将他们的所思所感,表现方法做总结与归纳,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所进行的梳理与分析。

    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他们追求的方向,不是对浮世显象进行直观再现,而是力求以个人特有的视觉语言精炼地凝聚文化信息,以概括地呈现作者对当下文化状况的感受、思索。所以,他们致力于寻找、发现或创造出具有一定涵盖力的视觉语汇,这使他们的视觉作品具有符号学的意义。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S/Z》等著作中所做的文化研究,就是推导和发掘各种物象背后的文化所指。经过他的精彩论述,人们发现,一切物象都不仅仅是它看上去的那么单纯,而是有复杂的意涵及纷繁的关联。相对而言,这些艺术家长期地从繁杂、纷乱的浮世景观中锁定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关注领域,并着意探求自己所关注的物象背后的文化意涵,以推进自己作品的语言准确度和文化深度。这些创作方向,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性,纳入这个浮世的符号世界中。

    吕顺多年来关注的,一直是人的世俗欲望。他选择花为象征性符号,并发挥绘画本体语言的特有优势,用特有的笔法,色彩等使这一泛指的符号在各种具体的形色语境中具有迥异的独特,细腻所指。他笔下的花丛世界,是一个冰冷,阴郁的空间,一种黏稠而湿冷的质感,让这个空间均质地流体化,欲望化。绿色的空间色调,不是向荣的欣欣之感,而是腐臭糜烂的污泥浊水之感。形象与空间,则完全破碎、纷乱而毫无确定性,令人生厌的肮脏与腐烂气息,寓言化地让红花绿叶成为物欲横流的污浊世界。

    苏梓寒关注的,是都市的时尚青年这一群体。他的作品充满青春一派的特有气息。他用一种与里希特式的绘画手法类似的模糊化语言,将这些在流行文化氛围中看似鲜活跳跃的年青生命,转为高纯度的色块。这种模糊色块朦胧而迷茫,有一种无法言传的情绪感染力,令人感觉都市空间与时尚青年为一种闷窒、叵测的不安气息索笼罩,虽然艳丽悦目,却轻薄而暗含伏机。但他对此错综复杂的文化问题不持明确的态度与立场,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迷茫与略带感伤情绪,这也是一种代表性的青春情绪。

    鹿林关注的是更为欲望化的浮世普泛图景。他将自己多年来所观察,感受、体验或通过其它传播渠道获取的关于人群之世俗欲望的种种显征,进行了个人的整合,并用极其简约的半抽象化图式来呈现。他的水墨画,是一种宏大的东方宇宙流图式,无数微尘、颗粒、球体在神秘的力量之下悬浮和运转,熠熠辉光透射出来,但弥散的是各种俗艳而灼热的色彩,一种潜在的浮世宇宙观得以呈现。

    唐建英的作品,有明显的表现主义倾向,但他并非一味的放任情感宣泄,而是将表现主义的语言纳入理性规划的空间中,在有序与无序,理性与直觉间寻找一种平衡和节奏。他笔下的人物,身处阴郁,冷寂的禁锢性空间中,呈现出抑郁、孤独、迷茫无助等诸多痛苦状态,这种在当下的浮躁而冰冷文化氛围中被忽视的个人细腻感受,为他所关注并呈现。他在这些痛苦脸孔前设置了条条栏杆状直线,把处于铁笼之禁锢中的人性点明。

    朴光燮对当下市民的欲望诉求和实境感受兴趣盎然,于是,他通过绘画手段,将各种身份的人物都如人工饲养物般置入水中,以供长久审视和研究。水在他的画中,既是这些生命的营养液,是他们不得不身处其中的现实境遇,也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是俗众心中之乌托邦与漂浮梦境。他用具象的语言,细腻地刻画和玩味这些人物的微妙神情,让他们的某些在常态中不为人所察觉的心理,在他的画中得到彰显。

    王强以戏谑的手法来调侃各种纸币。将这些明显而普遍化的政治,经济式象征符号融为一体。他发挥他的狂想来变换和重组各种构成因素,玩一场恣肆的符号游戏。在这一场场符号游戏中,自画像替换政治人物、鲜花突兀浮出“钞面”,俗艳标记四处横亘……将拜物教心理与世俗欲求赤裸裸地进行符号呈现。他也恶搞政治图腾,将各国币种中的基本组成因素互换,在一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意识形态的想象性入侵或互融。

    这六位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显示了一种关注浮世的文化视野,而且有一种近似的创作方法。这种视野与方法,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并趋于主流。为此,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他们的风貌,以供总结与反思。文/杜曦云  王小明摄影 报道

苏梓寒作品

朴光燮作品

吕顺作品

王强作品

鹿林作品《梅青图》局部

唐建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