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礼赞 记第一位进入灾区的画家敬庭尧



时间:2008/6/9 18:17:35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刘一丁 

敬庭尧在灾区调查

  一

  2008年5月12日午后,军旅画家敬庭尧正在成都他的工作室准备行装的时候,脚下的大地突然震动起来。敬庭尧意识到:地震了。街上很快聚集起恐慌的人群。前来迎接敬庭尧赴阿坝州采风的藏族画家朵尔基焦急地惦念着居住在都江堰市的父母。敬庭尧关切地对他说:“我们现在就去都江堰吧!”
  一辆黑色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载着敬庭尧和朵尔基呼啸地冲出成都市区。

  都江堰距离成都并不遥远。然而,敬庭尧眼里却透射出了另外一个世界:漫天的尘埃笼罩着一个倒塌的城市。人们浑身泥土,流着鲜血,正从瓦砾之中挣扎地爬出来,并且发出惊恐的呼唤。敬庭尧被面前的惨象惊呆了。

  朵尔基在都江堰的画室墙倒了,他的山水画作品散了一地。所幸的是,朵尔基的父母安然无恙。那时,敬庭尧他们尚不知晓震中在何处,震级有多大。但是,凭着自己45年的军旅生涯及30多年前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敬庭尧敏锐地觉察到这次地震的严重性,并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兵的神圣责任。

  敬庭尧就是四川人,1949年出生于射洪县。16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后来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如今,敬庭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享受正军职待遇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5月11日,敬庭尧赴川采风,收集创作素材。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这位年近6旬的军旅画家本能地接受了灾情的命令,义无返顾地在第一时间主动跟随救灾部队冲进汶川这个最险恶的地震中心。

    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地方交通和通讯中断。战友们大多无法了解敬庭尧的安危和确切去向。

  按照地震前的计划,敬庭尧5月11日到达成都,是准备13日经汶川去阿坝写生的。他还要看望阿坝的玉珍。

  6年前,敬庭尧去阿坝州若尔盖草原写生,得知一名叫玉珍的藏族小学生因家境贫困失学在家后,当即决定资助她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这年除夕,敬庭尧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玉珍家,送去年货和学费。玉珍全家惊喜万分,热泪盈眶。可他们不知道,敬庭尧在翻越险峻路滑的鹧鸪山时,差点跌落悬崖。后来,敬庭尧又捐献10多万元积蓄,在甘孜州理塘县曲登乡海拔4500多米一个被称为“最后的游牧部落”的地方建了一所藏族小学。从此,他每年都要抽出一两个月时间去草原写生,并看望那里的藏族孩子们。为了方便,敬庭尧还特意将自己在北京的创作工作室搬到了成都。

  现在,敬庭尧当机立断:直奔汶川。敬庭尧说:“那时我只想到自己是个老兵,人在灾区,就必须随部队参加救灾。”

  于是,一身迷彩服的老兵竟然与第一批救灾部队一起,乘坐冲锋舟,从水路进入了灾情最重的汶川映秀镇。

  5月13日凌晨2时,敬庭尧在都江堰赶到了救灾部队集结的紫坪铺水库大坝。地震灾难将他从军旅画家变成了抢险救灾战士。

  “我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难现场,不是去采风,而是去救灾。”敬庭尧说。

  中午时分,敬庭尧终于随部队救灾先遣队登上了从紫坪铺到震中汶川映秀镇的冲锋舟。靠岸以后,还要穿越10多里山路。“那哪是走,是爬!”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山上飞石乱滚,这让敬庭尧联想到20多年前在老山前线经历过的“百米生死线”。

  13日下午,当大汗淋漓、几近虚脱的敬庭尧终于站到被夷为平地的映秀镇废墟上时,这位最早到达灾难现场的军旅画家被眼前的惨烈震撼了。已经一天一夜没吃、没喝、没睡的敬庭尧控制不住身体,倒了下去。同行的战士们将冒死背去救命的一瓶水、一包干粮递了过来。但是,敬庭尧舍不得独享。“我少喝一口,少吃一口,灾区的伤病员和老人小孩就多一口救命的水和粮啊。”

  在不断的余震中,敬庭尧与部队官兵一起奋战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他时而俯下身去大声呼唤,时而侧耳倾听,期待得到微弱的回应,希望寻找到生命的信息。战友们多次把年龄偏大、体力有限的敬庭尧扶坐到地上,但这位老兵立刻就站起来投入了战斗。

    三

  5月28日,敬庭尧带着满身污垢和疲惫回到了成都。人们都说,他是第一位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军旅画家。对此,敬庭尧很低调。然而,在汶川救灾前线的半个月里,敬庭尧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被所见所闻震撼着,感动着。

  敬庭尧回忆说:“各方面汇聚的救灾大军和志愿者,不见有人统一发号施令,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救人,成为有序的战斗集体。每救出一个生命,大家都会兴奋不已。从废墟里背出一位大娘,所有人都感觉像自己的母亲获救;从瓦砾中抱出一个孩子,又都像自己的儿女再生。只要有伤员救出,就立刻有人背着,或几个人抬着,快速送往救护点,那动作,既快步如飞,哪怕给伤员争得一分一秒救活的时间,又小心翼翼,生怕颠簸加重伤员的痛苦。救援人员中有人脚被瓦砾扎破,鲜血长流,也没事般全然不顾。”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让敬庭尧热泪盈眶,他思考着:“在大灾大难中,在废墟上,有多么崇高的艺术美感存在。我是画家,该如何描绘这样的大爱,该怎样记录如此的深情呢?”

  那天,敬庭尧突然发现,映秀镇一幢尚未完全倒塌的楼顶上,一面五星红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在废墟上格外鲜红。人们不约而同地朝着国旗投去了庄严而激动的目光,许多人泪流满面。敬庭尧说:“当时,我一下子热血沸腾了。这不就是抗震救灾前线无数艺术美感存在的经典画面吗!那旗帜,犹如不屈的头颅傲视苍穹。身临灾区的军人和受灾群众,看到国旗,就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就有了战胜灾难的无穷力量!”

  敬庭尧立即从挎包里取出笔与纸,开始了自己进入灾区以来的第一次速写。十几分钟后,一幅包含深情的作品《废墟上的旗帜》完成了。“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内心深处!离开映秀镇时,我还恋恋不舍地一次又一次回望那面仍然飘扬在废墟上的旗帜。”敬庭尧说:“我要精心构思,把这个经典场景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奉献给祖国,流传给后人。”

  此后,带着创作的激情和记录的冲动,敬庭尧坚持利用救灾的间歇在废墟上画了又画。一幅又一幅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特别报道”就这样诞生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生命之舟》。敬庭尧介绍说:“地震发生后,陆路交通瘫痪,解放军官兵利用紫坪蒲水库在汶川县映秀镇至都江堰段用大型水上运输装备转运伤员、学生和灾民,被当地群众誉为‘生命之舟’。”

  救援人员,夜以继日地在废墟中抢救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抢救。“时间就是生命”是救灾人员的座右铭。在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这样,就有了速写《虎口夺命》

  舟桥部队的官兵承担水路运输任务。他们精湛的军事素质和敬业精神令人叹服。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场没有枪炮声的战斗。敬庭尧画出了《挺进汶川》。

  《救援突击队》记录了一队队血气方刚的战士从四面八方赶来。还是那一身迷彩服,还是那个大背囊,还是那口大锣锅,他们徒步前行,他们的目的地——汶川,他们的使命——救人。

    四

  5月31日,《美术报》以两个整版打通的篇幅刊登了《汶川速写·生命礼赞——军旅画家敬庭尧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报道》,其中每一幅速写作品都令人感动,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人们通过美术的形式,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今年70多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高照被敬庭尧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这组速写深深震撼。他称赞敬庭尧是在用生命体验特大地震灾害来临时的民族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体现出的大美大爱。高照还认为,敬庭尧的绘画功力十分厚实,速写作品造型准确生动,线条疏密有致,艺术性极强。许多读者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对敬庭尧深入地震灾区抢险救灾,并积极以美术形式记录和讴歌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的敬意。

  这是一曲生命的礼赞。敬庭尧让内心汹涌的波涛喷涌在速写本上,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人们: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敬庭尧说:“这次经历,把我的艺术和人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

  近日,敬庭尧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宣传活动,再到灾区去。临行之前,这位军旅画家告诉记者,他决心走遍灾区的每一个地方,把自己融入灾区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