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与大爱:抗震救灾主题油画《地恸•重生》



时间:2008/6/22 10:56:51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油画《地恸·重生》创作现场

《地恸·重生》之《灾难》局部(油画)集体创作

    坍塌的预制板下,童颜和白发消逝无声……大地开裂,街道扭曲,跌倒的钟楼定格了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6月12日,广州二沙岛广东美术馆,油画《地恸·重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把人拽回那种撕裂的痛苦场景。从5月21日开始,广东不同流派的油画家们,第一次统一以学院派写实方式来完成这幅百米巨作,以纪念大地震中失去的生命和为了生命顽强拼搏着的人们。在汶川大地震一个月之后,《地恸·重生》这幅巨作终于完成,并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5·12’大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天,看着新闻报道,每一刻都在为灾区揪心,为顽强的生命而感动,我们艺术家可以做些什么呢?” 油画家陈铿思索着。当巨大灾难降临,中华民族哀恸之时凸现出来的集体大勇和大爱,同样激动着一大批油画家。

    “拿起手中的笔,为灾区人民和救灾的人创作一件史诗般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并公开义拍,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灾区人民。”油画家们纷纷表达着同样的心愿。如何实施创作计划?包括卢延光、廖宗怡、张树军、杨小彦、张伟等在内的广东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终,这件抗震救灾主题油画巨作被命名为《地恸·重生》,分为《灾难》、《拯救》、《重生》三大部分。创作素材来源于全国各类媒体的1000多张新闻图片,“敬礼娃娃”、“握紧钢笔的手”……画面包含了抗震救灾中许多震撼人心的场面。

    5月21日下午2时28分,画家们集体默哀一分钟之后,《地恸·重生》在广州扉艺廊开笔。

    此后的日日夜夜,闻讯赶来的画家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支海内外、老中青齐聚的创作队伍。这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蜚声艺坛的汤小铭、潘嘉俊、邵增虎、梁照堂、林永康、唐大禧等,也有刚刚毕业于美术院校的油画新辈,同时还有一批军旅油画家和林圣元、钟耕略、林景山等旅美、旅加油画家,以及法国油画家Pascal Maljette。至作品完成,参与创作的画家达到145位。

    “让一群个性不同的艺术家同心协力创作一幅油画,一开始真的有些不可想象。”杨胜群这些天一直在画廊帮忙,这位毕业于广州美院的学生观察到,“创作中每位画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减弱自己的特点,协调整体创作风格。”

    创作就像广东油画界的“结集号”,让横跨好几代的师生济济一堂。画家潘嘉俊放弃了为全国性画展的忙碌创作,每天都参与《地恸·重生》的创作,作为广东油画界领军人物,他的感言代表了画家们的心声,“我要把我的情感,运用油画艺术的技巧表现出来,要把震撼人的事件记录下来。”

    闻讯赶来的法国油画家Pascal Maljette感动了中国画家。他选择创作表现灾难带来的残酷死亡。那几天,Pascal Maljette以特别虔诚的姿态双膝跪地默默地画着,希望这样能够抚慰在灾难中遇难的灵魂。他着重画着一个红色的书包,他说:“它代表了中国的希望、未来。”

    作画现场,画家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这幅平时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完成的油画,不到一个月就创作完成了。从一开始几个人起念,到几十个人发起,这幅由中国最多油画家参与创作的《地恸·重生》已经成为广东省油画界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陈铿介绍,原本打算创作一幅30米长的作品,但是由于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不断有画家要求参与其中,决定将作品增长至51.2米,但完成时已经是2米×100米的巨作了。

    181年前,俄国画家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被庞贝遗址震惊,产生了表现这个城市毁灭时的震撼人心的场面的构思。6年后,画家的名作《庞贝的末日》轰动了世界。《地恸·重生》以写实主义的风格,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的灾难场景、人民子弟兵的奋勇拯救和白衣天使的生命接力,艺术地再现了巨大灾难降临之日中华民族哀恸之时凸现出来的大勇和大爱。

    作为中国油画的发源地,从18、19世纪开始,岭南油画以外销画为代表的作品就记录了当年的市井人生,“记录现实”似乎是岭南油画的血脉符号。在这场特大灾难面前,广东油画家撇开个人得失、撇开风格和门派差别,以纪实的手法展示中华民族的大爱、大悲和大美,那些触动心灵的情感、激荡的情怀,从画家的笔触传递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奏响了一曲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谱写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