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画笔当随时代



时间:2011/11/12 16:10:38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许光耀 记者 李君娜 

画家陈家泠在创作中 

  今天,安徽博物馆新馆将举行 “神游——三山五岳四圣地 陈家泠作品展”。

  届时,十二幅宽五米、高二米的六尺宣五联屏巨画,将通过笔墨演绎出包括三山(黄山、匡庐、雁荡山),四圣地(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五岳(泰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在内的十二座名川大山。且不论画作“一网打尽”了中华名山,单是巨幅画作的集结亮相,在圈内已属少见。

  为什么选择在安徽博物馆办这个画展,在陈家泠看来,属于“机缘巧合”。

  去年年初,陈家泠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以西湖十景为主题的作品展。展览上,安徽博物馆黄秀英女士鼓励他去合肥开画展,理由有二:第一,毛泽东生前参观过的唯一一家博物馆就是安徽省博物馆,后者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第二,新建博物馆将于2011年在合肥落成。 2011年1月1日,陈家泠参加《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在安徽博物馆的首发式。他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在安徽博物馆首发,足见此馆在中国书画领域的鼎呈之势,而今我辈也要再创辉煌。我有幸被安徽博物馆邀请办展,若选择2011年11月11日开展,将是一个很有趣的安排,在数字上是千年一遇,在意义上是前后呼应、新旧对比。 ”

  这番话,当时得到了现场的掌声肯定。如今,陈家泠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古稀之年名川“行”


  答应了画展邀请之后,摆在陈家泠面前的问题是:画什么?

  “在安徽办画展,我首先想到要创作黄山、九华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九华山又是佛教圣地。在这两座山的‘引领’下,我又有了创作‘三山、五岳、四圣地’的想法。于是,乘着春季之时,陈家泠花了两个月时间游览了九华山、峨眉山、黄山、匡庐、泰山、嵩山、恒山、衡山、普陀山、五台山。到了夏秋时节,他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十二幅巨幅画作。陈家泠说:“平均下来正好是10天左右创作一幅作品。凡此种种以示对神圣自然的崇敬心迹,也是我攀登顶峰、对话山川的写照。 ”

  十二幅画分别对应十二座名山,每幅画的题材不同,技法更是不同。 “我用空灵祥云来表达梵间静界,用超凡入圣来表达四圣地,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三山之壮丽,用别样的艺术技巧来演绎五岳的个性。 ”陈家泠说:“古人云:‘外师造画,中得心源。 ’画画不仅要有写生,更要有所创造。要画它们就必须亲近它们,不与山川握手,它便不能赋予你灵感;不去拜访山川,它便不能赋予你技法意境。道法自然,我的创作都是源自自然。 ”

  数月的“游山玩水”对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但对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陈家泠来说,绝非易事。 “黄山和九华山还爬了不止一趟,第一次上山时起雾,什么都看不清。我花了2个月时间游历了中国山川,如果换做古代人,起码花几十年。可以这么说,我活的70年相当于古代人活200年。感谢现代时速,感恩现世安稳,感谢朋友相助,感谢摄影家许根顺先生,伴我渡掠拍摄,记录了宝贵资粮,充实我的创作素材。我们应该感恩时代、珍惜时代、歌颂时代。 ”


  放松心态搞艺术


  在采访中,陈家泠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时代造就了我”。“如果说我现在有点成就的话,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

  1958年,陈家泠进入浙江美院学习人物画。 “那时学校里反右派运动刚刚结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让像我一样的学生们能安心学习打好基础。艺术家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基本功是最重要的。 ”

  “我一开始学的是人物画,后来又画花鸟,再后来又画山水,能够这样转型,都要感谢陆俨少,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山水画大家。”陈家泠毫不掩饰对陆俨少的敬仰,“我到了上海以后遇到陆俨少,在他的指点下逐渐转型。其实我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就与他结识了。 60年代初陆俨少到浙江美院做老师,当时他教山水画班,并不教我们人物画班。但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 ”于是,每当陆俨少在办公室休息时,陈家泠和同学就会去找他学画。 “我们找了个借口,对陆老师说:虽然我们是学人物画的,但人物画创作需要画背景,背景离不开山水,希望他能示范作画给我们看看。陆俨少非常大方,立刻就画了云、竹给我们看。 ”

  “我现在画的云就有陆俨少当时的影子。他画画从来不打草稿,铺开画卷直接画,怎么画都好,寥寥几笔就能画出一幅非常出彩的山水画。我现在还保留着他的几张手稿,都是他很随意的状态下创作的。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像他一样,追求自由,追求随性。信手拈来,都是佳品,仿佛是在‘玩’艺术。否则就是工艺美术。这也是我一生追求的境界。但这和学校中一招一式刻板学习并不矛盾,因为那是打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

  也许是受了陆俨少的影响,学习人物画的陈家泠后来开始画花鸟,再之后是画山水。“因为人物受到比例的限制,不如画花鸟自由,而画山水比画花鸟更写意、随性。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环境越来越开放,国外的作品流入国内的也越来越多,陈家泠开始尝试通过改变原料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好的作品,除了艺术家自身的功力外,好的材料往往能让你事半功倍。我改造了我用的纸本,比普通宣纸渗化性更强。现在用的纸已经存放了20年,纸和酒一样,时间越‘陈’越好。”在陈家泠眼里,“玩”艺术就要技术、材料一起“玩”,才能得到更出色的作品。


  感恩时代勤创作


  瓷器创作在陈家泠眼里也正是“玩”艺术的一种方式。 “材料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材料不同。不同材料创作的艺术品会有很大不同。瓷器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材料对于作品最后的成型有着极大的决定性。比如釉里红,这种颜料在烧制过程中会变红色、绿色甚至灰色。一件瓷器在没有出窑之前,有太大的偶然性。画一旦下笔,线条就成型了。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位置、用的颜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呈现的效果,在瓷器出窑前,你永远不知道成型的瓷器是什么样子,它充满了神秘感。做一件瓷器的过程好像是做了一场梦,让人着迷。 ”

  陈家泠已经有了自己的窑,在他看来这依然是时代馈赠给他的“礼物”。“我能够进行瓷器创作,有所成就,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从前瓷器艺术家搞创作都要去景德镇,因为那里的窑好,而他们都没有窑,也没有条件自己建造一个窑。现在条件好了,我有自己的窑和创作室,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掌握瓷器艺术。如果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陈家泠拥有一颗感恩时代的心、一颗对艺术认真却又随性的心,使得他在绘画和瓷器上都有了一定造诣。 “我必须感谢时代,可以这么说,我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遇到了特殊的机遇,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一个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不能避开的现实。 90年代之前,我的画一直在国外展出,国外的市场比较好,这让我可以维持生计,能够维持我的创作。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好,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机,这个好时候又被我赶上了。 ”

  对于接下去的工作,陈家泠有着自己的打算:“之所以把画展放在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我的画却是现代艺术品,放在博物馆中是现代与古代的对比,也是新海派与新安派的对比。我希望能通过不间断的展览和创作,让新海派成为中国艺术的标杆之一,让这个时代记住我们这些艺术家,也让这个时代创作的艺术作品真正成为拥有历史价值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