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山青: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时间:2019/10/31 15:20:23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 刘莉娜 

  几个月前,中国画家蒋山青水墨个人画展在巴黎开幕,人民网、新华网都及时给予了报道: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称赞蒋山青是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其水墨画不拘泥于传统,源自民族又胸怀世界”。他同时表示,中法都是文化大国、艺术大国,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55年前文化上的惺惺相惜让中法两国走到了一起。55年后的今天,文化艺术交流仍然是中法关系最活跃、最能打动人的领域。而蒋山青则表示,中国的书法和水墨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极具中国艺术特色的水墨运用现代的表现形式,让法国人民了解中国的艺术表达,用水墨向法国人民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正是因为这一份“融合与创新”,早在2017年,蒋山青就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70周年金质奖章,同时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主席顾问,以推进中法两国之间艺术与文化上的合作。此后,蒋山青又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古希腊研究专家、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合作,在于连哲学手稿上重新进行批阅、涂改等二次创作,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东西方文化跨界合作,在西方哲学家与东方艺术家之间还属首次。巴黎(大皇宫)国际创新艺术双年展,蒋山青与法国艺术联合会主席塞尔奇·尼克跨界合作陶瓷艺术作品,成为此届双年展唯一获得“活着的艺术”大奖的艺术家。2018年3月蒋山青应邀出席了英国牛津大学牛津中国论坛,6月则接受了法国黑松露协会颁发的“年度骑士勋章”——这是协会首次将此殊荣授予亚洲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主席丹尼尔·杰尼古看来,蒋山青不止是心胸宽大、性情淡泊,还具有开阔的视野、清澈的智慧和包容的胸襟。“蒋山青隶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世界。他的所作所为永远不落于俗套,总是令人叹为观止、甘拜下风。法国委员会勋章向来只授予对教科文组织运营项目别有奉献、表现杰出的法国人,但蒋山青以他的法国之心,比许多法国人更值得获得这项殊荣。”而对此殊荣,蒋山青却认为,自己只是做好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刻意去强调或要人接受。好的艺术,把个体做得精彩,即会赢得欣赏和赞美,别人接受起来会更加自然。”

  比如说水墨,是东方的情调、笔墨和趣味,但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模式,展现的是一种自由的境界,不是公式化的东西。自由是人性的光辉点,笔墨的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体现的是东方的、现代的自由性。水墨是笔道、笔墨中的趣味,心性是其中的主线。艺术的创作是画家个人灵魂完善的过程,尤其抽象艺术更强调艺术本体的纯粹性。“我从小开始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包括书法、山水、花鸟、篆刻等等,书、画、印是整套的、系统的,与现在的画的形类大不相同,但传统的根基让人受益无穷。在很多年后,我觉得旧的一套形式有桎梏,我们应该强化笔墨精神,无论书法、绘画还是篆刻,作为内核的力量是精神,而不是图示。强化笔墨后把所有的图示抽离后变成了纯粹的东西,笔墨是一种道,笔墨是精神是力量,本身已经成立。”

  的确,早在2014年旅居法国之前,蒋山青在绘画艺术上已有了不菲的成就,至少他的画已开始在世界上展露头角。2005年至2009年,蒋山青创作了一系列巨幅画作,大都是以自家的花园池塘和莲花为主题,张张画卷都捕捉到了大自然的精髓。尤其是他笔下的莲花覆满画卷,深深渗入宣纸的纹理之中。每片叶子都以水墨着色,由黑及灰彰显不同的浓度色彩。但蒋山青的创作并没有在这一阶段停留太久,很快他就遇到了自己的“醍醐一刻”。“那时候我在北京郊区租了一个大仓库,仓库区域里有一片荷塘,夏天我就对着荷叶荷花画画。到了冬天,仓库没有暖气,北京的郊区彻骨的冷,我在室内裹着棉袄大衣,觉得可能室外会更暖和些——毕竟有阳光,于是出门,一眼就看到冬天里一池子的残荷——比水墨更水墨,比抽象更抽象,从此我就开始着迷于对线条的探索了。”

  这样的体悟与转变虽然是内向的个人经验,但毫无疑问,这使他的画作越来越具有了某些更开阔的审美共性:“传统沉淀下来的是一种精神,并非图示。比如八大山人的鸟、山,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构成了很有趣味的画面,这就是精神的提炼。好的作品需要超越时代的局限,必须提倡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创新,都是老一套,千篇一律很容易就让人烦了。创新、变化、有趣味、有新意、有力量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容易被接受。”2009年时,蒋山青在北京遇到一个意大利老头,是艺术策展人,“他跟我说他喜欢我的画,‘我喜欢你的画,就意味着欧洲会有许多人也喜欢你的画,我建议你去欧洲转转。’”于是,2010年3月,蒋山青第一次去法国,“一下飞机在巴黎街上感觉不是很陌生,因为我小时候住在上海淮海中路(法租界),门窗楼梯都一样。”大概正因为这样一份“自来熟”,蒋山青在法国从来就没有那种初来乍到的戒心或者说畏缩,而是很快就带着自己的作品融入了法国艺术圈。

  “这是个很好的时代,我们可以走出国门和世界上的艺术家平等交流,只是我们不必刻意展示东方标签。艺术作品自然流露出来的东方韵味,就是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讯息,文本打开和解读起来越来越有味。艺术家的形象也很重要,自然和自信、谦虚的态度,不必谄媚。”据说曾经有法国媒体采访蒋山青,问题比较尖锐——你是来取代赵无极的吗?“我说,我和赵无极完全没有可比性,赵无极20几岁来到法国,接受了法国的艺术体系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50多岁来到巴黎,我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不会因为你们喜不喜欢而改变。时代不同,我也不用和赵无极相比,我对自己并不完全满意,很多东西还在探索还在提高,假以时日相信会更好,越来越好。文化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好一个“文化自信才是真的自信”,这样的回答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更多的朋友——可以说,在蒋山青的“朋友圈”里,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圈”。“你跟什么人交朋友,你心灵的内容就会变成什么样。和文人交往多了,心灵也更文艺化,对于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的理解会有相互促进,形成了人生方向的主体。文学滋养灵魂,作品中会提升一种黄宾虹老先生说的‘润厚华滋’的气息,作品才生动,不至于干涩无趣。”所以在朋友们眼中,蒋山青的身份不止画家,他还是作家,是品酒人,是个“有趣的人”。

  当然,似乎已经是“人生赢家”的蒋山青,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却并没有满足。“一直在漂泊的过程中,要说哪种生活是向往的,应该是一种没有压力的生活吧。现在压力太大,对自己的作品不太满意。当作品没有新意的时候,我会去写作和旅游。还有很多展览要办,画要继续画,印章还要刻,文章也要写,这样的状态大概要持续三年到八年。” 而除了对自身艺术生涯的追求外,蒋山青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担负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巴黎,有些学生来学水墨,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和了解水墨,我把东方的趣味带给他们,让他们也获得这种体验,这其实就是文化的走出去。招学生是免费的,周末他们会来我的画室看我画画,然后他们也画,画完我来点评指导。接下来学生的群体会越来越多,这样很好,我把我们的趣味传递给他们,他们会传递出去,水墨的趣味传递开来,让西方人知道,除了油画还有水墨更好玩,我的目的也就这样!”

  记者:你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蒋山青:艺术要做到广为人知,确实需要一定的传播手段来推动。但艺术的好坏与商业的推动是两码事。商业推动提高的是大家对艺术的认知度,文化的传播力量变得更快更广,这是商业起到的作用。至于商业上的获利,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与文化、艺术上品质的高低则是两码事。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是把自己的艺术才华发挥出来,这才是最关键的。脑子里想着商业,在艺术的呈现上一定会打折扣的。再聪明、再精力充沛的人也不可能全部兼顾,艺术家要遵循商业规律,但最好还是把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真诚地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商业的事情可以交给画廊经纪人和艺术机构。
  
  记者:你的藏家都有哪些?
  蒋山青:法国人、中国人、美国人、新加坡人、日本人、德国人、比利时人、瑞士人,有歌星、出版商、医生、教师、商人、政客,当然也有同行艺术家。
  
  记者:你觉得欧洲人为什么会喜欢你的作品?
  蒋山青:首先欧洲人看艺术作品很重视原创性,他们非常反感抄袭和拷贝。我的水墨作品有线条和墨色,是东方的艺术,他们喜欢研究这种他们不熟悉的艺术方式。其次他们一眼能看到作品的妙处,即趣味,甚至艺术家的真诚。
  
  记者:那么你平时是怎么寻找绘画的灵感的?
  蒋山青:读书,冥想,提醒自己创作不要太熟练,太油太滑;保持生涩是一种好习惯,常常让自己不知所措,无从落笔,也往往这种时候灵感萌发。
  
  记者:下一步你希望创作怎样的作品或者达到怎样的目标?
  蒋山青:我希望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习惯,从一种惯性中一度停顿甚至断裂,彻底改头换面。不停地思索,直到创作热情高涨时忘乎所以,然后某天某一个时候有个明白人过来推醒我,清醒过来才发现在混沌过程中得神灵之助,这些作品完全出乎意料,特别艺术甚至陌生,简直“incroyable!”(难以置信)
  
  记者:聊聊你眼中的法国?
  蒋山青:重视艺术和文化这是第一位的!同时如果你真有才华,在法国一定会有好运气,还可以喝到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记者:你想和中国的年轻艺术家说点什么?
  蒋山青:如果你真的喜欢艺术并立志要做一名艺术家的话,就必须趁早打下一些中国传统的基础,比如书法,比如手工编织之类,一定会有用,一定会在以后的某一天结合你后来学的东西;不要去赶时髦,不要着急去追虚荣,不必完全相信你们的老师,因为他恐怕自己也没有弄明白就来教育你们,你们一定要敏感并马上动手,不要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