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画的粗与细

时间:2001-02-01文章作者:董克俊
艺术圈内九十年代流行一种观点,把艺术标准归结为以技术性来确认,倡导绘画的技术追求。不管艺术观念如何,思维深度如何,凡是精细描绘制作的画就是好画,发表、获奖,推入商业运作,顺理成章,于是跟随潮流者众多,美术展、博览会各种场合大量充斥此类作品。大众传媒也热衷于推波助澜,社会对艺术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这样一个误区之中。我国美术界成了一个宏大的工匠作坊,按规范的技术程式制造各类批量产品,艺术的灵魂,思维的锐劲,视觉的力量均已消失。这类大家称之为“菜画”的东西已成为我国艺术出口的商品。细和粗并不是判断艺术作品的标准,按艺术作品的表面而论,古典的艺术是细而精致的(不包括原始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是粗而矿之的,这是艺术史的结论。中国传统写意画,逸笔草草,好似漫不经。乙,然而其中不知有多少深厚广阔的思想积淀和人文体验在起作用。西方的表现主义和涂鸦式的抽象画,也是在画家对粗扩痕迹精到而独特的控制把握下完成的,不是那么简单,没有当代思维观念和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不幸的是往往细的作品被不加鉴别地认为是精品,是下了功夫的。反之“写”的粗护的作品当然就是粗糙的,认为是很容易的,是没有功夫的人搞的。画得时间长,汗流得多,栩栩如生和真的一样就值钱,就有价值。艺术品的好坏,用简单与繁杂,用像不像,用时间和汗水来判断是很荒谬的。画不好,费时累死也一文不值。齐白石、毕卡索的画有几笔?可以说瞬间即成,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粗与细之间,我们应弄清一些问题。艺术在人类原始期,一切都很简单和粗糙,人没有精确的思维,当然难于产生精确的控制与表达,艺术也就是一些识别的符号而已。当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有了科学的、系统的能力时,真实再现对象的艺术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技术程式,成为判断艺术优劣的一个公共标准尺度。那时的艺术没有个性化的区别。众所周知,文艺复兴三杰是那个时代的大师,其实那时代画着同样题材、用着同样技术和造型的画家不知有多少,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技术水准表达力的高低。古典主义(包括文艺复兴)的绘画基本上是一个以公共技术准则为特征的共同化艺术风格发展和完善的时期。看了完美的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回头再看中世纪绘画和原始绘画,倒更令人兴奋与刺激。这些艺术更有人性的本质和材料的特性。那些不完善,也不精确的粗野的作品,艺术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却十分强大。它提醒我们,技术的完备、描绘的真实和艺术不是一回事。艺术不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它要才能、智慧对技术的控制与选择。这便是工匠与艺术家的区别所在。我们社会的习俗仍然习惯于看画像一个东西,画出一个事实的画,和照片一样。对绘画材料产生的痕迹在传递一个时代的信息这一点毫无感觉。经常可在传媒上见到一些用蝴蝶贴画,用羽毛作画,用吹塑纸之类稿版画的报导。蝴蝶和羽毛是一个自然材料,原本就很有扭力,用它来拼成一个风俗画或其他什么物象结果是材料自身消失了。用吹塑纸作版画,而思路完全是木刻或水印套色之类,造型又是具体的描划,那还用吹塑纸版干什么!经常看到一些版材不同的版画,但制作观念陈旧,结果材质的痕迹特征体现不出来,版材已无意义,版画也无意义,这是艺术的庸俗化。其实用各种材料方式甚至于用屁股来画画,如果是出于利用不同材料工具创造不同的视觉痕迹,表达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那完全是无可非议的,可悲的是那些用各种材料作噱头去模仿描绘物象的画家,完全不知道艺术为何物,材料为何物。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一百多年来不就是在这个领域里翻云覆雨吗,这是才能和智慧在游戏于艺术。可以说不懂得材料的痕迹在艺术表达中的意义不是当代的艺术家。粗与细的问题在版画中显得尤为突出。版画从本质上来看不易于细致的再现事物,即便是古典的木口木刻和铜版,虽免为其难也仍然不可能全面真实的再现事物。版画材料注定了以表现性为长处,“粗扩”的格局是基本的,细致只能是相对的,而且是被动的。版画局限所形成的特点,单纯粗护的痕迹表达力,影响了现代主义的油画,可以说,现代主义的形式启蒙就与版画有直接关连。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版画的痕迹精神。现代主义版画精神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粗率”的画风上,以单纯直率的粗,发泄人内在的激情与体验。这和中国传统大写意画的得意忘形有相通之处,把“粗”的表现力已弄到出神入化十分完美的地步。也因如此,绘画的个性精神才能从公共的技术准则中跨了出来。粗护并不是粗糙,单纯并不是简单,艺术要达到简洁明确而有震撼力的表达是一个高深的要求。粗护的品格,不但要对材料特性有深刻的把握,还要有周密精确的控制形式痕迹的思想。在艺术的粗糙化痕迹中所展示的精确性、控制力,是聪明、智慧和广博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要求是很高的。艺术的发展太快,使我们要经常回头看看过去,从过去找回一些失去的智慧。当代版画需要粗扩,因为当代的一切过于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