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写在“中国油画名家研究展”之际



时间:2011/11/9 14:23:57 文章来源:美术报 

焦小健 午时三刻 89×118cm 布面油彩 2007年.jpg

 

  美术报艺术节“中国油画名家研究展”策展人 童雁汝南


  展览规模:展览邀请了焦小健、杨劲松、顾黎明、冯骁鸣和部分年轻艺术家,预计展出60余幅作品。


  展览思路:本次展览将通过对十多位有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们的作品呈现,试图为中国当代油画重新找回自我属性,并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现状做一个梳理、归纳、小结、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油画在中国历时未久,但迷雾重重,前路漫漫。首先是徐悲鸿、刘海粟等几位艺术先辈早期以写实为主将其在中国发扬,再到现当代从写实到抽象到符号化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看上去油画艺术在中国呈现出空前的纷繁与活跃的势态,并在国际市场也获宠非常,一轮高过一轮的拍卖价格不停地挑战着人们的心理猎奇。中国当代油画粗看一派热闹,似乎已经迈入独立成熟阶段,但我们只要细究其枝叶与内容,会发现中国油画短短几十年,试图把西方几百年的油画艺术里程全部经过了一遍,且已经准备多快好省赶英超美。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与市场数据的变幻,中国油画艺术存在着足以引起我们警惕和反思的问题。


  现今可以看到泛滥着大量的以含有中国符号,中国传统特有元素的油画作品。面对如此混乱重复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其因由。早期的一些代表着中国元素或具有时代印记的符号的作品,的确是出自艺术家个体对某段时代的思索和独特的情怀,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国的部分文化及历史。而西方收藏者及策展人在面对还相对陌生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时,从中挑选的是最符合他们对中国想象要求的作品来展示。他们展示的是“中国”而不是中国“艺术”。西方认知的偏见和一些艺术品利益投机者,造成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中国特色”。
  经济步入全球化的同时,艺术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全球化语境中,作为一个中国油画家,我们在这样的语境中,如何深层思索与追溯自己的文化?如何传承自身历史文脉并融合当下的特殊性?如何葆有独特的形象和自己的独立身份?


  鉴于对中国油画未来方向及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本次藉美术报举办艺术节之际,我们通过对十多位有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的作品呈现,试图为中国当代油画重新找回自我属性,并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现状做一个梳理、归纳、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