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6页 共178

雕塑和建筑——异曲同工的艺术



时间:2012/11/5 23:18:32 文章来源:建筑设计师 卢卡·塔兰蒂尼 

  当我们谈起建筑和雕塑,要把他们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分支来讨论,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轨迹不可能永远只有一条,尤其是在欧洲,这两种艺术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作为同一种艺术形式来定义的,但两种艺术又都在不停地寻找自我解放之路,尤其是雕塑艺术,曾在文艺复兴时期踏上了自我解放的路途,但在其后几个世纪里,它们又回到了当初以同样的艺术语言体现自然的表达方式的原始状态。

  在此,我将列举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不同点,即:

  建筑承载了雕塑的高贵形式,而雕塑强调了表现手法;反之,城市大型建筑中也能感知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

  通过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相互之间的协作,结合近几个世纪以来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的融合,可以跨越同种材料的艺术表达的限制。

  古希腊风格

  与第一个论点相同,如果提起古希腊风格的雕塑,也是不可能不提起古希腊风格的建筑,两者都有着相同符号和印记,尤其是那些公共建筑和高档次的私人宅邸。

  当时的雕塑和建筑之中很多是为了表现神或半神、有才华的皇帝、将军、运动员的形象而出现的。所以当时创作以说教功能为主的雕塑和建筑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要使一切着重表现力。

  与此同时,建筑也逐渐变成一种表现人民或其代表的伟大的艺术形式,变成一种以寺庙和陵墓的形式表现的弘大的雕塑艺术,以及一种可供人民享受王朝繁荣昌盛的艺术形式,比如壮丽的广场和大浴场。

  这样一种关系在欧洲维持了数个世纪之久,直到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广泛流传开来,并在君士坦丁敕令颁布之后(亦称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成为官方宗教。

  那些公共建筑,例如壮丽辉煌的大教堂,开始成为基督教徒集会的场所,并作为他们传播基督教义的根据地。


  罗马风格

  罗马式艺术风格最初起源于公元10世纪,以全新的建筑风格和纪念性雕塑为标志,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结合突出的体现了欧洲宗教信徒的朝圣现象的发展。在基督教得到当时政权的官方认可之后,许多信徒踏上了前往欧洲三大宗教圣地的朝圣之路,怀着虔诚的心,朝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耶路撒冷和罗马进发。

  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也逐渐受到建筑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可塑性材料的影响,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一样,两种艺术逐渐转变和融合,最终在现代艺术界形成了互相渗透和包容的艺术风格,是现代艺术界的双子星。

  基督教的引进和传播也逐渐取代了古希腊式的单一艺术风格,以基督教的上帝和圣人为形象的艺术风格,总是带有宣传教义的性质。

  因此,建筑家们调整了建筑风格和结构,以适应这种宗教性质的艺术。他们通过使用神龛、祭台以及其他可供教徒们专门使用的空间,使这些宗教场所能容纳更多的朝圣者。

  哥特风格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哥特式风格开始风靡欧洲,雕塑艺术从此便告别了罗马时代用来装饰建筑以及在信徒中普及圣经知识的角色。

  于是雕塑艺术在建筑艺术中的位置以及建筑的空间概念开始变得更加复杂与抽象。

  这可能是与当时基督教徒在和异教徒的斗争中逐渐占得上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人们认为圆形雕塑是神圣的,所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前,雕塑总是被放置在壁龛,下楣,女雕像柱以及男雕像柱上。

  在哥特时期,人们不再将雕塑刻意地与整个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而是开始将雕塑视作一个单独个体。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圆形雕塑,但它们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整个建筑体系之外。

  在这个时期,对于雕塑与建筑的艺术表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种艺术表现有了超越物质本身的趋势,这也成为了日后哥特时期主要的特色,即: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


  公元1401年,在意大利发生了一个事件,使得哥特式艺术和建筑被视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的基础。

  在当时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圣若望洗礼堂,有一场设计大赛,胜者将获得洗礼堂青铜大门设计委托。洛伦佐·吉尔贝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著名雕塑家)在与伯鲁乃列斯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建筑家)的竞争中,赢得了这场比赛,以“艾萨克的牺牲”为主题,设计铸造了第二扇青铜大门。(米开朗基罗称其为“天堂之门”,被公认是人文主义的纪念碑。)

  虽然我认为这两者之中能被称为革命者的只有伯鲁乃列斯基。

  意大利文艺复兴于十四世纪起源于佛罗伦萨,标志着整个欧洲的重生,它提出了三个基本概念:

  线性透视方学,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

  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人的外表还是内在都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摒弃复杂的装饰元素,回归物质的本性。

  其中第三点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因为它标志着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真正解放。

  人类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发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类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再像黑暗的中世纪那样,由神或其他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建筑艺术也脱掉了为了宗教说教而装饰的外衣,它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而雕塑艺术也全面回到为了表现艺术本身而创作本源,“为了艺术而艺术”。

  对于形式美的赞美被禁锢在材质当中,而自由表达自然的和谐和完美的重要性却上升了一个层次。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中,摆脱了几何定理和对称定理的束缚,回归自然,回归建筑的本质。

  两种艺术形式以古典艺术为基础,在“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拓展了其概念范围,雕刻艺术家和建筑家不再是纯粹的执行者,他们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如果说他们以前学的是“理科”,那他们现在学的就是“文科”了。

  实际上,将雕塑艺术从建筑艺术中解放出来,对这两种艺术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转变,决定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欧洲艺术界造成一种不真实的概念上的分离,这需要很长时间去建立双方之间的尊重。


  在巴洛克时期,突出了我的第一个论点中提到的,就是建筑艺术本身需要通过雕塑的装饰来表现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这样可以弥补建筑的支撑结构本身在可塑性和表现性上的不足。典型的例子就是螺旋形圆柱的使用,这个习惯承袭自拜占庭时期的艺术风格,到了巴洛克时期,雕塑艺术就是一种强烈的艺术语言,可以给观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些富有诗意的设计也令人感到震撼,如镀金、帷幔、灯光和水影效果的使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以华丽装饰著称)开始,雕塑经常与一些专门的建筑艺术搭配出现,即花园和广场。

  在那个时期的花园里布满了精致的装置,比如喷泉、神话人物、怪兽、巨人、美人鱼等等。而那些纪念性广场上,全都是搭配着壮丽的喷泉和寓言中的人物雕像。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才回到了一种朴素的状态,不过分地卖弄和炫耀,而是服从于人的自然本性的需求。

  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观的认可。建筑艺术不仅仅属于那些壮丽辉煌的教堂和大广场,受那时法国乌托邦主义和革命的影响,它开始被使用在一些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建筑上,比如学校、医院、市场等等。总之,这是建筑艺术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同样的,雕塑艺术也在那一时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再是皇家和贵族的专属。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如果不是安东尼奥·卡诺瓦的出现,或许就没有真正的新古典主义雕塑的诞生。
卡诺瓦的雕塑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越历史限制的纯粹的美学理想的自我表达。

  在之后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建筑和雕塑,似乎行驶于两条平行的轨道,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在那时欧洲前卫文化、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战争的影响下,建筑从雕塑艺术中分离出来。

  建筑变成一种社会需求,一种必需品。它需要面对更多理性而实际的问题。而雕塑艺术成为了精英艺术概念的一部分,超越了欧洲前卫主义的概念,并且需要努力地回到最初纯粹地表达人类的行为的原始状态。

  似乎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过程中,这两种艺术如同分别多年的恋人,才又重归于好。

  第二个论点证明了建筑不仅仅适合使用雕塑艺术的装饰,通过新的材质的使用,也让建筑本身能更多地表现自己,超越建筑艺术本身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级的雕塑。

  同样对于雕塑艺术来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在更大的背景环境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去展现自己的魅力,仿佛就是一种大地艺术。(表现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建筑和雕塑终于找到了相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定义,以下这段话可以正确的阐述这种情况:

  “虽生而分离,但视觉艺术和建筑在许多方面就如同同卵双胞胎一般。他们共同的种子是一种可视化设计思想。”(安吉拉·维特赛,意大利艺术评论家)

  但是今天这两种艺术总是相互吸引并相互排斥,并不停地寻求回到同一种表达方式上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公众艺术的发展,雕塑艺术被运用在旧城区改造和更细致的城市设计中,被设计师们用来表达城市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需求。

  公众艺术成为一个社区的艺术表达形式,用来强化人们的地域认同感,刺激当地人文关系网的重建。

  虽然雕塑艺术和建筑一直是在公共场合展示艺术魅力,但是一些伟大的雕塑家提出了一种在私人空间里诠释艺术之美的概念,而一些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如扎哈·哈迪德(首位获得普利策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和弗兰克·盖里(曾获得普利策克建筑奖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建筑师)也在探索在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中那些可以运用到私人空间设计里的艺术元素。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无法理解并且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可以用来为人服务,是有用的、可以理解的,而建筑学也克服了许多文化偏见,上升到了艺术高度,是一种为了梦想而自由表达的艺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功能主义。

  我想用意大利著名的装置艺术家——维托·阿肯锡的话来结束本次演讲:“我喜欢建筑设计是因为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对建筑有自己的认知,或许它不常被人们发现,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每天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