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体系——古人造宇之妙



时间:2013/10/16 13:04:46 文章来源:张士东 

   甲骨文“渔”字
  长、宽34.5厘米
    2012年8月


古文字体系——古人造宇之妙

  甲骨文字承载着古代的诸多文化信息以及古人造字的高度智慧,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又可以依托其形态创作出一些富有新意的作品。

  这个甲骨文“鬥”(斗)字由左右两个侧身人形构成。描绘了两人各伸一手直击对方的动态场景。也有“斗”字作,显然是强调了搏斗者怒发冲冠的特征,图画意味和情景感很强。后来出现的“鬭”就不只徒手之争,其中增加了兵器“斤”,这是随着时代发展,后人对该字内容的扩充。可见古人不仅观察精细,并具有高度的抽象能力和绝妙的造型能力。甲骨文“鬥”以后简化为“斗”。


  通过对这个甲骨文“斗”字的理解,我在书写中较多运用了墨色的变化。为了让单幅画面中简练的线条不显单调,我通过笔法上燥润、粗细、浓淡、疏密等关系的变化力求丰富其层次。又特以较富动感的草书题写长款,用以渲染人在争斗中的躁动情绪,同时在章法上也有所变化。长款的作用不仅在形式上可以增强画面的丰富性,还可以在内容上和思想上使作品得到更多拓展。

  “渔”字和“鬥”一样,也是会意字,从“鱼”从“网”从“又”(即手)。鱼、网和人手的特定组合表达了显著的意义,即人用手持网捕鱼。各地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已经发明了纺线织网技术。而“渔”字的结构也恰证明了这一事实,观察这个字的构造,就令我们仿佛透过数千年时空,看到了先祖使用渔网捕获鲜鱼的场景。

 

 

 

  甲骨文“渔”字
  高99厘米,宽39厘米
  2012年8月

似画非画集“渔”字

  这是一幅游戏之作,似画非画,是字却如画。古人造字时也会因不同的想法和侧重点而造成一字多形的现象。这诸多字形都释为“渔”字,但从它们的不同结构方式还是可以看到在具体意义上其实有所差别。有的从“鱼”从“水”;有的似数鱼游于水中;有的徒手抓鱼;有的显然是咬住了钓竿的鱼;有的持网捞鱼;也有围网捕鱼。这些字的集合分明是先人多种捕鱼方式的大展示,从中我们足以对先人的种种获鱼过程形成丰富的图景想象。这幅作品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布局形式,传达鱼形之趣味及其流动游走之态势。

 

 

 

 

  甲骨文“萝”(梦)字
  高50厘米,宽35厘米
  2012年8月

一“梦”难成

  甲骨文“梦”字的写法很多,这个造型是我最喜欢的。它由顶上三个圆点、中间的“见”字和右侧组成。这个组合描绘了一种很真实生动的场景:一个已在床上()入睡的人,却在睡梦中睁大了眼睛(见),一幕幕梦境正在徐徐发生(三个圆点)……古人的造字手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我渴望将这梦寐之中的趣味用最佳的形式展现出来,渴望能够再现古人造字的美妙意境。但是,创作的理想和实际的效果要达到一致,有时是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为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个可爱的“梦”字我写了好多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