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大雅宝甲2号的时代



时间:2019/1/6 21:11:2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展览

 

“大雅宝甲2 —— 二十世纪中国 | 美术·历史·现场”

学术顾问:邵大箴、陈履生

艺术总监:吴洪亮

展览创意:李小可、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主办方:嘉德艺术中心、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展览日期:2018年12月25日14:00 –2019年1月23日

展览地点: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大雅宝甲2号的后代们,只有最中间的89岁的孙美兰先生和他们不是一个辈分的。合影结束了,徐庆平姗姗来迟。

 

大雅宝甲2号的时代

文/ 陈履生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作为曾经是北平国立艺专和中央美院的教职工宿舍,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是传奇,是故事,是历史,是芳华,是初心,是理想,是奇迹,是悲情,是无奈!

  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北平到北京,从国立艺专到中央美院,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其变化的特征,曾经是大雅宝甲2号住户的叶浅予用他的《北平解放图》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被大雅宝甲2号的后人称为“艺术掌舵人”的徐悲鸿先生,是与这段历史和这个时代紧密关联的核心。


叶浅予  北平解放图  1959年  国家博物馆藏

  国立艺专在1948年迁往帅府园前的原址,在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2号,也就是原来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旧址。

  沿着北总布胡同往北走就是大雅宝胡同,这里先后居住过国立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很多教师,包括他们的家属。这里来来往往的曾经住过每一位画家都可以见证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可以见证中央美院的发展;他们的作品也都表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成就以及他们曾经的辉煌和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三进院子。

  沿着北总布胡同往南走就是东总布胡同;沿着东总布胡同往西走,就进入西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51号也是美院的教工宿舍,这里同样居住了很多著名的画家,如王琦、艾中信、常任侠、钱绍武、侯一民等。

  西总布胡同再往西走,穿过东单北大街和协和医院就到了校尉胡同的帅府园,这是中央美院的旧址。

  从校尉胡同往北走,就可以拐进煤渣胡同,这里曾经是又一处美院的教工宿舍,后来改造成塔楼,至今还是美院的宿舍楼,也有很多名家住在这里。

  沿着煤渣胡同往东穿过东单北大街,就进到了金鱼胡同;

  沿着金鱼胡同继续往东又可以走到大雅宝胡同(当时中央美院还有火神庙、五老胡同两处宿舍)。如此,这里以国立艺专的新旧校址加上3处教职工宿舍,就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文化区域。这个区域和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

  今天,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当这个区域已经表明出它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特别的地位——曾经居住过在20世纪中后期美术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著名画家,他们在这个区域创造了许多能够代表20世纪美术发展成就的经典作品,而他们的后人还继续把这种影响力扩展到未来。

  今天,当大雅宝甲2号特展开幕的时候,看到那么多曾经生活在大雅宝甲2号的孩子们已经都是70岁左右的年长者,人们的感叹油然而生。他们依然保留着过去的情感和热情,谈论过去仍然像孩子一样,充满着天真。而像董希文的儿子董沙贝和李苦禅的儿子李燕在离开大雅宝甲2号之后,有60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同处京城则是难以想象。

李燕和董沙贝在茶叙会上

  显然,他们中的很多邻居、少年伙伴如果在街上遇到也是形同陌路。这是一个历史的隔断。离开之后,再见很难,各住各的房,各吃各的饭,单元楼,甚至是豪宅,就是这样把历史上的院落文化无情地抛在一边,让它们成为历史,成为历史中的难以为后人理解的传说与故事。毫无疑问,像大雅宝甲2号那样在特定时期之内聚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非亲非眷,因为一份工作,因为艺术,而走到了一起。

回头想想,还是难以想象的是,当时这房子是如何分配的?又是什么能够让这些有着不同出身背景的美术家能够和平相处在一个院落中?

  这之中有来自延安或其它解放区的王朝闻、张仃;有1938年就毕业于延安鲁艺并任教于美术系的彦涵;有既留学日本又任教于延安鲁艺的王曼硕;有来自延安、曾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家庭美术教师的丁井文;有接管北平艺专的地下党侯一民;有与国民党三厅相关的李可染;有国统区的叶浅予;有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滑田友、吴冠中;有留日专攻陶瓷美术的祝大年;有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获荣誉第一奖的李瑞年;有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的董希文;有只是湖南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周令钊;有原来就是国立艺专教授的李苦禅;有从香港回国、自学成才的黄永玉;还有外国留学生万曼等。如此等等,可以说是各式各样。而这之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各个行当都有,差不多这里就是一个小美协、一个小政协。一切都难以想象这始于70年前的故事。

在脚手架上深色色衣服的是董希文

李可染和夫人邹佩珠(水彩)


李可染的水彩人物写生

  大雅宝甲2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与这一历史相关的特别的居住环境、特别的历史阶段以及特别的美术历史发展时期,还有就是特别的一群美术家,是大雅宝甲2号所呈现出来的特别的具有美术史意义的丰富内容之所在。

  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一个三进院落。今天的门牌号是大雅宝五号。这里以前曾经叫“哑巴胡同”,因为这里曾经住过一个著名的哑巴,宣统时以谐音改成今天的名称。不远处还有小雅宝胡同,估计此前那里住过小哑巴。

  从1946年开始,这里就是北平艺专的教职工宿舍,叶浅予自1947年徐悲鸿先生聘请他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来北平就住在这里,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住户。1950年中央美院成立后继续作为美院的宿舍,前后40年,住过几十位艺专、美院的教职工和家属。1948年开始,北平艺专的校址位于校尉胡同5号,中央美院成立之后就立校于此。

  大雅宝甲2号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留下来的,所以,三进院子中都有一个不大的带抽水马桶的厕所,这在当时的胡同里是少有的。这里的房子大小不一,每家人口也是多少不等。门房最小,住着赵大爷和他的3个孩子;也难以想象那么一点大的地方赵大爷家是怎么安排的。

  文革时,大雅宝胡同曾经改名为“澎湃胡同”

  大雅宝甲2号的前院先后住过叶浅予、董希文,李苦禅,王朝闻,蔡仪、张仃、丁井文,陈沛,周令钊和陈若菊夫妇等。其中的丁井文在中央美院刚成立的时候就是院办主任、人事处长,后来是附中校长;陈沛曾任中央美院党委书记。侯一民是最后搬进来的,而叶浅予是第一个住进来、又是于1948年第一个搬走的,只住了一年。董希文一家在这里住了25年,时间比较长。

  中院比较特别,有来自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两位外国人,并且都和中国人结为夫妇;有从香港回来的黄永玉,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王曼硕。这是在那个时代被视为身份复杂、情况特殊的一个特别的群。

  后院先后住有李可染、滑田友、彦涵、吴冠中、祝大年、孙美兰等,其中孙美兰在这里住了30年,是时间最长的,一直住到1985年。这之中,虽然名家众多,可是,只有董希文和黄永玉分别另有“画室”与“工作室”。

黄永玉  大伙的食堂  1958年

  尽管当时各方面条件很差,但是,这里有一部公用电话。电话铃一响,谁听到谁接,接着就是叫谁接电话的嚷嚷声。院子里三处厕所也比那些胡同里面的公用厕所要好很多,可是,非常不堪的是,文革中美院因为拿不出钱来维修厕所,厕所被而废弃。但这个时候董希文已经是重病在身,只能到街上的公共厕所,如此之不堪,一切可以想象——董沙贝对我说。

展览的策展人李小可,展览先后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过

开幕式上董沙贝,好多人都是五六十年没有见到过他

中间讲话的是李瑞年的儿子李楯,左为祝大年的儿子祝重寿

与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

  大雅宝甲2号是一处铁打的营盘,与岁月一样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搬进来搬出去是这里的常态。黄永玉一家1958年就离开了这里,黄永玉离开了被称为“孩子王”的那些孩子,也不知道李小可那帮孩子之后和谁玩,玩得怎么样。

  此后约在1962年,黄永玉又从校尉营美院宿舍搬到了北京站街罐儿胡同8号,后改为京新巷4号,在苏州胡同旁边,东口在北京站街,西口连着苏州胡同。

  1967年,黄永玉为了解决自己有窗无光这样特别的尴尬问题,他以内心存在的光明和美好,画了一幅和窗子一样大的油画——就是画的窗外满是鲜花的窗子,放在窗子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窗外的鲜花。并在左下角写了一段题跋:

  1967年余住北京京新巷,鄙陋非余所愿也。有窗而无光,有声而不能发。言必四顾,行必蹒跚,求自保也。室有窗而为邻墙所堵,度日如夜。故作此以自慰,然未敢奢求如今日光景耳。好友南去,以此壮行。维明美玉贤弟存。黄永玉补记于一九八六年。

黄永玉  窗口(油画) 1967年


曾经堵在黄永玉家窗口的《窗口》,1986年送给了照片中的香港好友王铭先生。2006年10月1日,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馆”开馆,王先生又将《窗口》捐赠给了黄永玉艺术馆补壁。

  黄永玉的这段题跋详尽地记叙了当时的不堪以及内心的感受和当时的实情。这也可以想象到后来被批斗、被造反派暴打回来之后的自我安慰。所谓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致可以视为他当时无奈的自嘲。这还可以联系到大雅宝胡同时期,那些教授们的境遇与不堪,可能比比皆是。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大杂院中,尽管有人来人往和欢声笑语,尽管有高朋满座和无数的美好记忆,但是,诸多的不便与生活中的美好,心中的美好与生活中的不堪,常常交织在一起。可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之中,全然没有顾及到身边的不堪。所以,这里产生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构思立意、草图以及后来的修改于此;滑田友、彦涵、邹佩珠构思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于此;黄永玉的木刻《阿诗玛》创作于此。这里影响了一个时代中美术发展的潮流,如李可染和张仃从此出发外出写生,走出了新中国改造国画的第一步;张仃、祝大年在这里谋划了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前景。这里也曾经留下了齐白石、徐悲鸿的身影。这里还传出了李苦禅酒后给毛泽东主席写信的轶事,以及周总理批示同意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留学生涉外婚姻的故事。

  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与自己相关的书,而相关的内容都是与那个时代中的美术相联系的历史。

2019年1月4日参加

“大雅宝甲2号大团圆茶叙”有感

茶叙会上,89岁的中央美院孙美兰教授深情回忆

与李小可的夫人刘莹(中)她是本次展览的实际操盘手

与过去在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时期的老同事李宝林、赵力中

都是老人家,都是与李可染先生有各种关联的人物

茶叙会现场

茶叙会现场

  周玉兰老师原来是中央美院人事处长,后来长期为邹佩珠先生的助手,邹先生去世后她很伤感,也失业了。在业内,只有她给别人拍的照片是能够拿到的,下次或下下次,她一定会交到你的手上,令人感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大雅宝甲二号平面图以及对应的各家各家

展览导览手册上孙美兰先生以及各位第二代的签名

◆ ◆ ◆ ◆

2019 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