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姜坤的专业基础与姜坤之能



时间:2023/6/27 20:44:1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2021年7月18日在长沙举行的“姜坤 郑小娟画展”开幕式上

  本文为《姜坤全集》第一卷的“前言”第一部分

  始于延安鲁艺、形成于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美术教育传统,以“教学与创作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影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而与之相关的是,“教学与创作结合”不仅仅发生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之中,也影响到相关的一些基层美术辅导和美术教育工作。当时的很多年轻学子从学画开始,就不像如今按照学院教育的要求,通过素描、速写、色彩等针对性的训练,经过高考之后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而是从学画的开始就已经进入到创作的层面,有些人在很早,甚至在考大学之前就已经有创作参加当地的展览或在报刊上发表,这就是所谓的“业余美术创作”,也可以概括为“工农兵美术创作”。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时代中社会主流所重视的普及,被认为是提高的基础,或者被认为是普及之中的提高。

  姜坤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就和同时代的很多业余画家一样,于1959年春就发表了木刻作品《赶上他》,所表现的是运煤工地上的年青女性推着满载煤的独轮车,沿着前行的车辙,奋力追赶前行者的劳动状态,这之中不仅有你追我赶的劳动热情,还有赶上“他”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种劳动热情是当时最为普通的一种时代精神,表现了在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中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显然,这时候的姜坤已经表现出了对题材的特别的敏感,这也为他以后进一步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赶上他》可以印证新中国美术教育在考前阶段的实际状况,也能反映当时业余美术创作的基本情况。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新生事物,所以,当时的一些美术院校中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有作品发表,而这些作品并不是那些山水、花鸟之类,而是时代主流中的“创作”。1959年,姜坤参加全国统考,因为家中极贫而没有去北京的路费,故放弃了中央美院,录取到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可是,1961年因为学院调整而只保留油画和国画两个系,姜坤则到了国画系,从头开始学中国画。

姜坤  赶上他 1957年

  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教育和训练的状况,会直接反映到考取美术院校之后的发展,以及毕业之后所走的专业道路。在校的4年学习以及与今后发展相关的毕业创作,对于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有的可能会影响终生,因此,作为“教学与创作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一代,对毕业创作的重视则是超乎寻常的。姜坤在毕业创作中的表现,基本上能够代表这个时代院校毕业生创作的水平,这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特别的意义。1963年,姜坤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实际上,姜坤进入到中国水墨画的学习和创作的领域,只有2年多的时间。应该说,这一历史性的转型还是比较快,其中得益于他的专业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的社会状况比较特殊,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时代的巨大影响。而1963年在北京曾举办过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主反映当年毕业生创作的“新芽画展”,袁运生当年的毕业创作就是参加的这个展览而引起了社会的不同反响。接下来是史无前例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1964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高等美术院校的实际创作中,通过创作来检验教学。显然,那个时候的毕业创作都为画家建立了此后的发展基础,有的是一画定终身。他们的毕业创作往往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的还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从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出发,由此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姜坤 舵手 1963年

姜坤  山里新人 1964年

  姜坤从毕业创作开始的美术创作不同于他最初的《赶上他》,这就是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差异性。他1963年的毕业创作《舵手》表现的是洞庭湖上船工的生活,舵手在船上的动态所显现出的坚毅的神情,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中的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姜坤以一种仰视的视角表现劳动者,像纪念碑雕塑一样的崇高伟岸,成为那个时代中的劳动的颂歌,当时的《长江文艺》等报刊头版刊登。在今天看来,它非常容易让人们联想到那个时代中方増先的《说红书》、王玉珏的《山村医生》等作品,其时代的艺术气息和艺术风采所显现出来的时代气象,在姜坤的创作中有着融入到时代的积极表现。而他参加1964年全国美展的《山里新人》所表现的是来到山里的知识青年的风貌,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青年、人民画报、解放军报等不少报刊选登)

  姜坤艺术发展的历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专业教育的培养,使得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的认知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此后的发展中,姜坤的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局限在自己某一方面的擅长,而是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变更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他不同历史时期之中的创作有着阶段性的差异,包括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这种阶段性的不同从毕业创作开始,到70年代的一些主题创作,都显现出了他的特别的才华。而正因为他在创作方面的才能,大学毕业刚分配到新单位不到2个月,就由省文化局借调至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山水画创作组,参加《南岳》《洞庭》的壁画创作。1970年他由湖南邵阳群众艺术馆调至湖南革命纪念地历史画创作组,1972年至1990年又成为湖南省文联美术创作组的成员,直至1991年转入湖南省画院。从1973年开始,姜坤除了完成几幅历史题材的主题画外,就开始围绕着湖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显现出了他对于主题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色。当然,他也融入到当时形成一个历史性高峰的湖南工笔画的整体之中,成为这个时期中代表湖南工笔画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之一。姜坤这个时期的创作应该说到了他的一个历史的高峰期。他在延伸自己艺术发展道路时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创作能力不同一般,超出平常;他有一些作品成为一个时期中代表湖南的美术创作,也能够反映当时整个国内美术创作的水平。

姜坤  泥木工人大罢工 1971年

姜坤  长乐图 1972年

姜坤  风雪夜归人 1974年

  在不断创作所形成的发展路途中,姜坤的历史发展显然会在人物画方面做出他独有的成绩,并在笔墨上与这个时代的整体风格相吻合。70年代初的历史题材均以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为主。这之中虽然看不到他特别的个性,却在群体性的表现中显现出了他的时代特色。这样一种时代的特色,在70年代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毫无疑问,因为题材的局限性,他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的拘谨,以及与这个时代所关联的审美方面的可能,姜坤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表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而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与同代的画家在这个时代中的无奈。

  1976年,他创作的《指引金光道》,同样是表现现实中的领袖和农民以及知识青年的关系,可是,他勇于选择时代中的一些重大题材,而在表现上也善于构成相关的可以叙述的内容,表现出了与这个时代相关的青年画家所具有的一些特色——他们善于创作,而且也以多样的创作而成为他这个时期中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问题。所以,70年代创作的发展一直到了1987年的《黄河吟》的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其中因为有了敦煌壁画的临摹而反映到创作上,显现出了在艺术语言方面的变化。

姜坤  指引金光道 1976年

公众号ID:chenartmuseum

用文化的步履陈说平生的坚守

研究 | 交流 | 分享

陈履生美术馆群:油灯博物馆: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环湖北);陈履生美术馆: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环湖北路,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海南三亚海棠花开,合肥斌锋文化中心;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贵州贵阳市开阳县王车村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