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从家族住所到博物馆的改造



时间:2020/2/2 10:09:39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布加勒斯特现存的许多19世纪的遗迹,可以证明说这座城市是“小巴黎”并非虚言。如果从现存的这些建筑中还原当时的景象,那么,与之关联的应该就是小巴黎博物馆中的那些生活日常。那是一个有追求的时代,向往和追赶巴黎,也像巴黎那样富足和奢靡;而布加勒斯特人更以“小巴黎”为骄傲。因此,菲力贝斯库-塞西亚努之家那主体建筑门前的代表那个时代的国王雕像,也就成了那个时代中的一种精神引领。所谓的“上有所好”,则有了“小巴黎”的盛世。

  布加勒斯特胜利广场(Victoriei Square)附近的胜利大街(Calea Victoriei)和塞瓦斯托波尔大街(Sevastopol Street)的交叉路口,罗马尼亚贵族Iancu Filipescu 在19世纪40年代建造了现在成为博物馆的这座房子。他的儿子Constantin Filipescu和儿媳 Maria Ghica Filipescu在此居住;而在其儿子去世后,其遗孀Maria带着这座房子又改嫁给布加勒斯特的另一个贵族 Stefan Cesianu,这房子就由Filipescu家族转到了Cesianu家族,因此,这座房子就被称为:Filipescu-Cesianu之家。无疑,这之中有许多与这座建筑关联的两个家族的故事。1892年,Maria的公公,Constantin Cesianu 律师在建筑师列昂尼达·内格雷斯库(Leonida Negrescu)的支持下,扩建了这座贵族住宅,并进行了外部的设计和装饰,同时还设计了庭院。现在,这里是现存不多的布加勒斯特贵族的住所之一,并且仍然保留了建筑最初的结构。如今,已经无法知道Filipescu-Cesianu之家在1892年之前的外观,但是,建筑师Leonida Negrescu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把两栋建筑连到了一起,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两栋房屋的旧外观。这可以说是最大的变化,把两家变成了一家。这也是建筑师列昂尼达·内格雷斯库保存下来的代表性的作品。

  1935年,这栋房子被出售给罗马尼亚广播协会(S.R.R.)。1939年,它与布加勒斯特市政厅进行了财产置换。在1940-1941年间,布加勒斯特历史博物馆总部决定将这栋房子用于展览,但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就成了布加勒斯特历史博物馆的办公室和仓库(1948年至2015年)。老的建筑既有利用的问题,也有修缮的问题。利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成为博物馆的利用都是值得称道的;而修缮则万万不能五花八门,修旧如旧是最恰当的。Filipescu-Cesianu之家在岁月的侵蚀中,也在老化,也需要修缮,否则就影响利用。该馆作为2007-2013年布加勒斯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旅游业的优先重点项目,在欧盟的支持下,于2011年7月14日启动了该项目的修缮工程。整个工程投入858580737列伊(1 Lei 合1.6682人民币),其中欧盟支持514712618列伊,罗马尼亚政府支持78720753,自主筹资265147366,修缮工程除了建筑本体之外,还包括花园的重新设计。修缮工程历时3年,于2014年7月13完工。此后,菲力贝斯库-塞西亚努之家博物馆迅速成为布加勒斯特的文化地标。如今在Lapidarium区域可以组织各种户外展览,包括安放了一些雕塑;塔楼中除了开放陈列之外,还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在塔楼周围还主办过音乐会和戏剧表演。这次修缮最大的改变就是在主体建筑的斜对角、也就是最里面的左侧新建了一处平房,这里既是售票处和纪念品商店,同时又是一个临时展厅。这是一个完美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整个博物馆的功用问题,而且没有改变区域内的整体形象,加建部分的风格与整体还很协调,这些都是很难得的。

  菲力贝斯库-塞西亚努之家博物馆(Filipescu Cesianu博物馆),亦称“布加勒斯特市政博物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年轮博物馆(Muzeul Varstelor)。后者表明该馆是布加勒斯特唯一的人类学博物馆,因为它向公众展示了300年来布加勒斯特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习俗。

  该馆的院子之大,在城市的中心区超乎想象,为这座博物馆增色不少。这个像花园一样的院子没有过度的园林设计,而是保留了它的野趣,那自然生长的高大的树木与周围的环境可能是它可爱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了野趣和艺术味道院落,而不是人们常规认识中的园林或雕塑公园,所以,它会给每一位到此参观的人首先留下一个不同一般印象。与这样一个大得像公园一样的院子相比,博物馆仅仅只是一侧边上的一排建筑。显然,一般人不了解这家博物馆的情况,因为网上也很少有介绍。而作为博物馆建筑在这样一个长方形的住宅群中,只是那一排房子靠近马路那端中的往外突出、向上凸起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有三层的所谓“塔楼”的塔的那一部分,实际上它没有塔。作为博物馆,它的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将其改造成博物馆就缺少一些基本的公共空间,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新增加了一个多功能的“售票处”。而为了不影响历史风貌,这个售票处安排在这个院子的最里面,因此,需要沿着这个花园的道路走到最里面。售票处和博物馆建筑之间相差这么远的距离,这也是全世界博物馆中少有的。

  当怀着所有的不解,穿过院中的树林,看看院子中的各种雕塑,感觉还不错。“售票处”的门脸比较普通,虽然是新建,但看不出新。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售票处”,而是一个展厅,还有纪念品商店,都是开放式的,浑然一体,感觉很特别。如此来看,如果仅仅是为了买票走那么远的话,好像是有点不太合理,而把通过“买票”将观众吸引到这个临时展区,这样的安排则显得非常高妙。

  这里正在主办一个名为“40年后在圣徒弗雷斯维尔·韦卡雷什蒂修道院附近”的专题展览,设计的非常独特,以一个个立着的盒子来悬挂那些曾经是修道院中的壁画。这一设计的独特性在于它展墙不像展墙,展柜不像展柜,而镶嵌在里面的那些壁画却感觉受到了特别的尊重。色彩的设计则是超乎寻常的大胆,显然,一般的博物馆不敢如此,尤其是在这样比较小的空间内。如此的设计与建筑中的横梁、柱之间的对比,也表现出了新的建筑设计上的特点——原木,并没有榫卯,而是以金属连接的方式,加上那金属的细柱,一切都打破常规,表现出特色。窗子很大,所以,一边的展墙就无法利用,只能利用自然光而发挥优势,同时将展区移到了一侧。而靠窗的一侧则分区放了桌椅,成为多功能用途的公共区域。

  这个“售票处”给人的感觉很好。因为它在此综合了很多业务,以综合性表现出了改造工程设计的别具匠心。显然,这里的加建有一定的难度,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与历史氛围的协调,因此,加建的部分着力于内部空间,而外部就非常之低调;而临时展览用其展陈方式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对于博物馆来说,将观众吸引到这里来,观众并不知道能够看到什么?而看到这里的时候又不知道下面还能看到什么?所以,折返而回到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之中,看到另外的景象也是意想之外。到此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在外面建一个服务综合体,这就关联到这种老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实在挤不出像样的公共空间,也找不出服务空间,无疑,这影响到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而所有的展厅空间都很有限,新的展览设计就必须根据空间来量身定做。

  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旧建筑与新建筑有很多方面的不同,虽然新建筑的专业性更强,空间更大,设备更完善,可是,旧建筑既有历史,又有故事,而且很多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就像博物馆那样能够呈现出它的特殊性。这里的旧可以努力改造为“新”,而新却难以做出那历史的包浆。因此,把旧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如果能够挖掘与建筑关联的那些历史与故事,那就能够为这座城市增加历史的厚度。菲力贝斯库-塞西亚努之家不仅是两个家族的住所,这是一个有很大占地面积的二层楼和部分的三层,遗憾的是,目前的利用只是占据了其中约不到二分之一占地面积的建筑,其它仍然是作为办公室。如果办公能够另择他处,而把全部的房子用作展示空间,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用来展示两个家族的历史与文物,不仅扩大了该馆专业属性中的人类学的个案,重要的是把布加勒斯特城市发展史中的个案也能够呈现出来。那么,这座博物馆就有相当的规模,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显然,说到容易做到难,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鸣谢:罗马尼亚文化艺术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