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艺

上一页
1/71页 共2087

蒋氏紫砂 百年传承 重塑辉煌

时间:2019/1/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蒋兴宜/浙江湖州


图1 蒋祥元作四方桥顶壶

  “蒋氏紫砂”发端于清代,在中国紫砂艺术界独树一帜。蒋氏祖居宜兴潜洛,世代以紫砂为业,有资料可佐的“蒋氏紫砂”至今已有上百年的传承史。“蒋氏紫砂”发展到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隶属于“蒋氏紫砂”分支蒋鸿泉一脉的后人,除了蒋蓉(蒋鸿泉长女)留在宜兴,蒋蓉之弟蒋淦芳、蒋淦春、蒋淦勤三兄弟先后迁居长兴,成为长兴紫砂艺术发展扛鼎的领军人物。

图2 蒋鸿泉作洋桶壶

图3 蒋鸿高作束柴三友杯

图5 蒋淦芳作“高山流水”水注

图4 蒋蓉蛤蟆捕虫水盂

图6 蒋兴宜作石榴提梁壶

  长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宜兴丁山黄龙山的紫砂泥为同一脉矿,主要分布于箬溪源头五通山脉的丘陵岩石层中,尤以光耀、合溪、白岘矿最为量多质优;长兴,有着紫砂陶器制作的悠久历史,北宋时就与宜兴一样生产原始的紫砂器,只不过宋以后宜兴开始独立生产紫砂器皿,到明清时形成规模,长兴陶瓷业仍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民间紫砂器皿制作虽有遗存却鲜有记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长兴紫砂得以恢复并得到长足发展,宜兴的多位紫砂名家尤其是“蒋氏三兄弟”也慕名而来,和本地的紫砂艺人一起,揭开了长兴紫砂发展的新纪元。

  蒋氏紫砂宜兴潜洛溯源

  宜兴历史上的紫砂发祥宝地主要有三处,最为集中的是宜兴蜀山地区,另两处则分布在丁蜀镇北的川埠上袁与潜洛两地。旧时的潜洛村,村上人除了种少量难以养家糊口的薄地,大多有做紫砂的一副好手艺活儿以挣钱补贴家用,世代沿袭着“家家做陶、户户制坯”的生活惯例,以致成为著名的紫砂传统产区。因此,与其说这里是农村乡间,还不如说是紫砂窑场更为妥帖。世居潜洛的蒋家,与大多数人家一样,做紫砂陶成为他们的主业,手艺成为他们谋生的看家本事。

  潜洛东近蠡河,南临丁、蜀,虽处水乡平原却水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从陶的人气旺盛。潜洛原有七个庄,后并为一村,各家各户作坊里需要的紫砂矿土原料、烧窑用的柴禾,均可以船载车驮的方式直接运到村上。清末,潜洛东、西、北面各有一座专用于烧造紫砂器皿规模较大的龙窑,其东、西窑就在蒋家祖居的潜洛六庄东西两面,北窑在潜洛七庄。其时窑场的景象十分壮观,烟云袅袅升腾,天暗下来从龙窑鳞眼洞里喷出的火焰像火龙飞舞,映红了半片天空和整个村庄。

  曾祖一代的紫砂艺术特征

  我的曾祖父蒋祥元,自号“铭远主人”,幼时即随父学艺,擅制花器与方器。清光绪十五年(1890)应商家要求仿制陈鸣远款方壶,因只闻其名未见实样和具体名字,只能自创并自刻“铭远”方印,传世作品有“四方桥顶壶”“四方鹅蛋壶”等。笔者珍藏着一件鸿禧款“桥顶壶”(图1),是曾祖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时制作。此壶材质为上乘红棕泥,色泽朱红透紫,颗粒细腻。壶身为四方鼓形,饱满又挺括,四方圈足与高颈上下对应,四方三弯形嘴舒展,四方带“中飞”的环形把灵秀,方正的压盖上设多转折的桥形钮,壶腹平贴用泥片拓印的“鸿禧”两字。整器采用方器泥片镶接法成型,工精艺高,既有传统的古朴意蕴,又有创新的典雅美感。

  20世纪初期,上海著名的陶器商号“铁画轩”创办人戴国宝,专营宜兴紫砂也是最先找到宜兴潜洛,选定曾祖帮他做壶并合股经营的。戴国宝,南京人,是位刻瓷名手,以铁针凿刻花纹于瓷器成名。戴国宝与蒋祥元合作,创紫砂艺人与书刻高手合作的又一佳话,也使得“蒋氏紫砂”从浩如烟海、默默无闻的“乡坯”中脱颖而出,并在大上海崭露头角。

  祖辈一代的紫砂艺术特征

  我的祖父蒋鸿泉是位本分老实的艺人,他继承了“蒋氏紫砂”的传统工艺,并传授给儿女们,是我的姑妈蒋蓉、父亲蒋淦芳及两位叔父的启蒙师傅。他擅制光器和雕塑,我至今仍珍藏着他制作的动物雕塑“狮子狗”和一件“洋桶壶”(图2)。该壶筒呈圆筒柱形,三弯形嘴出水流畅,嵌盖上的壶钮为桃形,自然生动又别出心裁。

  我的伯祖父蒋鸿高,号志臣、鸿鹄,亦名燕亭(庭)、彦亭、夔庭。他机灵活络善交际,自幼承家学庭训,随父练就一副高超的制壶功,又博采众长,从友习得过硬的雕塑技艺,擅制水盂、水滴、文房、杂玩等项紫砂器,二十多岁就在上海滩古董圈里闯荡,为古玩商仿制“大彬”“友泉”“鸣远”等人的紫砂古器。说是仿古,其实原物存世极其稀有,好些是他原创的“杰作”,反正几百年前真正的样式谁都不知就里,以致有人竟混淆搞不清是真是假,还真把他做的这些仿古壶当做是古人的“真迹”。他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制壶,是供应素坯最多的一位艺人。他创作的“牧童骑牛壶”“东坡玩砚壶”“陆羽茶经壶”等花塑器,一度成为“铁画轩”的畅销品。这件“束柴三友杯”(图3),亦是本人的珍藏品。杯身取自然界松竹梅之形捏制,斑驳陆离的肌理逼真,古色古香,艺趣横生,把梢下有他的一颗印章。

  父辈一代“蒋氏紫砂”艺术特征

  我的姑妈蒋蓉是一位继承传统又开一代新风、为创当代仿生象形花塑器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紫砂女泰斗(图4)。她热爱生活,效法自然,大胆创新,以莲荷、瓜果、花卉、蛙蟾等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塑造出了一件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具有江南独特风韵的传世杰作,如荷花茶具、牡丹壶、佛手壶、百果壶、西瓜壶、石榴壶等,可谓是件件巧夺天工,具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父亲蒋淦芳作为“蒋氏紫砂”的传人,继承蒋氏风格,所作形体朴茂、格调高古。父亲制作的这件“高山流水”水注(图5),取《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为素材,采用花塑工艺捏塑而成。俞伯牙席地而坐,一手肘抵山石掌托腮帮,一手按压在双膝面横放着布卷捆绕的琴身上,袖口一孔用以注水进去,撑住石块粗壮的树干形嘴劲挺。整器结构精巧分明,衣褶纹饰线条流畅,人物形态生动自然,品赏时仿佛真有“伯牙弹琴、乐曲高妙”的意境生成,恰如钟子期所言,是“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我的叔父蒋淦春、蒋淦勤,都是当代紫砂的高手名师,他们的作品工艺精湛、形态生动,尤其是花塑器作品,色泽朴雅,清新明丽,为藏家所争相收藏之珍品。

  “蒋氏紫砂”传人

  长兴迹踪

  长兴地处浙江杭嘉湖平原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之腹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和同处在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共连着一脉紫砂矿。自清发端的“蒋氏紫砂”,很早就在这一带畅销。父亲在1955年就来到浙江,在长兴陶瓷工场的紫砂车间从事陶艺创作,两个叔叔也分别于1959年、1962年来长兴,在由紫砂车间扩转成的长兴紫砂工艺厂辅导学徒,传授紫砂制作技艺。大叔蒋淦春先后担任紫砂厂筹建顾问和创作组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兴紫砂的创始人之一,以制作花器见长,作品自然生动,屡获省优、部优荣誉,曾被选作礼品赠送外宾;小叔蒋淦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师从七大“辅导”之一的王寅春学艺,1958年进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不满一年作为浙江省从江苏选调人才之一,开始致力于长兴紫砂陶艺的复兴,先后担任长兴紫砂厂技术副厂长和长兴紫砂艺术研究室主任等职,而是新中国成立后长兴紫砂的创始人之一。“蒋氏紫砂”传人兄弟三人,一起为发展浙江的紫砂陶艺、弘扬祖国陶文化贡献才智。

  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父亲在参加苏州的一次文物展时,一眼发现展品中有关“时大彬、陈鸣远”的作品好些“面熟”,原来是我伯父蒋鸿高(燕亭)在上海仿古时的原作,并将保存的印章、工具等取来进行比对验证,后在征集文物展品时,这批蒋鸿高遗存留传下来的作为“文物”被苏州博物馆“借”了去,我至今仍保留着苏博馆长当年写的“借条”,经多方查找,得知现已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蒋氏紫砂”艺术风格弘扬

  作为陶器中的精华——紫砂器,早在宋代环太湖流域的长兴与宜兴地区,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生,尤其是当代,长兴凭借着有利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许多紫砂的名门之后,为振兴长兴紫砂从四面八方聚集来到了这片宝地上辛勤创作,和长兴的紫砂艺人肩并肩,携手共同开创出了长兴紫砂与宜兴紫砂“比翼双飞”的新局面。

  本人1958年生于长兴的“蒋氏紫砂”世家,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直至现今,均在长兴度过。1974年进长兴紫砂工艺厂学艺,知青上山下乡时到长兴农村插队,于1979年上放进厂,师从叔父蒋淦春、蒋淦勤,并常回宜兴随姑妈蒋蓉进行创作实践。我的由衷心愿是自己作为在长兴扎根落户的蒋氏后人,能将“蒋氏紫砂”的艺品艺德在浙江发扬光大、再创辉煌,为促进祖国陶文化的繁荣尽心竭力、添砖加瓦。从艺以来,也先后创制了一批“蒋氏紫砂”艺术风格特色鲜明的仿生象形花塑器作品(图6)。

  我坚信,“蒋氏紫砂”的后人定会发挥表率作用,为促进长兴紫砂的繁荣兴旺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蒋氏紫砂 百年传承 重塑辉煌-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