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治淮斗争

时间:2021/6/16 15:53:5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郭毅挺/安徽凤台


图1 治淮委员会证章

  铭记奋斗史,启航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辉的历史启迪着人们。

图2 淮委建工局证章

图3 淮委工程总队证章

图4 华东水专纪念章

图5 凤台县治淮总队部证章

图6 润河集闸坝工程纪念章

图7 “锦旗式”纪念章

图8 佛子岭水库纪念章

  上世纪50年代,有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领导的伟大的治淮斗争。这件大事,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令人难忘!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皖北地区尤为严重。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看到灾情的报告,心情激动,泪落丰泽园。此后两个月,毛主席就治淮批示了四次。党中央心系百姓,在百废待兴销烟还未散尽之际,毅然决定根治淮河。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从此,一场轰轰烈烈、伟大的治淮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也成为新中国治水的开端。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干流从桐柏山,经皖北、苏北,现分别由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通江达海,全长1000公里。全流域还包括上游湖北省小部分区域和下游山东省沂沭泗地区。淮河是我国历史上“四渎”之一,从金代黄河破堤南下夺淮始,却成为最为特殊的一条河流,流域灾害频发,困局难解,全国罕见,世界少有。近700年黄夺淮改变了淮河原有水系,失去了入海尾闾。

  1950年11月6日,直属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成立。经政务院第56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山为主任,曾希圣(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吴芝圃(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宠光(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惠浴宇(苏北行政公署主任)为副主任,下设办公厅(淮委秘书长吴觉)、工程部(部长汪胡桢)、政治部(主任陆学斌)、财务部(部长万金培)。图1证章:圆形,铜质鎏金,烤漆红彩面,章的上方有一颗金色五星;正面中间铭文:治淮委员会,背铭:编号,此章庄重而又不失时代特征。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治淮运动高潮中,当时组成的浩浩荡荡治淮大军,有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第二师、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建筑工程局(图2)、民工组成的施工总队、劳教人员组成的工程总队(图3)、还有华东及华南大专院校土木专业学生支援队伍(图4),阵容之宏大、规模之高,历史所少见。全河上、中、下游一起动手,同时开战,齐心协力团结治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中央的治淮方针是“蓄涉兼筹”,既而在上游兴建山谷水库,则可以拦截山区洪水,减轻中、下游河道的负担。在中游筑坝保堤,建立行蓄洪区,则可抵御洪水保护生命财产。在下游开辟新河与疏浚水道,则可水畅助排。

  1950年冬季,第一期治淮工程相继开工。工程重点主要是堵复淮堤,疏浚干支流河道,并修建闸坝等,于1951年7月结束。为了实施这项浩大的工程,沿淮各省地(专区)、县都分别成立了治淮指挥部、总队部(图5)。在一个冬春时节里,沿淮百姓离家别子,冒严寒,斗冰霜,顶风雪,披星戴月,吃着粗粮糠菜,住着地窝棚,靠着铁锹锨、扁旦条筐、木独轮车,终复堤淮干903公里,疏浚了30多条支流等,开挖土方约1.9亿方,若按高宽1米的土墙算,长度可绕赤道5周。同时,在淮河干流上还建造了闻名于世的润河集闸坝,创造了人间奇迹,为新生的共和国增添无限荣光!此期参加治淮工程的民工多达300万人,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治淮的水利专家、工程师以及各种技术人员1.6万人,被评为治淮劳动模范或治淮功臣者有3万多人,其中有12人作为代表参加1951年国庆观礼。

  润河集闸坝工程位于安徽霍邱县境内,于1951年3月29日开工,7月25日竣工,是淮干控制性枢纽工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淮第一闸。工程由拦河闸、进湖闸、固定河床及拦河土坝组成,主闸长300米(9孔),还开创了我国软基水工建筑物不打基桩的先例,参与施工者达4万多人,参与闸门制造的上海工厂有140家。国家邮电部于1952年10月发行了邮票《淮河水闸》(伟大的祖国第二组),画面即润河集闸坝,这是我国第一枚水利工程邮票。图6所示为工程纪念章:圆形,铜质镀铬,烤漆面,上部边饰由齿轮与麦穗环绕,中间有一红星,中部是蓝天映照的润河集闸坝雄姿,闸上有一面红旗,下部由碧波淮水和丰收良田组成;正面铭文“润河集闸坝工程纪念”于装饰红带面上,整章画面有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背铭。闸坝的建成为新中国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治淮斗争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在当时环境下其政治意义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工程建设期间有傅作义、李葆华、张含英、曾山、曾希圣到工地视察,还有外国记者团参观采访、外国驻华使节访团参观考察、中央治淮视察团前来慰问,曹禹等40名文艺家长驻工地体验生活,拦河坝合龙时指挥部还给毛主席发了致敬电,在施工中先后有24位同志光荣牺牲。

  1951年5月3日,为了表达党和国家对新中国治淮军民的关爱和鼓舞,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派出由邵力子代团长(团长张治中因故未成行)率领的中央治淮视察团前往皖北、河南、苏北治淮一线进行慰问。视察团一行32人(有文工团、电影放映队、摄影队)首先到达皖北蚌埠向淮委授予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图7),然后到开封、扬州将题词锦旗分别授予河南治淮总指挥部和苏北治淮指挥机构。同时,还深入到润河集闸坝工程工地、河南石漫滩水库(治淮第一库)工地及苏北运河工地等进行慰问,发表了《告淮河流域同胞书》,并将精印的15万份题词分赠治淮干部和民工中的劳模。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了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

  1951年11月,第二期治淮工程全面开工,1952年7月中旬结束。继而是第三期、第四期工程。期间勤劳的治淮人,除继续整治疏浚河道、筑坝建堤,还除涝兴灌,并修建了河南省薄山、南湾、宿鸭湖、昭平台水库,安徽佛子岭、梅山(当时世界最高连拱坝)、响洪甸(中国第一座重力坝)、磨子潭(中国第一座高支墩坝)大型水库,江苏安峰水库和三河闸,山东江风口分洪闸。

  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第一坝,大坝为国内首创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坝址在安徽霍山县淠河东源,坝高74.4、坝长510米(20垛21拱),总库容为4.96亿方。参建的军工、技工、民工最多时达2万余人,从1952年1月兴建,到1954年11月竣工,时达近3年。郭沫若为其题写库名,刘海粟亲笔书写竣工碑文,毛泽东主席到安徽视察专门参观了水库大坝模型。其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时不逊色于今天的三峡工程,曾被誉为“新中国水工的摇篮”“亚洲第一座巨型水工建筑物”,主持兴建的汪胡桢指挥则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图8所示为参建纪念章:国徽样形状,铜质镀铬,烤漆红面,周围由麦穗和红彩带环绕;正面上部是工农兵头像,寓示着水库是由解放军、工人、民工共同兴建,下部是水库连拱坝图案,铭文“佛子岭水库纪念 1954”字样,背铭“中央”及编号。

  著名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响起时,其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的画面,就是佛子岭大坝放水的壮观场景。2018年1月,水库大坝入选“中国工业遗产目录(第一批)”。

  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经中央批准撤销,治淮由沿淮各省负责继续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治淮斗争进行了整整7个年头,全流域初步或局部治理的大小河流175条,总长度5232公里;培修堤干支流主要堤防3985公里,运河堤防633公里;共建大小涵闸559座,桥梁1185座;修建山谷水库9座,蓄洪工程11处,总库容316亿立方;共开挖土方15亿方,共做石方678万方,混凝土174万方,国家投资13.3亿元。完成工程之浩大,世间罕有,为新中国治水树立了丰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徽章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治淮斗争-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