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

上一页
1/23页 共650

印石收藏:四大名石为最佳

时间:2017/1/17 文章来源:《收藏·趋势》 记者周文昭


寿山- 芙蓉石 作者:郭祥忍

  中国印最初印材为泥,继之以玉、金、铜、象牙、犀角、木头等物,但最终,印石成为最广泛的选择,其中尤以浙江青田、福建寿山、浙江昌化和内蒙古巴林出产的四大名石为最佳。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四大名石在众多印材中脱颖而出,备受藏家和篆刻家青睐呢?

寿山-荔枝冻石 作者:姚仲炬

  首先,印石的兴盛与中国书画“诗、书、画、印”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确立关系密切。

  宋元之际,以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兴起,逐渐影响整个画坛,最终形成“诗、书、画、印”相映成趣的风格。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印因文人画的兴起而成为一门新兴艺术。文人以石刻印,风气渐起。清代名士、青田人韩锡胙曾自豪地宣称:“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赵子昂即赵孟頫。

  当日,赵孟頫得一灯光冻,如获至宝,亲手篆写印文,交由印工完成印章,其形态优美,风格典雅,开文人使用青田石之始。而同时代另一位著名画家王冕(号煮石山农),据说是第一位真正动手刻印的文人。明刘绩在《霏雪录》中写道:“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

  明代国子监博士文彭是文征明之子,擅书画,精篆刻,自遇到青田灯光冻之后,放弃牙雕,转为石刻,并自创双刀边款,在当时影响极大,称为“吴门派”。文彭也被称为文人流派印章之“开山鼻祖”。清代周亮工的《印人传》云:“但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仍遍天下。”文彭之后,文人雅士争相效法,石材刻印迅速得到推广,从而结束了长达二十七个世纪的铜印时代,进入到文人雅士为创作主体的石章时代。明中期,篆刻名家辈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权威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微博)。

  除了文人推崇之外,皇家口味也是推高印石地位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寿山田黄。由于黄色是皇家专用色,田黄的颜色能够显示皇族权威,而且品质优异的田黄莹润剔透,硬度适中,易于雕刻成章,故而受到清宫推崇。所谓“石中之帝”,没有这样的历史缘故是很难成立的。至今,故宫(微博)博物馆仍然藏有乾隆帝视若珍宝的寿山田黄三链环玺。

  和金玉、象牙等相较,印石确实有优于其他印材的诸多方面。早时以铜铸印,对个人艺术创作颇为不利,金印则造价较高,不宜普遍使用,且软度太过,不宜刻治,也难以传达出古朴味道。印石硬度适中,适于篆刻,可以追求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有迸裂的拙朴之感,或有工整秀逸之感,有笔有墨,可在方寸之间恣意表达,且天然造化之物,也符合文人雅士清雅高逸的审美情趣。本质上说,四大名石之贵,归根到底,还是它们的天然属性与中国文化属性发生了契合,印石就是这个结合点。

  四大名石化学成分大致相似,都以叶腊石为主,形态呈现透明、微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其色彩丰富,纹理绚丽,既可欣赏把玩,又宜篆刻实用,也适合作为收藏品。置于书房案边、架上,韵味十足。

  如今寿山石声誉之隆,可谓家喻户晓,这固然有赖历史之赐,同时更要得益于材质特性。比方说,寿山石材料多样,品种多达200多个,一石一性或一洞一品构成寿山石纷繁的命名形式。其纹理变化多端,莹润度千差万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奇观。这样的特性,使得无论印材切割雕刻、篆刻治印,还是玩赏收藏,都乐趣无穷。

  寿山石印材有“六德”之说,源于对田黄的评价。所谓“六德”,即“温、润、细、结、凝、腻”。温,是指石头的质地比较温和,拿在手中不发凉;润,是指水头很好,有被滋润的感觉;凝,是比较紧实;结,是指石头结构比较致密;细,是指石头矿物结构好,几乎看不到颗粒状东西;腻,指石头的质地宛如凝脂,放在手上搓,有轻微油腻感觉,如婴儿皮肤一样。“六德”之说被用在寿山石上,也扩展到其他印石,增加了印石的文化感召力。此外,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福寿”寓意相合。

  另一名石品种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以鸡血石和藕粉冻为上乘,其中鸡血石更是享有盛誉。鸡血石中的红色为含汞矿中的辰砂所呈现出的颜色,越鲜艳便被认为越好。其“血色”口彩不少:如在印顶有片状“血”,称为“鹤顶红”;“血色”中间环绕着一圈儿的,称为“红腰带”;“血色”点式分布,就是“满天红”;布满70%以上的血,即称“大红袍”。据说,鸡血石发现于明初,在清代被重视,后深得乾隆帝喜爱。他将天目山禅源寺主持所献鸡血石制成“乾隆之宝”印。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昌化鸡血石印章作为“国礼”馈赠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前外相大平正芳,引发了日本友人收藏鸡血石之风潮。

  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出产的巴林石是四大名石中的后起之秀,大量开采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巴林石开采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化学成分和其他三石相类,因此顺利地纳入到了印石体系当中。巴林石的品质评价,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既有的印石标准衡量。巴林石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其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如色泽艳丽多姿,质地更为通透,其中鸡血石、福黄等品种都受到藏家的高看。

  尽管印石中有鸡血石之红,田黄之黄,悦人眼目,但看似缺乏夺目颜色的青田石的文化高度却丝毫不受动摇。这也是材质与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从篆刻的角度讲,最能表达笔墨韵味的,可能非青田石莫属。清代金石大家陈莱孝有证:“治金刻玉古时章,花乳青田质最良。”现代书画篆刻大家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更坚持“非青田不刻”的原则,足见对于青田石的喜爱。

  青田石纹理丰富,硬度大致在2.5度左右,软硬适中,最易受刀,耐高温,色彩稳定,少筋裂,且由于石质温润,故而最出金石味儿,能够尽情挥发文人雅士的才情。娄师白曾言,“青田石的石质细腻非常,既不太坚硬,又不太脆,随刀刻画,能尽得笔意韵味,所以青田石的石性是最好的。”

  所谓石性,文化之性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印石收藏:四大名石为最佳-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