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话说清代铜元

时间:2017/8/6 文章来源:碧海银沙


背面仍统一为蟠龙纹图案,通称“大清龙”, 其中有火龙,水龙,立龙,坐龙等等之分。

  铜元,又称铜板、铜币,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它与方孔铜钱的制钱最明显区别就是铜元中间无孔。铜元品种繁多,铸工精细,品种纷繁,图案流畅,文字隽秀,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如今,在徐闻地区,民间所珍藏的铜元已日渐稀少。

背面中央蟠龙纹图案,外环珠圈周围铸有英文“广东一仙”字样。尚若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各种版式从龙须到龙爪、龙尾,其图饰、云纹、星点,都各有不同。

  据有关资料说明,清代的铜钱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袭两千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用范模铸币。到了清末,才采取了机器铸币,铸造新式铜元。其实,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就已经铸币了。努尔哈赤天命元年铸天命汉钱;顺治元年铸顺治通宝;康熙年间铸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后铸造小钱;雍正以后,制钱都仿顺治钱五式,除正面的年号外,背面都是两个满文字;乾隆年间铸乾隆通宝,乾隆钱的成色先后不同,各地也不同;嘉庆、道光的钱名有十九种,钱背为宝东,满文即用康熙钱的东字;咸丰时期铸局大增,咸丰钱也特别多而复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开始仿香港辅币制造铜元。这时的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 四字,中间有满文“宝广” 二字,外环珠圈底部有“每百枚换一圆”和顶部有“广东省造”字样 。

  其实,铜元的历史并不长。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开始仿香港辅币制造铜元。这时的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 四字,中间有满文“宝广” 二字,外环珠圈底部有“每百枚换一圆” (后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和顶部有“广东省造”字样 。背面中央蟠龙纹图案,外环珠圈周围铸有英文“广东一仙” (“一仙”后改为“十文”) 字样。尚若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各种版式从龙须到龙爪、龙尾,其图饰、云纹、星点,都各有不同。自此,各省也相继铸行铜元,只是在铜元的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别注有省名或地名,作于区别。同时各铸钱局还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各式各样的蟠龙图案和花纹式样。

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各地所铸的铜元则多改铸为“大清铜币” 字样,左右分列为“户” 和“部” 以及干支纪年字样。

  清代当十铜元主要分为两大类:“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计有:1、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

铜元品种繁多,铸工精细,品种纷繁,图案流畅,文字隽秀,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大清铜币”当十铜元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的铜元,都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户部(中央);2、直(直隶);3、吉(吉林);4、奉(奉天);5、汴(河南);6、鄂(湖北);7、湘(湖南);8、川(四川);9、云(云南);10、滇(云南);11、川滇(康藏);12、赣(江西);13、闽(福建);14、粤(广东);15、浙(浙江);16、苏(江苏);17、淮(清江);18、皖(安徽);19、东(山东);20、宁(江南)。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其余皆多见。

  铜元在清末时期,可说是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朵的紊乱时期。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各地所铸的铜元则多改铸为“大清铜币” 字样,左右分列为“户” 和“部” 以及干支纪年字样。不久又去掉“户部” 二字,仅有干支纪年字样,在铜元正面中央还铸有简称的阴文省名或少数阳文省名,以示区别。背面仍统一为蟠龙纹图案,通称“大清龙”, 其中有火龙,水龙,立龙,坐龙等等之分。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币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铜币铸造更为紊乱,又因受地区性分割因素,使得铜币铸造更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时期开始出现了大面额的铜币(像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铜币)。自此,各地军阀势力逐步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了统一币制来控制金融秩序,决定发行纸币为主的货币政策后,铜币才逐渐由镍币所取代,此时我国铜元才真正退出历史的舞台。

  总之,清末民初时期的铜元,种类甚多,大致归类为“光绪元宝”,“ 大清铜币”,以及民国铜币等,在中国近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有着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资料链接:铜币收藏六要素

  一、品相为上。毕竟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铜元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其是否容易变现问题。因此,铜元上任何缺陷都会影响到价格,且在交易中的价格落差极大。通常上好品相的机制铜元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这类好品相的铜元值得收藏,但在挑选时需严格要求。

  二、注重材质。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常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但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三、铸币工艺。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也有民间土法私铸的非机制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四、面值大小。铜元面值很多,以当十文铜元最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不过民国时期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

  五、留意错版。铜元因铸造原因而出现错版的情况不少,通常铜元上的错版如下情况: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正背面图案错配,如“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还有合背、合面铜元等。

  六、观察齿边。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绡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
本文转载自图读湛江: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1110/2011101611525636.ht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话说清代铜元-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