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小议“明嘉靖年间补铸钱”

时间:2019/4/2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刘健平/浙江湖州


  我们知道,《明会典》《明史稿》《明史·食货志》等都曾提到过明世宗在嘉靖年间要补铸完洪武至正德的年号钱。而究竟是否补铸了呢?这一直是引起众多研究者争议的问题。

图1

图2

图3

  一种观点是没有补铸。以前辈翁树培、宋芝山为主,《古泉汇考》等有议论,现代孙仲汇、胡薇所著《古钱币图解》、唐石父《中国古钱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陈旻声《明代稀见的年号钱》等均为这种观点。而以详而有据地论证“嘉靖年间没有补铸钱”的佳文,当推《中国钱币》1986年第二期叶世昌、潘连贵发表的《嘉靖年间没有补铸钱》,文中引《明实录》以较《明会典》和《明史》的记载,很有说服力。

  第二种观点是有补铸钱。从谱录看,《古泉丛话》引《明史稿》,《钱录》引《明会典》,《古今钱略》,《钱汇》等则多主张曾补铸过。前人戴熙、李佐贤、鲍康等均认同嘉靖年间补铸过。《古泉丛话》《陈氏图经》《古泉汇》《续泉汇》等均有论述。而现代卫月望在《古钱索引》中也支持这一补铸说。

  第三种是认为由于政令和时间的空隙,而形成有少量明嘉靖的补铸钱(试铸钱)存世。笔者的恩师陈达农在《古钱学入门》之书中有较详细论述。在收藏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和研究中“嘉靖年间补铸钱”相关的古钱。在此,笔者试做分析如下:

  1.邻国借用明朝年号钱:特别是唐以后,中国的古钱历来被周边邻国日本、安南、朝鲜等所仿铸。有以中国流通古钱为蓝本,而照葫芦画瓢仿铸的,但字里行间、风格特色、铜质等和中国本土钱还是有很大差别,细细对比,也能识别。有中国铸过这种年号钱,邻国借用年号钱文参考,自己再变体所铸的,这些钱就和中国古代同年号钱差别更大了,钱中带有邻国文化元素的东西更多,更便于识别。还有一种,就是中国有这种年号,但没有铸过钱(或仅极少量铸过)。邻国当然无从参考钱文仿铸,但邻国却按此年号名声自己自行臆想设计、铸造出这种年号钱。当然就完全带有他们民俗地区风格特色,很容易甄别出来。

  以上多种仿铸中国年号钱形式,总体上说是对中华王朝的臣服和崇敬,再而就是方便贸易。而邻国借用中国明朝年号而铸的钱,有洪武通宝、建文通宝、天顺通宝、成化通宝等发现,但均薄小且文字风格和内地明钱迥异。所以我们稍加对比,就能看出是安南仿铸或日本仿铸等。

  2.中国古代慕名仿的明朝年号钱:由于明代有几个年号可能政府没有正规铸过钱,但民间却传得神乎其神。所以在同代或后代,民间或官府就铸造了一批满足民众心理的钱。如正德通宝、建文通宝等。明初,燕王朱棣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激进削藩政策极为不满,当殃及自身安危时,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夺得明政权。而建文帝在朱棣攻克应天府(南京)时,自焚身亡(一说逃出为僧)。朱棣当政,虽于国于民做了很多大事,但其实行的刚性统治,残暴至极,民众当中的影响当然不佳。民众就自然怀念总体上仁厚柔政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更同情小皇帝的不幸人生。再则,民间有永乐称帝后在全国大肆收缴建文通宝钱的美妙传说故事,这使建文铜钱在民间更显神秘。虽然建文年间没有铸钱记载,但民间为主(可能官府也有),明中期后就铸了一些建文通宝,以花钱形式为主,存世极少。而正德皇帝朱厚照,史载上没有铸过正德通宝。然由于正德皇帝生前游幸天下,喜武自大,亲信宦官,声色犬马,做事荒唐等,在民间造成巨大影响,传闻戏说故事极多。而明末时世人就附会成正德皇帝为游龙,重价求购正德钱,一二文可值一两,并谓佩此钱渡江更可保平安,有镇水之效,实则是无稽之谈!故自明末始正德通宝钱一直每朝都有铸作。而清以后,正德钱所铸就更多,而品种更杂,更有邻国日本等仿铸的。这些正德钱以花钱形式为主,有官、有私。

  3.为满足收藏家猎奇的心理。钱商凭空想象,铸了一些明朝年号钱。如明朝许多年号有可能政府根本没有铸钱,但为了满足收藏家猎奇求稀的心理,钱商就铸造了一些明朝稀见年号钱,售以获利。这种钱有改刻、改范、铸作等多种,大多出现在清中期至民国。由于凭空所造,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不对的地方。

  4.从现有研究看,嘉靖年间明政府虽没有实行大量铸造洪武至正德年号的补铸钱,但可能政令下达和收回间的时间空隙,而形成有少量明嘉靖年的补铸钱(试铸钱)存世。如陈达农著《古钱学入门》一书(第141页)中就指出(笔者概述如下):《宁宗本纪》庆元六年十二月癸卯诏记明年为嘉泰元年,而钱文有“春七”“同七”二种。《南宋泉谱凡例》庆元钱元至六年所铸。然而铁钱有“春七”“汉七”。嘉定年号虽至十七年,但铸造铜钱,则以十四年停止。然而世上往往有“十五”“十六”之背文者铜钱。乃系昔时用于庆祝所改雕,故未有“十七”者,惟汉阳监所铸之铁折二钱有“十六”“十七”者(当亦有“十五”者),又据《古泉汇考》“嘉泰通宝”有折二背上“五”字。而《本纪》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诏改明年为开禧元年。传世应该只有“元”至“四”。这些南宋庆元背“七”、嘉定背“十五”“十六”“十七”、嘉泰背“五”等品的存世,都是明年改铸新年号钱,在诏书未到达前所铸。

  陈达农在文中(第142页)又找到以下重要史料,原文如下:即使根据世宗《明实录》本身,户部尚书邹文盛提出钱法条议来谈:“私铸固所当禁,而制钱制积未多,民用有乏,易致腾贵。宜仿永乐、宣德故事,差官铸造,及先臣邱浚所议,于直隶、河南、闽、广旧常私铸之地,令有司编出能铸人,给工制造厚重的钱,限数输纳,以广民用。”世宗同意邹文盛的条议并指示:“户部仍会同工部查累朝未铸铜钱俱为补铸,与嘉靖通宝兼用。如民间有阴抑不行使制钱者,缉捕重办。”既然世宗颁令,则直隶、河南、闽、广之地旧常私铸能人,先行试铸何尝不可,从今天存世较精的“天顺”“成化”等钱来看,虽数量不多,很足以说明嘉靖六年后没有实行大量补铸钱,而圣旨批示后民间何独不能趁机而私铸少量数额,等到当局发觉加以禁止时,而事实上却是留下了这批为数不对,属于木已成舟的补铸钱(或者是试铸钱),又怎能凭史据的缺乏而推翻与否定实物的存在呢?南宋庆元背“七”、嘉定背“十五”“十六”“十七”、嘉泰背“五”等品的存世,岂不能作为补铸的前例吗?

  再次,笔者试举几枚明铸稀见年号钱的物证,如下:

  1.传世古物证:成化通宝(图1),传世古,直径25、穿6毫米,重4.48克;钱文气韵具明钱特征,包浆熟旧。

  2.生坑传世古物证:景泰通宝(图2),直径24、穿5.5毫米,重4.84克。此品明显先入土生坑,后又经传世,典型生坑传世古。文字气韵明钱特征,包浆熟旧。

  3.生坑出土物证:湖州南皋桥桥东河边的老房子拆迁时,翻出了许多嘉靖、万历、崇祯等钱。于是有不少古钱爱好者拿探测器去寻宝,有人就发现了一枚“建文通宝”钱。该钱又几经转手,笔者多方打探,终于见得真容。此枚建文通宝钱(图3),生坑,直径23、穿5.5毫米,重4.69克。主要有下特征:锈色深入骨头,所泛之色更接近明嘉靖一类明钱,观锈色不是短期所能成,符合到明朝的时间;观内郭、外郭、文字等,均带有明钱特色,特别类似早期明钱之南版;建文通宝有日本、安南仿铸者,但与此式不同,此版式更具中国本土特色风味。综合以上几点分析,笔者认为这枚“建文通宝”就是明中期以前铸的钱币。

  以上几枚稀见明朝年号钱,为研究“明朝嘉靖年间补铸钱”的奥妙,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今将其展示出来,以期供大家交流指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小议“明嘉靖年间补铸钱”-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