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

时间:2015/3/27 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肖鸿、牛双跃

  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源和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凭票供应的方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计划分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印发多种票证,把有限的物资和产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和城镇居民手中。

  1953年,中共中央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我们党和政府的总指导思想便是带领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路,多种票证也由此而生,行遍了中国大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主要分为以下八类:

  1、粮食类: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之别。品种上还有粗粮、细粮、米票、面票之分;用途上有定量口粮、辅助粮、工种粮、奖售粮、行业粮、侨汇粮、划拔粮、流动粮之分;性质上有购粮券、存粮票、兑换粮,膳食搭伙粮等;数额上最小的只有5钱,而最高的却有一万斤。

  2、肉蛋类:一般都为地方发行。有肉蛋票、牛肉票、羊肉票、猪肉票、鱼票、荤食票等。

  3、食油类:有食油票、香油票、杂油票、豆油票、菜油票、定额油票和补助油票等。

  4、副食类:有通用的副食票、副食证,更有品无巨细的花生票、粉条票、食盐票、碱面票、酱油票、瓜子票、土豆大葱白菜票等。

  5、工业品类:有城市工业品购货券、农村购货券、纺织工业品购买证等。

  6、棉织品类:有布票、鞋票、棉花票、民用线票、补助布票、奖售布票、计生布票等。

  7、日用杂品类:有煤票、烟票、灯泡票、脸盆票、炉子票、烟筒票等。

  8、生产资料类:有饲料票、化肥票、柴油票、汽油票、煤油票、钢材票等。

  除此八类之外,尚有杂柴票、点心票、馒头票、红薯票、茶叶票、罐头票、手表票、自行车票、大衣柜票、缝纫机票、工分票、时间票等等。真是无奇不有,无处不票。人民日常生活百事皆需票证,票证主宰了人民生活。

  中国计划经济所用票证三十年,笔者亲历了二十余年,其中有多少辛酸和耐人寻味的故事,都随着岁月的更迁而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

  建国初期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经济刚刚起步,一些稍微“奢侈”的非必需品如鸡蛋、糖等只供给孕妇和婴儿,出现了“产妇蛋票”、“婴儿糖票”等特殊票证。那时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大衣柜、手表等,小到酱油醋、碱面、蔬菜、肉等,都全部凭票供应,落实到户,甚至每个人头。“物物皆凭证”是那一时代最基本的特点。因为物品数量有限,票证分类也极为精细,仅油票就分花生油票、杂油票、香油票等,甚至出现了最小的油票,如镇平县1965年的“伍分伍厘油票”,形象一点儿说就是不足一滴油。还有1959年河北省商业厅发行的最小的布票“1市寸”,意味着即使要买一寸的布料,也得凭票才行。

  那时最高兴的就是过年时家里在白面里掺上玉米面炸油条。现在供孩子们吃的小食品名目繁多,那时一年四季只有到过年过节时小孩们才有机会得到一块牛奶糖,孩子们总要珍惜地在嘴里含上大半天。那时富裕人家的标志就是“蹬蹬转转、听听看看”,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如果哪位姑娘骄傲地把袖子捋得高高的,露出手腕上光亮亮的新手表,那不用猜她是要做新娘了。要知道自行车和手表可不是谁都可以买到的,那时候,除了钱,还必须有票才行。

  票证还让许多人经历了数不尽的辛酸。一位同学拿着母亲给的盐票去买盐,结果不小心把票丢了,整整一个月里,全家不得不借盐度日。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然而,这些票证,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鲜明的时代产物和见证,却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和投资价值。特别是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双文字粮票、副食票和边远地区的语录票证、军用系统高值粮票及北京、天津市的布票等,更是十分珍贵。另外,一些使用时间较早、发行量较小、使用面又极窄的票证,如早期侨汇券、购货券、重庆的糯米票、石家庄的白酒票、保定的花生改粉条票、天津的鱼票、鞋面票、景德镇的杂柴票、北京市的烟筒票和炉子票,以及各地方商业机构在春节、五一、国庆、结婚之时下发的各种带有时限性的票证等,其价值更不可小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