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推介他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时间:2001-06-27文章作者:王军
贝聿铭抵京推介他的“最后一座大房子”走在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这个典型的贝聿铭式的“几何结构”里,84岁高龄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笑声感染着周围。“为设计这幢建筑,我花了8年时间。”他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我现在老了,退休了。”今天,在大厦顶层贵宾区,记者请他就着大厦南侧的长安街街景留影,老人家立即叫上了他的大儿子贝建中、二儿子贝礼中及两位助手,风趣地说:“我只是给他们出出点子,这个房子是他们设计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专程为中银大厦的落成从美国赶来的。这幢大厦位于离故宫约2公里的西单商业区南端,非常抢眼。大厦一般高度为45米,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上面的10层是用两榀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没有,气势惊人。“你们觉得这幢建筑好吗?”贝聿铭用中文对身边的中外记者说。他出生在广东,青年时代留学美国,并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他仍喜欢讲中国话。但是,看到外国记者居多,他忙称:“Sorry(对不起)”,连着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所以我坚决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可是,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如果弄不好,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我的办法是把里面挖空,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这样大家从外面看,里面是空的,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贝聿铭的两个儿子紧随父亲身后,他们和父亲一样,喜欢讲中国话。其实,他们的名字——“建中”、“礼中”,本身就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贝建中替父亲补白:“在这个室内园林里,水池里的石头是从云南的石林运来的,竹子是从杭州移植过来的,你看,竹子已吐出了新叶!”“这个园林是为公众设计的,是一个广场,大家要去西单买东西,可以从这里面穿过。”贝聿铭强调,“开始时我还担心业主不愿对外开放,但我今天看到开放了,就很开心,我希望大家多在这里面走走!”“中国是我的祖国。”贝聿铭对记者们说,“我头一次回国是在1976年,是为设计香山饭店而来的。那时,我就提出应该很好地保护北京古城,特别是要控制故宫周围的建筑高度,这个建议被政府接受了。”他颇为动情地回忆:“我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我说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要不了五年十年,在故宫的屋顶上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这时,一位记者送给他一本书《建筑师梁思成》。“梁思成,我认识!”贝聿铭很激动,“那是在1947年,梁思成在纽约当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时,我拜访过他。后来,我知道,他为保护北京古城做了很多努力,很不简单!保护古城很重要,四合院必须成片成片地保护。”贝聿铭的“最后一座大房子”,整体感觉很像60年代贝聿铭的成名作――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室内的园林又与他70年代设计的、获美国建筑师协会大奖的香山饭店相似,而建筑的玻璃立面,又借用了他在80年代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符号。这幢现代又内含中国风格的建筑,还体现了另一个一致性: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从此,贝家与中国银行产生了密切联系。1989年,贝聿铭设计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如今,他又指导儿子贝建中、贝礼中为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设计了这幢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