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被我们粗暴地对待着

时间:2001-06-21文章作者:唐泓
什么是“流行”?回答这个问题,你脑中可能马上会浮现出街上不时与你擦肩而过的桔红、玫红、紫红、黄绿色,修长的造型,或柔美,或干练。时尚在人们对美对新的视觉追求的过程中被不断的创造出来,向着宜人化的方向发展。那些符合时代心理特征的“新视觉”被接受、符合得多了,便成了“潮流”,便成为了一个时间片断的特征。“潮流”、“时尚”这些词从来都离不开“模仿”、“跟风”,可惜前者总是被人推崇,不断研究:涨潮没发生前,有若干个兴师动众的“流行预测”,浪过去,又有若干种“历史研究总结”;后者的命运则比较可悲:总是处在一个挨骂的位置上———时装界对国内缺少“中国特色元素”,设计的批语从未停息,我们嘲笑那些跟风的人;我们认为“新新人类”缺少文化根基,并为他们着装的“标新立意”感到担忧……“模仿”正被我们粗暴地对待着,而事实上是什么呢?我们也许忘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练字,都是从临摹颜体、魏碑……中的一笔一划开始的。“模仿”让我们积累了经验,从审美到各个方面的搭配。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活跃了我们的创造思维。也许,我们都还记得那个祖国上下一片“绿”的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外时装满目的绚丽让我们一惊,当时开放的沿海城市(诸如广州)也理所应当地变成了国人时尚梦想的发源地,人们脱下一模一样的“绿”,短暂简朴之后香港衫(T恤)、牛仔裤便及大街小巷。“模仿中的时尚”使个性的追求得以释放。中国的门越开越大,我们所能触及到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以欧美服饰为主导的时尚渐渐注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人说:“中国的服装没了个性。”一脸的愤怒之外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们是在对外“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初见这些潮流,她们的美感、舒适、易穿及所带来的新奇视觉感受多多少少打动了我们。一阵简单的模仿之后,人们便开始反思:毕竟是舶来品,我们的时尚应有所不同。于是有了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中国风》一书的问世,当时这本作品集给人的新视觉冲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喜悦。不久,人们发现这种宫廷房檐作帽瓦片做肩,绣有大量传统纹样的“新时尚”太生硬了,除了继续探讨合宜造型语言之外,不久世界各地民族风盛行。迪奥的年轻设计师加里亚诺源于东方灵感的旗袍造型,中国花卉图案系列的推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那种隐暗、合谐自然的设计手法,渐渐的,国内T型台上、台下的“民族风”服装都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更容易穿着,更舒适、更和谐。这种有思考的“模仿”催化着服装界成熟和繁荣。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尚,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了。外界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运动休闲的佐丹奴班尼路、Only、Fun、Lee……浪漫的“佛罗伦”,高贵的“吉西卡”,优雅而职业的“宝姿”……要想火辣一点可以看看coco李玟怎么着装,清新的看看谢雨欣、萧亚轩,阳光一点李亚鹏、古天乐,可爱的可以参照中国娃娃、范晓萱……辅天盖地的时尚类杂志——《ELLE》、《瑞丽》、《流行色》……也在教你搭配的可能性。你完全可以挑选适合你的,也可以“模仿”那些已成功成型的现成案例尝试新的感觉,还是那句话;模仿中的时尚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你的“模仿”有所发挥,是个性的创造与张扬,你的时尚是成熟的生活态度,是品味的升华。以模仿为起点,并没有关系。“模仿”的积累中,知道什么是已有的过去时,一段时间后能够站在一个“一览众山小”的位置上,反思我们的定位,从大局到个人,能树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