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油画的源起与发展

时间:2011-2-13 16:04:21文章作者:刘海涛
我们面临的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负重行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复杂时代。这是一个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真理与谬误都混搅在一起的社会,它充满诱惑,令人兴奋与迷乱。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不同程度的更新或转变,节奏很快,这种变化与发展,或许是升华,或许是异化,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前途,同时也关系着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国的油画自西方引入后,经过几代人的漫长学习、摸索、创新,经过中国文化近百年的融汇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吴作人、董希文等先行者从敦煌艺术中汲取营养,让油画与中国传统融合的尝试。他们把中国壁画当中线和装饰色彩的元素融进油画中,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董希文说:“我们不仅要继续掌握西洋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董希文、林风眠)。”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西方油画有了很大的差异,和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理念、审美情趣的交融,已使油画具有了非常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在艺术表现的形式、画面的艺术效果上都有别于西方的传统油画。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油画领域成功突破极左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森严壁垒,进而导致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后,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完全模仿西方现代艺术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与社会的脱节。因此,如何重建油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如何构建当代油画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了许多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否则,中国油画就会丧失前进的目标,更没有了内在的动力。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审美进程中,油画艺术带着中国人的满腔诉求,走过了100多年的旅程。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构筑起的人文景观,它不仅记录了这10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还以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状态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的构建。回望历史,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经过中国艺术家创造性的把握,油画一方面综合来自欧洲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一方面融合本土审美意识和绘画传统,经历了何等程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在本土艺术的汪洋大海中,油画艺术还只是孤傲地折射着欧洲现代艺术的奇光异彩,国人对它还缺乏基本的认识。20世纪中叶,油画艺术被致力于社会文化变革的国家意识形态所选择,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的恢弘的国家实践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以至人们满怀激情和新奇地重复着西方现代艺术的足迹,继而又迅速地继续着“现代主义”之后的故事。油画创作以高度多样化的格局成为中国最活跃的一个艺术领域。纵观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其中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如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又有对高尚人格和日常生活情趣的表现;既有从“再现”的写实手法的运用(如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又有从“表现”的抽象、变形、夸张、象征等手法的借鉴(如王易罡画的作品《白色的小床》)。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横断面上,几乎汇集了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历史跨度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其丰富程度令人惊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摆脱社会责任的思想和实践倾向,一方面促进油画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消解着油画艺术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准则,从而造成审美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艺术价值的蕴涵和表征缺乏主导性、倾向性、延续性、统一性。我们注意到,时下油画创作十分流行自然主义方法及风格,人们往往热衷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一味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社会现象作合乎社会理想和主流价值取向的分析、概括和判断,以致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做恒常。时下油画创作往往在盲目中落入盲从,无法在复杂的时局中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方向把握。那种凸显社会意识、弘扬公共价值、激发奋斗热情的主题性创作,门庭冷落,水平下滑。那些表现希望、光明、理想和美好的艺术形象普遍淡出当代油画创作。价值追求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艺术理想主义因素逐渐削弱,对个体自我的人生经验和现实需要的关注日益增强。就像“新生代”艺术家那特有的话语方式涉及无聊、无奈、冷淡、空虚这样一类话题。尽管“写实”方法被加以强调,但这种作风只是个人的感官经验,没有涉及生活本身的普遍性以及艺术真实的社会性。也就是当下油画艺术缺乏“精神性”,即体现人类社会性、关切社会价值的思想感情。艺术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与生活现象的接近程度,而在于与社会意识和社会理想接近的程度。所以今后,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油画艺术在深入和把握社会价值方面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