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2024西泠春拍丨承千秋之金鉴 启万世之法门——天禄琳琅旧藏 宫廷原装全本《帝学八卷》

时间:2024/5/27 20:55:09  来源:西泠拍卖

  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谕令于敏中等诸臣检阅内府所藏宋、元、明等善本进呈御览,于乾清宫之东昭仁殿列架庋藏,题为“天禄琳琅”,至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善本特藏处。并编纂了我国首部官修善本书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10卷。

  清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清宫走水,“天禄琳琅”前书尽毁,后由大学士彭元瑞领总裁衔主持,历时7个月,编定了《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20卷,收录宋以来历代善本664部。是为我国古代皇家藏书之巅峰。

天禄琳琅藏书处

  然而,从清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天禄琳琅所藏几经聚散,现百分之九十归于公藏,流落民间者吉光片羽。此次2024西泠春拍有幸征得“天禄琳琅”旧藏《帝学八卷》全函,诚邀诸位书友同观历代帝王必读之金鉴,一睹皇家典藏传世之风采。

2024西泠春拍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天禄琳琅旧藏全函《帝学八卷》

(宋)范祖禹 撰

清初省园仿宋刻本

1匣1函4册  太史连纸鉴藏印:五福五代堂宝(朱)八征耄念之宝(朱) 太上皇帝之宝(朱)乾隆御览之宝(朱)天禄琳琅(朱)天禄继鉴(白)宋本(朱) 季振宜印(朱)沧苇(朱)半框:19.2×14.4cm  开本:28×18cm著录:1.《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五宋版子部第七、八叶,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氏刻本。2.《赏溥杰书画目》,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34。3.《天禄琳琅知见录》P16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参阅: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儒家P792,线装书局,2005。

2.《艺风藏书续记》卷二,缪荃孙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这是一部专为宋哲宗量身定制的经世之书

  北宋元祐初年,年幼的哲宗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为了让其成为一位恪守祖法、通晓经义的明君,高氏任命了一众官员作为侍读,这其中除了人尽皆知的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苏轼,还有同出蜀地的华阳(四川成都市)范祖禹。作为“三范修史”的代表,其还曾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宋哲宗真像

  为了授课之用,范祖禹选取上古伏羲、神农至宋神宗三十二位帝王之嘉言善行,汇为一帙,撰成《帝学》一书进呈。另其编纂《唐鉴》一书,至今还仍有浙刻宋本存世。主旨即在解释政治兴衰、朝代更迭的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也因此被苏轼誉为“讲官第一”。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尧舜之道

  任忠贤则享天下之褔,用不肖则受天下之祸。——唐太宗之道

  明则不惑,威则善柄,断则能行,总是三者守而勿失,非圣人孰能为之。

——仁宗之道

  从汉太祖“能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到唐太宗“治乱由于任人”;再到宋仁宗“明、威、断三字勿失”,此书精选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事迹,详述治国修身的重要性。并且在事迹之后还兼附评议,抒以己见。《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今观此书,言简义明,敷陈剀切,实不愧史臣所言。” 

  这是一部历代帝王务学求师的问道之书

故宫藏《乾隆帝写字像》局部

  历代王朝,都极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帝学》作为前朝历代宝训之一,亦如《唐太宗金镜录》《帝范》《帝鉴》等,成为了清代皇子必读课本。陶湘《书目丛刊》就记载乾隆帝曾命永瑢、永珹、永瑆、旻宁缮录此书。《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亦著录中国科学院藏有永璇钞本。

上海图书馆藏清钞善本

  从上海图书馆所藏清钞善本《帝学》也可以看出,此书当时在宫廷典籍中颇受重视。乾隆帝更是对其钟爱有加,常于几案展读,并亲题御识两篇。

  抄录乾隆御题:藏弆御府有年,每于几余展阅,不特芬流楮墨足备石渠东观之遗,而自宓羲迄宋凡帝王务学求师之要,灿然眉列,实为千秋金鉴。

  这是一部宫廷原装著录的传世之书

  《帝学》一书《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共著录刻本三部,其中第一部即为西泠本。此本前刊嘉定辛巳齐砺序言,次建炎四年谢克家奏取书札子。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下部分镌有“省园藏板”字样。纸质坚韧匀净,楮墨乌亮焕彩,帘纹不明显,通篇栏线复描,宛若宋本面貌。无怪缪荃孙称之:“纸坚致,墨光润,宋本之至佳者”。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五著录

  全帙黄地如意花卉纹仿宋锦四合函套装,明黄暗花云龙纹缎题签,灰地书衣,黄绫包角,首末叶及前后附叶“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六方天禄继鉴御玺俱全,宫廷原装保存。另卷首末收“宋本”、“季振宜印”、“沧苇”、“季振宜藏书”印,知为清代藏书家季振宜旧藏。

首末叶六方天禄继鉴御玺

卷首季振宜鉴藏印

《帝学八卷》宫廷原装全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天禄琳琅宋式锦书衣

  后著录于清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溥仪《赏溥杰书画目》之中。据《书目》记载,当年七月溥仪将《后编》中三部一一赏赐,现一部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佚失,故西泠本为目前市场唯一可见流通本。

《赏溥杰书画目》著录

  这是一部学界至今尚存疑团的传奇之书

  关于此书,时至今日尚有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为著名的聚讼,就是此书的版本判别。《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记载为宋版;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著录其为宋活字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其为明刊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以宋活字本称之,可见历代知名藏书家对于其年代、制作工艺等都存在不同观点。

  1978年底,国内版本名家还曾齐聚成都,专门对重庆市图书馆所藏此版进行了审定,断为清乾嘉间省园木活字印本。今日之学者更多称之为清初省园刻本。因未见宋明早本,故此清版也是此书传世所见之最早刻本。

西泠本“省园藏板”字样

“省园藏板”用纸细节

  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刊刻时间距今未远,又纸墨堪称俱佳的清本,却未与印象中的“林佶四写”“秀野草堂”等精写刻一样留名于中国版刻史,更莫提其刊刻缘起及“省园藏板”源流。而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即此清初省园刻本存世珍罕。仅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等数家公藏机构馆藏,公开拍卖市场未见此部之外第二部流通。

  后世藏家只知其书,难见真容。这也使得《帝学》一书在《天目后编》收录诸如清康熙通志堂刻《尚书详解》《三礼图》《大广益会玉篇》等一众充宋之本中显得尤为特别。我们也期待西泠本的面世以及后期新资料的发现能为我们揭开这些未解之谜。

  《天禄琳琅》作为皇家珍藏古籍菁华之所在,历来备受藏家追颂。往届拍场所现天禄遗珍仅30余部,多为单册、残卷,其中首尾俱全之完本唯见9部,此《帝学八卷》即为其中之一,翎毛凤角足以珍视,更遑论此经世治国之名篇,如今现身西泠二十周年春拍,堪称书林盛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