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画与画家的品



时间:2011/6/19 19:01:41 文章来源:仲敬干 

  从2010年5月份,收藏艺评家郭庆祥的一篇文章起,到2011年的6月份,也就是短短的1年多时间吧,但却横跨了两个年头。在这两个年头里,中国的绘画艺术界中,评论这一块,出了点状况。画家范曾和收藏、艺评家郭庆祥打了一场局部战争。据了解,起“祸”原因是郭庆祥在一篇文章中,揭露某画家在“后方”以流水作业的方式生产、制作字画的全过程情况。之后不久,画家范曾就非常主动对号入座,状告郭庆祥名誉索赔500万元人民币。这就是大至上的起“祸”背景了。而对于这场官司的胜败(报载老郭被暂时打败),在下不作任何评说;在下在乎的是艺术批评,或者说美术评论这一块上。

  说到美术评论(其实不单单在是美术这一块),不客气的说,现在的批评环境,还不如封建社会那么开明,尤其是唐、宋时尤为宽松。在那个时候,你可以“指正”某位的某句诗,韵律押得不好,而不用担心打击报复;你可以“指教”宫廷画家的画作,树石画得太近、太露、匠气重,比例关系不平衡时,而不必担心封杀你的言论;你也同样可以“指点”某位画家,没有个人风格,竟是师承的样品时,而怕被衙门传票过去的事。这些统统都不用担心,因跟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用古人的话说,这本来就是“雅人雅玩”的事嘛!这点雅量都没有,还能达到“雅俗共赏”的乐趣么?所以我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古代,会集中出现那么多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等文艺工作者,原来和当时的批评环境的相对宽容、宽松氛围是分不开的,同样与一个人的品性、品味、操守紧紧相联的。

  发生在大文学家韩愈身上,“推、敲”二字的“推敲”故事,大凡“读书人”想必也都是知道的。韩愈认真负责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态度,真是好极了;杜甫写好诗后,会拿到隔壁去念个一位老太听,老太要是听不懂杜甫在诗中说了些啥的话,那么杜工部得拿回去重新找感觉;王原祁作画,常常会邀请圈中同道来提提看法,等等。不知怎的,古人就能有这个雅量和气魄!风流倜傥,万种风情,实在教人向往之的。

  但是,现在情形是:很少有画家还能得听进别人意见的事了!记得前两年,上海冠中画廊开张时,也是因“指教”,而引发双方实实在在的较量了一下。我也有过因好事,给某画家写过一则短评。因在文中不识时务地“指导”了一下,结果到现在,这位高手一直怀恨在心。
 
  按道理说,评论者、批评者在文中说什么,都应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帮助才对;我以为,无论是作文,还是作画,听取意见、建议,总比什么回声都没有要好。那说明有人注意到了嘛!

  是啊,哥骂的不是画,是品!

          仲敬干2011年5月5日于上海延安饭店三象画廊,6月18日二稿于政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