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击与最后一战



时间:2011/6/25 9:35:34 文章来源:仲敬干 

  写这篇文章时,最初拟就的题目叫:“对拍卖艺术品最后一击竞价的追问”。长,且罗嗦,故改之为:“对拍卖的最后一击”。想不到这样一改,嗬!又相似于毛主席的一篇光辉著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之题目。然而,想想今日之有些“拍卖”行的所作所为,与“寇”又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后一击,能是最后一战么!

  如今去艺术品的拍卖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最后一击,天晓得是真拍还是假拍的,反正像真的似的,谁也分不清了”。这虽是一句无意识的“口头禅”,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小视这平常的一句“口头禅”,它所透露出来“诚信”安全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一句“口语”成“禅”的,就不是一般的“口语”。这说明在某些方面某些事情,已经到大家都见怪不怪的地步了。事实正是如此:平常、平繁地使用某些“语汇”,所折射出来的,就是公众心照不宣的一种印证。这种印证,在今日之拍卖现场里场场上演。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一个买家是“拍行”、“画廊”、“画家”共同的“财神爷”。这样子说业内人大概不会有什么大疑义的。问题是,有些“拍行”的职业操守,确已到了与“寇”为伍的程度了。他们竭力打造资源共享的现象,只不过是要达到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罢了。于是乎一些买家也就纷纷地走向“前台”,与“拍行”狼狈为奸,干起了“寇”的勾当。

  然而,这些“寇”究竟是怎样养成的呢?这里不妨试举一例。几年前,也即2005年,陆俨少先生的一本百开图册,在某“拍行”最后一“击”,被定格在6930万元人民币的高位上(连佣金),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价了,这一喜讯一时间,立刻就传遍了五大洲。当然我们一点也不怀疑陆老的艺术成就,而是时隔不久,迅即就传出了这是一次假拍。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次多么完美的假拍哩。但是,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本来其艺术的“含金量”要经历10到20年的岁月“淘洗”,才能达到其稳步增长的势头,也就是“蓄势待发”吧!可就这么一次,几乎把陆老的艺术“矿藏”挖空殆尽。因目前陆老的作品在市场上,就成交的价、量上来说,都有明显的变化,甚至流标。使得当初很多曾高价购买陆老作品追涨的人,统统被“套”,而乐得另有一些人,则在私下里忙着数钱。这是不是“寇”的行为呢!

  缘于此,我奉劝一些收藏人士,切勿再相信什么拍卖现场里,最后的“啪”声了。所谓书画之价格只是单纯的“数字”罢了,和真正的艺术价值有很大的不同。价格上涨的“涨”字也很有意思,它有“水”,这不明明白白的告诉你,目前的书画价格是因“涝”而成灾的么!因此来说,我们对“拍行”最后的“啪”声,也就不要再追溯了,大家都是聪明人,点到为止吧。

  可相对于“拍行”里喧嚣的环境而言,一些高级的画廊到是收藏家应该关注的场所。画廊的画价虽然有时会高一点,但是物有所值,且相关的售后服务也是“拍行”所无法做到的。

  在“拍行”里,艺术品的“价格”,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在“拍行”,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拍个离奇价位的艺术品,我们都得横眉想一想:这是不是“操纵”的价格?此人何许人也?其艺术风格是否就能定局?潜力有多大?光亮点显现出了、有艺术观点么?能立论么?立足点呢?等等,这些问号都解决了,再跟风抢购也不迟,我以为。

  其实,对“拍行”最后一击的追问,已没有什么意义。这里所谓的“寇”,也只能说是商界之“疾”和毛主席说的“寇”无关。

  不过最后一战中国人民是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这到是事实;而拍卖行的最后一击,谁能说那一击,就一定没有“寇”在潜伏?打住。



仲敬干2011年6月24日——25日二稿于“不求甚解斋”北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