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很小很可爱

时间:2016/11/7 文章来源:北方新报 文/洛可


核雕小舟

  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尚无史书记载,不过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距今1000多年了。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都对核雕大为钟情,皇宫里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而且也是个核雕创作者。明朝的核雕艺术在我国达到了高峰,清人写的《核舟记》就记载了明朝王叔远的核雕作品——核舟。

  在王叔远雕刻的那枚核舟上,小小方寸中有一个炉子、一把茶壶、8扇窗,还有表情各异的5个人!为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时这门民间工艺已达到怎样登峰造极的地步。到了清朝,核雕家辈出。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涂世元的人,就是当时著名的“神工鬼爷”核雕艺术家,他用桃核、橄榄核创作的核雕艺术品叫人赞叹不已。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政治、经济走向衰败,许多核雕艺术家纷纷离开京城这个民间艺术的中心,远走他乡,于是核雕艺术也开始走向它的波谷。

  广义上的核雕,是指以各种果核为载体而创作的艺术品,通常是桃核、李子核、杏核、橄榄核、核桃壳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它果核;我国传统的核雕通常是狭义的核雕,即是指以桃核为创作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所以,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从我国古代保留下来的核雕艺术品的题材来看,题材都比较单一,大多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从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篮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后来也发展到一些变形,如茶壶、马车等等,但仍然很局限。

  核雕属于微雕范畴。这门工艺与同是微刻的米刻、发刻又有区别。雕和刻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是三维的,后者是一维的,所以米刻、发刻虽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划痕,而核雕至少是浅浮雕。核雕工艺的创作,真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创作者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核雕白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核雕:很小很可爱-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