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雕刻工艺名家辈出

时间:2016/11/9 文章来源:美术报 特邀撰稿 张林杰(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白玉双婴耳杯

  苏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非常丰厚。自宋代以来,苏州逐渐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手工业发展迅速。早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朝廷就在苏州设立造作局,主要负责“造作器用,诸牙角、犀玉、金银、竹藤、装画、糊裱、雕刻、织绣之工。”

  到了明代,特别是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从业人数众多,且手艺精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原来的工匠轮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政府颁布法令,以自愿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轮班工匠征银代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题准轮班工匠全部征银代役。苏州作为当时的手工业中心,其大多数工匠基本上得到了自由工作的权利。精神层面的相对解脱和匠籍制度的宽宥使工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身自由和创作自由,激发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技艺高超的苏州工匠在传统的玉石、牙骨、竹木等多个雕刻工艺领域大显身手,积极创作,获得了世人的青睐和推崇。而且吴地文风炽盛,雕刻工艺受到文人阶层的影响和参与,逐步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引领着雕刻工艺的时代潮流。

  苏州雕刻工艺名家辈出

  明代中后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工艺门类齐全,制作水平高超,高手辈出。其中苏州雕刻工艺尤为突出,名声较大的主要有竹刻、牙角雕、玉雕、砚雕等。

  竹刻艺术兴起于嘉定。明代中后期嘉定隶属于苏州府管辖,嘉定竹刻即始于此。史称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竹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其子小松、孙三松继承其业,广授技艺。从此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新颖多样,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甚至有文人直接参与雕刻,推动了嘉定竹刻艺术的发展。

  牙角雕刻亦随着其他雕刻门类的发展而兴起,苏州地区的代表人物当属鲍天成。鲍天成,明代雕刻艺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能用犀角、象牙、紫檀木雕琢箱、匣、盒、扇坠、簪钮之类。往往设计奇巧,技艺超越前人。其所雕刻犀角杯在江南极负盛名。

  明代中后期的苏州玉雕在当时已经名扬海内。玉雕名匠陆子刚更是名声斐然。陆子刚为明中晚期治玉名家。“子刚”亦作“子冈”,明代文献对其多有记述,其治玉高峰期约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其作品在当时即被富贾、权贵追捧和收藏,更有假冒者以此牟利。因此子刚款玉器风格各异,优劣互现。此次所选用的5件子刚款玉器也存在着虽然雕工俱佳,但落款形式和风格不尽相同,也很难遽断为一人所为。

  由于文人的喜好,明代文人文房用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更是受到文人的关注和喜爱。苏州砚雕在文人的影响下也得到了发展。顾氏砚雕是明清苏州砚雕的佼佼者。据《江南通志》记载:“顾圣之,字德邻(亦写作‘麟’),吴县人。父顾道人,工于制砚。人称之为小道人,所制砚皆仿古式,璞雅可玩。子死,媳独擅其艺者二十余年。”此处所说的媳即为顾二娘。顾二娘能传顾家砚雕绝技,并出于蓝而胜于蓝,得到了当时文人的好评。清人朱象贤在《闻见偶录》中赞顾二娘制砚曰:“其所作古雅之中,兼能华美,名称更甚,当时实无其匹。”顾二娘非端溪佳石不奏刀,生平所制砚不及百方,数量稀少,因而相当珍贵。据有学者考证:顾二娘后辈顾公望亦能传其技艺,并于康熙年间被召入内廷供役。

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

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火链套

  清早期紫禁城内的雕刻工匠基本来自苏州

  苏州作为当时全国性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其手工业门类也很齐全,无论规模还是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至清代。清早期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清政府在紫禁城内设立了造办处,并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工匠为之服务。其中雕刻类工匠基本都来自于苏州地区。

  造办处是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器用的机构,成立于康熙时期,一直延续至清末。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各种匠役约有数百名,承应各项宫廷差务。

  目前可考姓名的苏州雕刻工匠最早进入宫廷应该是在康熙时期。比较有名气的有嘉定竹刻的封氏。封氏三兄弟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成就最高,号称“鼎足”。其中封锡禄、封锡璋曾在康熙年间进入造办处供职。此后,其后辈及弟子封始岐、封始镐、施天章也被举荐服务于宫廷,并历经雍正朝,一直供职至乾隆早期。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竹刻,而是涵盖了竹木牙角,甚至寿山石等各种材质的雕刻。苏州顾氏砚雕的后人顾公望也于康熙年间艺值内廷。康熙内廷的苏州玉匠目前尚无可查,我们来看一条雍正朝的活计档档案:“雍正五年记事录十一月二十五日郎中海望启称怡亲王,查得造办处南方玉匠陈廷秀、许国正、杨玉病故,施仁正已回南去。今造办处做玉器南匠甚少。”以此看,南方玉匠陈廷秀、许国正、杨玉、施仁正四人有可能是康熙时期进入的苏州玉匠。

  雍正时期内廷的雕刻工匠绝大多数来自苏州,雕刻范围包括竹木牙角、玉石、砚等。除了上述人员外,还有不少是雍正年间进入宫廷的匠人。诸如玉匠姚宗仁、都志通、韩士良,砚匠顾继臣等。由于当时宫廷不允许工匠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因此我们目前很难判断这些工匠具体做了哪些东西,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其艺术风格对苏州工匠的作品做一个合理的推断,详细的考证还有待于更多文献资料和实物的发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苏州雕刻工艺名家辈出-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