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493/1569页 共47025

晚清书信红条封

时间:2017/6/1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晚清书信红条封正反面

  红条封,是清代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寄信方式,即在信封的正中间贴上一张长方形的红条纸,用作密封信函。后来,这种寄信方式演变成直接在信封上印上长方形红框,用以替代红条纸。红条封是中国早期邮政史的发展见证,从这张窄窄的纸片上,折射出中国人素来注重礼仪的风范。

  图为一封晚清时期的红条封书信,信封为白色,长24厘米,宽14.5厘米,最下端有2.5厘米的折封口。信封中部所贴红条纸,长28厘米,宽7.3厘米,由于时间久远,已有些泛白。信封上的所有文字均为毛笔书写,墨浓字秀。右边起首写“内家言烦贵局速送江西省城内杨家厂复古巷交”等字,中部红条纸上为收信人的官衔与尊称:“钦加盐提举赏戴花翎候选通判王大老爷安禀”,其中“王大老爷安禀”等字明显要比其他的字要大一些,显得分外突出。“盐提举”为盐课提举,清朝官号,其官署称“司”;通判是“通判州事”和“知事通判”的简称,配置于地方建制的府或州,主要是辅佐知府、知州政务,分掌粮、盐、都捕等,为正六品。左上的“酒例”,为“酒资照例”的简称,意即邮费照例由对方付费的意思。左下为寄信人地址:“由湖北武昌县小西关凤德堂寄”。根据信封上的文字,可见此信是由湖北寄往江西,收信人为一位姓王的候选通判。

  红条纸一直贴到信封反面,写有“凭君传语”等字,两边空白处分别盖有此信的起点和终点的轮船局红色印章:“武昌县全泰盛轮船局”和“九江全泰盛轮船局”。晚清时期,我国水上交通船只在从事货运的同时,一般亦兼营银信包裹的邮递业务,一些轮船局大量包揽邮递业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此信由全泰盛轮船局包揽了邮递全程,故起点和终点都盖有该局印章,邮路清晰明了。目前发现的盖有“全泰盛轮船局”印戳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十几封较多,其中不乏贴有红条封的信函,分局和代办机构遍布全国的上海、天津、宁波、九江、汉口等地,可见全泰盛信局资本雄厚,规模非常庞大,邮路四通八达,形成辐射全国的邮递网络。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国人历来重德行,贵礼仪,崇尚“仁、义、礼、智、信”,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人们的书信来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清晚期,邮政开办,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礼仪在邮件传递过程中更是得到传承与发扬,无论是行文格式,还是尊称用语,都极其讲究礼仪。如这件红条封书信信封右上的“烦贵局速送”等字,体现了对送信者的一种礼敬、揖让态度,红条纸上只写“王大老爷”而不具名,其后的“安禀”更是有请安问好之意,可见写信人对收信人极其谦谨,辈分当在收信人之下。类似的用语还有“吉封”“谨禀”“禀封”“谨缄”“墨锁”“吉祥”等等。

  民营信局作为私有资本创办的民间邮递机构,收寄业务广泛,除了银信传递,其他如衣服包裹、四时鲜果、鲜鱼活虾、家禽均可捎带,至1934年被取缔之前,数百年来为商号、洋行、官员及广大民众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间书信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

  这件红条封书信保存完好,是研究晚清时期红条封书信和中国晚清民营信局及近代邮政发展的实物资料,亦是探索我国近代交通邮递历史的重要依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晚清书信红条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