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顾振乐:情出于性灵,趣生于笔墨



时间:2016/2/29 17:17:26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文/林 炜 

顾振乐99岁摄于楷书展会(2013年)

 

  顾振乐先生为人谦和,有儒雅之风,他的书法作品错综劲逸,秀润多变,运笔富有节奏感,流动生姿,却无半点造作;他的画作,凝炼晓畅,清润洒脱,既得文人画的“性灵”,又具笔墨点染的情趣;而他的篆刻平正凝重,端庄古拙,出汉印风范而别出新杼。正如著名园艺家陈从周所说:“如顾君者,可谓谦谦君子,当今在书诗画印诸方面都有相当造诣者已不多见。”

  顾振乐老人字心果,号乐斋,1915年出生于上海嘉定,今年虚岁100岁。这位著名书画篆刻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不仅在书法、国画、篆刻等方面成就斐然,其谦逊求实、淡泊名利的人品道德更使人敬佩,令人景仰。

  嘉定顾家乃书香门第,其曾祖父、祖父均系私塾先生,曾祖父的学生徐甫还是清同治元年状元,其兄徐鄂的绘画水平亦属上乘。顾氏家族的旧藏中也有不少名家字画,且不乏紫砂铜器等珍贵古玩。顾振乐介绍说:“家中有一口大橱藏了不少书画,黄梅天后姑母把书画放在走廊通风处晾干。我小时候东看看西看看,觉得画得都蛮好,经姑母同意后还会拿几张照着样子临摹练习。”受此熏陶,顾振乐幼年即聪明好学,五岁习字,六岁便开始练习书法。由于父母在沪经商,便由家中一位通书晓文的姑母来教他。那时的顾家老宅是一处三进大宅,每日晨起后,顾老便在姑母的指导下,手提大笔蘸满清水在庭院的大青砖上练习写字,如此反复训练,不论严寒酷暑从不停辍。两年后,改用毛边纸临帖,孜孜不倦坚持十余年。当时家藏有为数不少的书轴画册,因此,除了练习书法,他还在姑母指点下习摩画作,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顾振乐少年时又得当时嘉定画坛一流大家赵卓荪等名家指点,技艺大增。十六岁时即已有人出资请其作四尺中堂,名闻乡里。后求教于篆刻名家翟树宜、邓散木、马公愚;拜师书画名家张石园、赵梦苏等,与篆刻书画家钱君匋还曾有过一段师生缘。

  抗战期间,为避战火,时已拖家带口的顾老避居上海“法租界”。不久即拜师在山水画大家张石园门下,潜心研习虞山画派,并常得邓散木、马公愚、朱其石等名家指点。当时与顾振乐一起拜在张大师门下的同门师兄弟还有方去疾、单晓天等人。张大师教学严谨,在他的精心教导下,顾振乐的绘画、制印的技艺突飞猛进,在四十年代就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艺林》列入上海著名画家之列,那时顾振乐不过年近而立。

  此后数十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艰辛维持家庭的同时,他始终不放下自己手中的毛笔与刻刀。即便在诬为“反动权威”的艰难岁月里,他也不忘以写毛主席诗词、刻样板戏印章为“掩护”徜徉在自己魂牵梦萦的艺术世界里。改革开放后,已经退休的顾振乐迎来了他艺术上和人生中的又一个春天。在主持全国第一届群众书法大赛时,他以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后来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末代秀才”苏局仙,轰动全国。自八十年代起,顾振乐又以迟暮之年担任上海科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十年之久,并应邀在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课。他讲授书法篆刻的授课艺术同样名扬沪上,深受莘莘学子们的欢迎和爱戴。上海师范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书法专业班,聘请顾振乐先生担任篆书和刻印教程。
  顾振乐曾担任八十年代末出版的《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编委,并负责编写了篆刻大类的“品式”和“论著”栏目。这本一年即告编撰完成的200多万字的巨著,出版后口碑甚佳。顾振乐还出版有《顾振乐画集》,与韩天衡等撰著了《中国篆刻艺术》,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著了《文化生活小百科·篆刻》等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撰出版的《顾振乐书画篆刻集》,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顾振乐在书、诗、画、印等方面的全面而独特的艺术成就和难能可贵的文人风采。上海文史馆于2006年结集出版的《顾振乐书法作品选》充分展示了顾振乐经过80多年砥砺的炉火纯青的书法功底。顾振乐多年来在各种著名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不计其数,全国许多地方的博物馆、纪念馆、庙宇、碑林、名胜等处皆以收藏和展示顾振乐作品为荣。顾振乐还曾经两次东渡扶桑,在东京、福井等地举办书画展,作品深受喜爱,并广为收藏。

  顾振乐认为,诗书画印的落脚点是笔墨基础,他自幼最早练习的也是书法,而后逐渐进入作画、篆刻领域,后来三者齐头并进,无一偏废。顾老深谙书法用笔之道,楷、草、隶、篆、行无体不精,曾遍临20多种汉碑。其运笔镇定自若、富有节奏,书法作品灵动生姿却不失古朴严谨,劲健清逸中显现神完气足。他说:“情出于性灵,趣生于笔墨;八法既明,勤习成技,别无他途。”他的学书历程亦是由博至专,循环往复。且涉猎各种书体,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他提倡书法应为基本功,有了这个基础再涉猎其他时就容易得多。

  顾振乐主张在中国画的结构和表现技法上需要探索和创新,但对笔墨传统决不能舍弃。要画好中国画,应先从模拟古人入手,通过钻研,熟谙古法,继承、发扬传统,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和道路。当然这并非拘泥于古法,一成不变,而是通过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学习前辈名家的绘画技巧,逐步由专注仿效而从中脱化,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长期潜心临摹元四家和清四王,深得其精髓,传统造诣深厚。他的许多画作尤其山水画凝炼朴实、清润洒脱,往往自淡雅秀润中透出雄浑博大的气度。

  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亲近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创作源泉。顾振乐先生同样主张师发自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遍游高山大川、名胜古迹,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对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带来了巨大的灵感,每每流露腕底。2004年,90岁的顾振乐还作第四次登黄山。并四登泰岳,神州大地诸多胜迹留其履痕。因此他晚年的画风由早期的细腻秀润,变得粗犷明快。而他的隶书也不拘泥于蚕头燕尾,而是信笔展毫,自然成趣。

  顾振乐在篆刻领域亦辛勤耕耘了70余载。对于顾老的篆功,同为民进成员、沪上篆刻界中名列鳌头的高式熊先生称赞有加:“其白文印多汉铸印遗意,工巧兼备,朱文印则不乏赵吴痕迹,可谓千姿百态,变化于秒毫之间,非半世纪功力难成其就。乐斋(顾老字乐斋)兄之高明,不仅在于其对印学艺术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其对中国古代文字的熟稔,变化无穷而得心应手。其边款亦堪称了得,轻重顿挫之间却透出书道与金石之深邃功力。”古稀之年的顾老仍旧捉刀不辍,于方寸间走蛟游龙,乐此不疲。日前,西泠印社105周年庆印展上展出了顾振乐90岁后篆刻作品十余方之多。

  顾振乐先生的艺术成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更让人值得敬重的是他的重情薄利、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顾老“名气不小但及不上他的技艺,技术高超但及不上他的人品”。他常说自己不图名利,更不愿自吹自擂,只是用功自勉而已。对自己的众多艺术成果,他从不张扬;对自己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而多次慷慨捐赠,他亦不张扬;甚至对于把于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秋霞圃为邻的三进大宅让予政府,后园划入秋霞圃,宅地建起“陆俨少艺术院”,他也从不张扬。顾老也许在某些方面“吃
了亏”,但超然的他却从不放在心上。他看重的,是那份丹青缘,是那份家乡情。顾振乐说:我只用“自信、知足、宽容”六个字作为晚年生活的尽度。

  在和顾老的交谈中,与顾老相濡以沫70余载的顾夫人,始终面带微笑地陪坐在顾老身旁。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望着两位温和慈祥、鹤发童颜的长者,有谁能不羡慕他们的“白头偕老”?

  著名诗书画家施南池先生曾赠顾振乐诗有云:“六法深沉八法道,恺之笔势与神谋。更兼篆刻规秦汉,衣钵渊源属一流”。正是对顾老艺术成就的形象总结。所谓丹青妙笔书人生,有了这样的恩爱体贴,有了这样的艺术境界,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顾振乐又怎能不感到怡然淡定,物我皆忘呢?

 

顾振乐作品

顾振乐作品

顾振乐作品

顾振乐作品

顾振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