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德:春华秋实 意趣更新



时间:2021/6/29 11:14:28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 李志坚 


陈贤德

  上海市美协会员、上海市书协会员、高级工业设计师。1980年起,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书法展览。作品荣获1988年科技界“飞鸽奖”书法大赛二等奖,1989年东京第一届国际书画展优秀奖。2007年在上海新天地壹号举办“搅动水墨”个人书画作品展,2010年在上海WHITE BOK建筑景观设计事务所展厅举办“自由水墨”个人书画作品展。出版有《怎样写好钢笔字》《少儿书法百问》《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临习指南》《颜真卿颜勤礼碑临习指南》《陈贤德书画新作集》等多部。

  北外滩,上海新地标。新外滩花苑高层陈贤德的寓所,面朝黄浦江开阔的大阳台,站着就像登上万吨海轮的驾驶台,江水滔滔,浦江两岸外滩和陆家嘴壮丽风景一览无余。二十年前陈贤德乔迁此居,在电视背景墙上,书刻了一幅庐山的对联:“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在这么一个站位上,每天看着日升月落、风起云涌,书画家的胸臆早已化入变幻无穷的墨韵彩绘中了。
  

任政授徒 玉尺量才

  陈贤德出生于1947年。在他十六岁时,参加了市青年宫的一次书法报告会。他仰视着台上胡问遂讲他当年跟随沈尹默学书法的过程和体会,更加坚定了学习书法的决心。报告后的分桌辅导,由胡问遂、任政、拱德邻等几位老师担任示范讲解,而他坐的一桌的辅导老师正是任政。任老师的儒雅、通俗易懂的讲解,给中学生的陈贤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也由此开始了他与任老师二十多年的师生缘。

  1970年初,工作了的陈贤德,联系上了上海邮电局的任政老师,而后经常去他办公室或金陵路的家请教。1981年初,经任师母撮合,他正式拜任政为师。每周陈贤德都骑着自行车,从提篮桥赶到任老师威海路的新寓所,接受老师的课徒。


和任政先生寓所书房合影

  任老师每周四晚上八点,开始一对一的流水辅导。在小小的客厅兼书斋,学生陆续到来又陆续离开。而陈贤德必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站立两三个小时听老师辅导。回到家每每已十一点多。每次任老师都示范临帖,或十六个正楷字,或行书六行,他带回家临习一周。那时“文革”刚结束,他与千万个年轻人一样,像一块海绵,饱吸着失去的文化墨水。十来年时间,他认真临遍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九成宫》《兰亭禊帖》《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到《礼器碑》《石门颂》……

  任老师常说“玉尺量才”,才需玉尺量,书从规矩入。学书法必须守规矩,反对自由发挥、反对野狐禅。他告诫学生,要认真写好每一字。他有一方起首章,印文即是他姓名的谐音“认真”。传统法帖中有许多异体字,他也要求学习识别,不要只临帖不识字。至今陈贤德仍珍藏着一张纸,上面是他从汉碑中摘出来所不识的字,任老师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这些字旁,写了现在通行的正字。任老师的“守规矩”,使他至今养成一字不苟的好习惯,书桌画案必放《新华字典》和《书法字典》备查。他说,书法水平高不高是悟性问题,而不写错字别字,则是严肃的个人文化修养。

  任政要求学生“先专后博”。他自己是真草篆隶行,五体俱臻,尤擅楷行草,至今他的楷书鲜有书家匹敌。陈贤德在任老师那里,吃好了第一口奶。在打下扎实的楷书行书的基础后,他向往着更上一层楼。他买了本《米芾十七帖》,主动向任老师提出要学习草书。任老师一边翻看着字帖,一边用黄岩上海话说:“好,侬蛮聪明咯。”其实当时跟任先生学书法的学生,几乎没有提出来学草书,也没有见过他教草书。后来陈贤德在他的一篇文章《草书小议》中谈到了这事。他说,至今我才明白任老师说的“聪明”二字的真正含义。你要把传统书法真正学到手,草书是必修之课。书法大家潘伯鹰说过:“以学书的艺术和技术论,草书是最高境界。因之学书者不能以草书胜入,终不为最卓绝的书家。”可见草书对书法学习是何等重要。

  任政课徒示范临帖,笑称这是给学生交作业。他说,学书法要“取法乎上”,临帖是不二法门。陈贤德以老师作榜样,“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作为著名书法家的任政,是第一个在上海电视台开设书法课的老师,拥有许多喜欢他书法的“粉丝”,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求教求墨宝的信函。作为书坛的好好先生,他也是有求必应。而回信之事,常常交付陈贤德去做,还说:“钢笔字你比我写得好!”原来,陈贤德一边跟任老师学习书艺,一边自学书学理论,并把学习心得化为著作。1986年他编著的第一本书——《谈钢笔字的书写》(再版时更名为《怎样写好钢笔字》)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是一本小书,但还是得任老师扉页题词,周慧珺和韩天衡先后为初版和重版题写了书名。此著至2009年还改版重印,二十年间发行全国达30多万册。他还担任了上海文化技艺专修学校的函授教师,学生遍布全国。

 

  陈贤德珍藏着任老师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作品、著作和示范临作。任政作为沈尹默罹难后的一位海派书法的薪火传承者,在“文革”洗劫下一片凋零的书法园地,不畏艰难地播种耕耘,以致桃李不绝,下自成蹊。他为人谦和,书作神采秀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陈贤德在任老师处学到了人品书品,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学到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从钢笔到毛笔,他陆续撰写出版了《少儿书法百问》《少年儿童学好钢笔字毛笔字》(合著)《学生标准字帖·颜体》,在台湾出版了《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临习指南》《颜真卿颜勤礼碑临习指南》等一系列书法基础教学书籍,编写新颖,实用易懂,深受好评。


韩师指点 志破规矩

  陈贤德重视书学画论、哲学和美学学习。对艺术的感悟和见解,也常常与众不同。他说,艺术家分专业和业余,但艺术标准不分专业和业余。他还说要向大师学三条:做别人没有做的;做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想到但不敢去做的。陈贤德请益过许多书画大家,他坦言影响最深刻、最直接的是韩天衡先生。


韩天衡先生点评习作

  20世纪70年代末,陈贤德第一次在市工人文化宫听韩老师讲书法课。1981年,韩先生应虹口区文化馆之邀,假海南中学办篆刻学习班,他全程参加了近三个月的学习。韩老师第一天讲课就说,篆刻讲历史传承讲流派,不同朝代不同流派,所追求的技法和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篆刻史是学篆刻的第一步。陈贤德听了眼睛一亮,感到一位向往已久的大师就在眼前。韩老师教他临刻的第一方印章是汉印“东郡守丞”。初执刻刀临得有点模样,韩老师很高兴,在此印侧,亲自示范刻了“贤德一九八一年,天衡”九个字,这个留有韩老师珍贵印迹的石章,至今被他珍藏在锦盒里。

  那时陈贤德专攻书法,篆刻放下了。但篆刻学习,也丰富和促进了他的书法创作。他对出版的韩天衡印谱和著作,每一本都悉心研读。以至于三十多年后,在韩天衡美术馆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他被邀作了一个关于韩先生篆刻风格的发言,题目是《披刀柔刃别新唱》,韩老师听了后笑着对他说:“侬不刻图章真是可惜了!”

  当年,由韩老师同事引荐,他来到龙江路64号韩府拜见老师。韩老师看了他的书作后,认为还存在笔力纤弱、雄强不足的毛病,要他重点学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亲自节临了《祭侄文稿》作了示范。韩老师善于比较历朝历代各书家的优劣,取长补短而不盲从的书法观,给了他全新的启发,使他逐步树立起融合变通的理念,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失传统精神之下,写出与众不同有点自己面孔的书法。他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天变道亦应变,艺术贵在发展和创新。韩天衡“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艺术观,成了他探索实践的原动力,融入了他旺盛的创作激情中。


和施大畏先生在韩天衡美术馆

  陈贤德总结了两位恩师对他的教诲。他说任老师是教他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而韩老师则开导他识规矩、破规矩。识规矩是对学规矩的再认识,是破规矩的前提,破规矩才是艺术活动的目的。几十年来,他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努力前行。“鲁公本是大唐臣,羲之姓王我姓陈。腾翻笔墨当时日,敝帚挥洒亦足珍。”他的这首自作诗,表明了他鲜明的艺术见解和追求。上大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戴明德曾在《新民晚报》撰文说:“他潜心现代书法和非具象绘画的探索,以中国书画特殊的笔墨性和千变万化的书法线条为切入点,对汉字形体进行大胆解构和变异,用现代的图式、构成和审美情趣,创作出一批很有自己想法的水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奇恣的甲骨、稚拙的古篆和狂野的大草,似乎都在墨痕水渍和重彩叠色中涅槃而后重生。”



书法《龙图大展》


书法《铁血长城》

放胆挥洒 意存高远

  陈贤德搅动水墨是自由的。他梦想撞见马蒂斯,巧遇毕加索,邂逅齐白石,请益张大千……他追求艺术的一颗心,始终躁动着 ,企盼“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的迷人境界的到来。

  让心机融入水墨,让文化在时间隧道里任意穿越;在艺术上,他既认祖认宗,又反对做孝子贤孙。他坚信“喜新厌旧,不但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基本的美学法则”。他赞同程十发“海派无派”的艺术观。破陈规,立新标,奏响时代之音,才是他所想达到的理想。

  在被额于“问耕堂”的大客厅,他给我看了他的作品。《七彩丹崖图》《青山不老图》《深谷飞虹图》《龙首昆仑图》《江山永固图》等等,每一幅都是那样与众不同,别出新唱。我很欣赏被他称为“泡泡皴”的山水画。它们由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几何图形,垒石叠峰成飞瀑深流中的群山危崖。大格局,浓色彩,全新概念的大青绿山水画,新颖别致,令人大开眼界。他很认可我的见解,说去年国庆在上海图书馆展厅的一次画展上,周志高先生走到他的画作前停了下来,驻足观看良久。而他自己就站在不远处,默默注视着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应。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我的书画好不好无所谓,但很在乎观众观看我作品时的反应。只要观众不是一掠而过,能吸引大家多看几秒钟,就很开心,感到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反之,则会心存不安。


国画《七彩丹崖图》


国画《天佑中华》

  陈贤德是上海市美协、上海市书协的双料会员,但一直自谦只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其实,他是一个企业家中的书画家,书画家中的企业家。他的忘年交任溶溶先生,致信笑称他为现时的王一亭。他1992年辞职,去了一家台资企业任副厂长。1995年下海,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公司。       

  陈贤德的祖籍是宁波市宁海,那是潘天寿大师的家乡,他常引以为自豪。最近他去了宁海,专程拜访了文联的领导,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将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一部分比较满意的作品,捐赠给家乡的文化艺术中心,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青少年艺术学习尽一点绵薄之力。此议得到了领导充分的肯定和感谢,并表示会由相关部门进行商议落实。

  “春华秋实,意趣更新”,是韩天衡为《陈贤德书画作品集》的题词。这八个字正确地概括了他几十年的努力和取得的艺术成果。辛丑大年初一,自号“砚田耕夫”的陈贤德研墨开笔,写下了“牛勤年丰”四个大字。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他就是这样一头奋进的老黄牛。



向台湾著名作家、剧作家白先勇赠送书法作品,内容是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