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明清五彩瓷探微——以明嘉靖万历朝、清康熙朝为例

时间:2023/8/24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明清两代彩瓷的生产、发展及创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时期的五彩瓷器,形制丰富、色彩斑斓、画工唯美,大俗与大雅相得益彰,中国瓷器艺术因此再一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彩瓷概说

  五彩瓷的烧制方法首先是在高温(1300℃)下烧成釉下青花瓷器或白釉瓷器,然后用矿物颜料施彩于釉上,或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或直接在白釉瓷器上涂写绘画,待其稍干,再入小窑经低温(800℃)烘烤,遂成。五彩常用颜料有红黄绿紫等,但五彩之谓只是通说,明清五彩瓷有少于五种色的,也有多于五种色的。不过,其中的红彩似乎常常必不可少,那种釉下先施了青花,而后又上五彩的,名曰青花五彩,青花五彩瓷中有一名贵品种——斗彩,施彩方法是先在釉下青花勾线,上釉后再在釉上填彩,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妍之态,因而名之斗彩,斗彩的难度较一般五彩瓷的技术难度高出许多,市间有时将斗彩与青花五彩混说,增添了彼此之间的高贵身价。

  关于五彩瓷的产生年代,目前被学界相对认可的时间为明代宣德时期。不少人认为,西藏萨迦寺收藏的宣德款青花五彩官窑碗具有学术上的里程碑意义。这对碗被学界认可后,又有上海博物馆、景德镇考古所莲池鸳鸯盘相继被发现认定。佐证宣德有成熟的青花五彩不是妄语。然而,明代五彩瓷的肇始期是否一定就是宣德时期?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五彩瓷源流

  人类在陶器上描彩的历史很早,我国最著名的彩陶艺术首推仰韶文化时期,有近8000年之久。但仰韶文化彩陶并没有一脉永续。新石器时代后期,大约从辛店文化直到青铜三代,彩陶的光谱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绽放绚丽色彩,而是逐渐消失。直到汉代,人类见到了低温铅釉陶上星星点点的施彩工艺,这一工艺与绿色的釉陶相谐趣,揭开了陶瓷施彩艺术的新篇章。

  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有最早的白釉绿彩瓷器,河南濮阳北齐武平七年(576年)李云墓出土有青瓷绿彩四系罐。这两件出土实物是瓷器产生后,较早的施彩工艺品。到了唐代彩瓷艺术延续出了新篇章。长沙窑黄釉褐彩虽然色调灰暗了一些,却反映出民间艺术的粗壮、洒脱。唐代三彩器虽然按烧结温度有人把它归为低温釉陶的一类,但是,唐三彩在世界陶瓷艺术中的划时代意义永远无法否定。

  苏东坡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极言定窑彩瓷之美,国内外公私博物馆收藏的绿定瓷、紫定瓷、花定瓷证明苏东坡所记是事实不是虚说。宋金元时期,最具个性的彩瓷是磁州窑系的红绿彩。这种名之红绿的器物,有时也不一定只有红绿两色,有时会搭配黄黑等色,比如当时的人物造像的头发,一般描成黑色,衣服及配饰着红绿黄或其他色彩相彰而生,画工随意自然,彰显劳动者情愫心怀。直到明代早期,红绿彩瓷相比墨彩绘画器、青花器要稀少许多,据说与宋元时期彩料中的矾红料不得私造有关。

  元代彩瓷进入了新发展时期,种类多了起来。除红绿彩瓷外,还有炝金、描金彩等工艺,又有所称单色釉的蓝彩、绿彩、红彩,甚或蓝釉、绿釉之上绘龙凤纹者,实际上也应统归为彩瓷的一类。扬州博物馆、颐和园、法国吉美等收藏的蓝釉白龙纹大梅瓶,正是另类彩瓷中的绝品。

  明代早期的一些文人,相不中彩瓷的格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早期彩瓷的生产与发展。曹昭《格古要论》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艺术的审美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曹昭所谓“俗且甚”可能有他的理由,但是,作为历史的遗产,无论是俗是雅,今人所看首先应怀揣敬畏,并做多层考量。

  明嘉靖、万历之五彩瓷

  明晚期嘉靖、万历朝,五彩瓷器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新局面。从器型和烧制数量上来说,嘉靖、万历五彩瓷以大件为主,如大罐、大缸、大盘、盆、葫芦瓶等,同时产量也明显增加,据档案记载,嘉靖朝对景德镇瓷器派烧额达到60万件,加上弘治以来未烧造完的30万件,总量近100万件。《大明会典》记载,万历十年(1582年),江西景德镇烧造各样瓷器就达9.66万余件。由于当时对外贸易的扩展,瓷器作为外销产品远销外国市场,大量出口贸易的需求,刺激了五彩瓷花样和品种的迅速创新。

  从色彩来分析,明五彩瓷颜色总体来看皆浓艳凝重,色调对比强烈。嘉靖五彩以红浓绿艳而取胜,所用红为枣皮红,浓厚光耀,所用紫色则为赫紫,其色艳丽。嘉靖五彩另一突出特点是孔雀绿的广泛使用,由于此绿色与其他彩色对比极为强烈,增添了五彩瓷的光鲜与亮丽。万历五彩的色调较嘉靖时更加浓艳凝厚,大红、大绿之下加青花及白釉对比,视觉冲击力十分强大。

  以五彩瓷的代表作——明嘉靖款景德镇窑青花五彩鱼藻纹罐为例,此罐高3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5厘米,唇口,短颈,敛腹,平底。肩部绘变形莲瓣纹,腹部用红、黄、蓝、深绿等色绘水藻游鱼图,鱼有鲌、鲭、鲤、鳜4种;胫部饰蕉叶纹,底书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釉上诸彩与釉下青花和谐搭配出五彩鱼藻图,游鱼沉浮于荷花水藻中,显得生机勃勃,构图疏密得体,画面生动逼真。

  清康熙之五彩瓷

  清朝五彩瓷在明代基础上继续烧造且有所创新,以康熙朝为首,不似明朝追求大红大绿之艳丽色彩,康熙五彩以沉静素雅取胜,呈现出清代釉上五彩的新面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此时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色浓而且鲜艳尤胜青花,不仅替代了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也基本上改变了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五彩瓷色彩鲜明透澈、沉稳热烈而不浮躁,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官窑以规矩的绘制和细腻笔法著称,而民窑则以釉彩浓重艳丽、画意清新活泼见长。

  从色彩来看,康熙五彩仍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釉上五彩最能反映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成就和特色,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等色彩外,釉上蓝彩和黑彩的烧制成功,使其画面更加华丽。此时所用的青料是云南的珠明料,色泽翠艳,而黑彩特点是如黑漆一般,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得黑白分明,在康熙五彩中运用广泛,进一步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此时金彩也在五彩上广泛运用,金彩多用于官窑器物,常见大面积描金图案,表现出富丽堂皇之感。

  从装饰手法和纹样来看,康熙五彩瓷构图丰富繁密,结构严谨,将主题纹饰安排在器型的主要部位以突出主题,其他景物环绕主题纹饰展开。装饰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多为反映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反映上层贵族生活的侍女图、十美图、四妃十六子等图案,有反映戏剧题材的《西厢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画面,还有反映历史人物和仙人题材的,如八仙、高士图等。

  五彩作为中国彩瓷艺术的特殊品类,将古代人民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注录在瓷器上,与青花瓷一样,同为民族珍宝。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清五彩瓷探微——以明嘉靖万历朝、清康熙朝为例-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