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

时间:2006/2/15 文章来源:


  清王朝进入乾隆时期,最终形成了肇始于康熙的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这个皇家建园高潮规模之广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君,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平生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他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对造园艺术很感兴趣也颇有一些见解。明代以及康、雍两朝建置的那些旧苑已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因而按照自己的意图对它们逐一进行改造、扩建。同时又扶持皇家敛聚的大量财富,兴建了为数众多的新园。乾隆曾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视,足迹遍及江南园林精华荟萃的扬州、苏州、无锡、杭州、海宁等地。凡他所喜爱的园林,均命随行的画师摹绘为粉本“携图以归”,作为北方建园的参考。一些重要的扩建、新建的园林工程,他都要亲自过问甚至参预规划事宜,表现了一个内行家的才能。康熙以来,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内廷如意馆的画师可备咨询,内务府样式房作出规划设计,销算房作出工料估算,有一个熟练的施工和工程管理的班子。因而园林工程的工期比较短,工程质量也比较高。

  从乾隆三年直到三十九年这三十多年间,皇家的园林建设工程几乎没有间断过,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按面积总计起来大约有一千五、六百公顷之多,它们分布在北京皇城、宫城、近郊、远郊、畿辅以及承德等地。营建规模大,确乎是宋、元、明以来所未之见的。

  大内御苑的情况,比之清初因兴废扩充而有一些变动:

  东苑。大部分析为民宅,少部分改为寺庙和内务府仓库,东苑作为园林已不复存在。

  兔园。全部析为民宅,亦不复存在。

  景山。增建、改建若干建筑物。

  西苑。三海以西的空地由于皇城内民宅日增而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沿东岸的一条狭窄的地带,不得不于此加筑宫墙以严内外之别。西苑的范围缩小,苑内却增建了大量建筑物,包括佛寺、祠庙、殿堂、住房、小园林以及个体的楼、阁、亭、榭、小品之类的点景,由于建筑密度增高,苑内景色大为改观,尤以北海一带的变动最大。

  紫禁城内。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大体上仍保持着清初的格局,仅有个别殿宇的增损,另在内廷的西路新建“建福宫花园”,内廷东路新建“宁寿宫花园”。

  以西苑的改建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仅仅是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建设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则是分布在北京城郊及畿辅、塞外各地的行宫和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和承德两地尤为集中,无论就它们的规模或者内容而言,均足以代表有清一代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乾隆之所以集中全力在北京西北郊和承德这两个地方兴建和扩建御苑,固然由于这里具备优越的山水风景和康、雍两朝已经奠定的皇家园林特区的基础,而他本人持有与康熙同样的园林观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乾隆酷爱园林的享受,六巡江南又深慕高水平的江南造园艺术。同时也像康熙那样保持着祖先的骑射传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山水林木怀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造园不仅是“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对天然山水作浓缩性的摹拟,其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市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北京西北郊和承德的山水结构乃是创设园林的自然风景真实感的不可多得的地貌基础,这样的造园基地,对于乾隆来说其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自是不言而喻的。

  乾隆奉皇太后居畅春园并扩建其西邻的西花园,他自己仍以圆明园作为离宫。对该园又进行第二次扩建,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年)告一段落。这次扩建并没有再拓展园林用地,而是在原来的范围内增建若干景点。将园内的四十处重要景点分别加以四个字的“景题”,成“四十景”。其中二十八处是雍正时旧有的,十二处是新增的。

  乾隆十年(1745),扩建香山行宫,十二年(1747)改名“静宜园”。

  乾隆十五年(1750),扩建静明园,把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

  同年,在瓮山和西湖的基址上兴建清漪园,改瓮山之名为“万寿山”,改西湖之名为“昆明湖”。二十九年(1764)完工。

  与建设清漪园和静明园的同时,为了彻底解决与日俱增的宫苑的供水和大运河上源通惠河的接济问题,对北京西北郊的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拦蓄西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