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作者的故事

时间:2001-12-24文章作者:李 菁
郑惠康、林中鉴和沈向然先后出生于1955年、1956年、1958年。1979年,他们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沪东工人文化宫,走进了国画的世界。从那以后的20多年里,年龄和爱好相仿的3人像兄弟一样相处,每周碰头,一起画画,一起探讨,互相打气,互相竞争,共同品味四处求学的甘苦、作品诞生的欢乐和身为无名小辈的烦忧。这20多年里,失败和挫折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但他们凭着一股子执著和刻苦坚持下来了。近日上海举办《2001上海美术大展》,3兄弟虽然都不是美协会员,可作品全部入选,郑惠康的国画作品《韵》还荣获大展艺术奖三等奖,他成为本届大展艺术奖得主中唯一的非美协会员。终于得到承认了!回顾来路,3人百感交集。沉入画世界1996年辞职之前,郑惠康的工作可以说是与艺术一点也不搭界,他在杨浦区一家菜场搞水产承包,一天到晚跟鱼虾蟹类打交道。不过只要回到家里,洗干净沾着腥气的手,他便一头沉入清幽无尘的山水画世界,鼻中但闻翰墨芬芳。1985年,他曾到上海中国画院美术夜校进修。去年,他又同沈向然一起参加了首届上海美协创作研修班。在认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郑惠康体会到绘画单靠基本功过关还不够,必须不断更新创作观念、拿出有时代风格的作品才行。5年前,他干脆辞了工作,在家一门心思画画,靠妻子在超市打工的千元工资、自己不多的卖画收入以及“吃老本”维持生活并抚养孩子。家里地方小,没有一张像样的画桌,参加这次美术大展的获奖作品他是趴在地板上画出来的。眼界不放低同寡言少语的郑惠康差不多,林中鉴也不善言辞,他只是专心地热爱着绘画。林中鉴原先在一家纺织品公司当美工,早于1984年就辞了职专门画画。当职业画家维持生计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林中鉴又不愿迎合画商的要求去搞纯粹的商品画,这样,他的生活水准是可想而知了。好在他是一个对生活要求极低的人,据沈向然“揭发”,有一阵子林中鉴常常吃鸡蛋,原因是鸡蛋便宜,营养又好。当然,真正困难的时候,他那两位弟兄的接济是免不了的。谈及于此,林中鉴说,他就是要画自己喜欢的画,吃饭、睡觉都能忘记,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兴趣去画。其实,他最主要的担心是画商品画会把眼界看低,今后就当不成真正的画家了。因为画画,林中鉴至今还没有结婚。3人当中,沈向然的条件要算是最好的了。起初他在工厂里搞宣传,后来调入一所中专任教,生活相对较为稳定。但他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画图时间少,特别是当他在学校里担任了美术教研室负责人以后,行政和教学工作几乎占满了整个白天,他只能尽量挤出晚上的时间画画。必须会吃苦对于郑惠康、林中鉴和沈向然来说,拥有绘画这一技之长与成为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不远也不近。画匠和画家,他们3人又一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即使为此受苦受难。沈向然告诉记者,著名画家王?音在美协创作研修班上说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音说,首先要给自己定个位,卖商品画也能过日子,但如果要讲艺术,那就必须会吃苦。沈向然说:我们不想把自己的定位放低,我们不甘心。我看现在不少已经出名的画家老师,当年出身也不好,我们决心要靠自己的勤奋像他们一样走进艺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