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401

展览解读|王蒙与梵高,一场穿越500年的视觉对话

时间:2024/4/29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2024年1月至今,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以读书文脉为主题,以320多幅高清图片为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古人读书的情境,同时这批在全世界博物馆中的中国历代大师的传世佳作也为喜爱绘画的观众提供了难得的研习机会。

  为什么王蒙如此重要?

王蒙 松下著书图

  本次展览中元代画家王蒙的作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熟悉美术史的观众都知道王蒙是元四家之一,相比当下名气更大的黄公望和倪瓒,王蒙相对低调,但这依然掩藏不住他的实力,他是被公认为元代技法最全面的画家,对明清画家影响甚广,其画面复杂神秘的意境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和国际粉丝。2015年,英国作家约翰·斯珀林(John Spurling)根据王蒙的生活故事创作了历史小说《万事》(The Ten Thousand Things),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王蒙的作品频频登上书画拍卖排行榜。2023年12月,在中国嘉德2023年秋季拍卖会上王蒙的作品《涤砚图》以2.875亿元成交,位列榜首。在之前的拍卖中,王蒙的作品《葛稚川移居图》更是拍出4.025亿的价格。

王蒙《春山读书图》

  本次展览展出了王蒙的《春山读书图》《西郊草堂图》《松下著书图》《惠麓小隐图》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王蒙非常擅长描绘“读书”这一文人绘画的传统题材,同时我们也能更加清晰地窥视到王蒙复杂精湛技法的细节。

  笔者在观展中,越发感觉,王蒙与西方艺术家梵高在线条、笔触的使用,以及画面动势节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不仅是笔者的感受,汉学家高居翰在《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中提到王蒙的绘画:“部分相对的笔触, 好似梵高画作中那份难以按捺的律动的热情。”艺术家韦羲在《照夜白》中指出“梵高,一位油画中的王蒙;王蒙,一位山水画中的梵高?”

  本文也试图通过王蒙与梵高两位东西方艺术大师在绘画线条表现力方面的对比,让了解西方绘画视觉经验的观众以一个熟悉的视角品鉴中国山水画的技艺之美。

  时代巨变中的大师

  生物学有一个趋同进化的概念,即不同物种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域情况下,在相近的环境选择下,演化出近似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艺术史也有类似情况。王蒙是十四世纪的中国画家,梵高是十九世纪的荷兰画家,两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迥然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有些神似。

王蒙画像

  王蒙(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自幼就饱读诗书,他学习董源、巨然等前代画家,也受过黄公望的指导,兼得各家之长。他在绘画事业上极为成功,成为元四家之一。但王蒙一生都在仕途与归隐两种状态中徘徊,他先后在元朝、张士诚政权和明朝做过官,又几次归隐,最终因为被胡惟庸案牵连入狱,最终病死狱中。 王蒙对世俗眷恋与避世悠然的极限拉扯,也是形成他巨细靡遗,郁躁不安画风的性格因素。

赵孟頫 百尺梧桐轩图

   王蒙身处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历史激荡的岁月,也是中国绘画转折的关键时期。南宋被蒙古覆灭后,汉族知识分子感受到山河沦丧的悲痛,元代统治者取消了科举制,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纷纷聚集于江南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文人圈子。时局动荡导致山水画在元朝进一步向文人画发展。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概念,反对南宋院体画的刻板写实、奢靡工细的画风,提倡师古、开创以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至五代和两宋,山水画对于空间和客观物象精微的再现能力已经达到巅峰。元代山水可称之为“心性山水”,元代政治氛围的郁闷,国破家亡的痛楚,让元代艺术家更关注内心情感在自然山水中的自由抒发。题材上以“隐”为主的作品居多,比如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花溪渔隐图》《溪山高隐图》等。

左:李成 五代宋初 晴峦萧寺图
右:王蒙 花溪渔隐

  在艺术特色上,元代山水不再复现北宋李成、范宽等大师笔下雄浑深远的“巨碑山水”,南宋马远、夏圭笔下江南一隅的烟雨朦胧。宋人笔触多虚化,以表达空间和氛围,元代山水画转向平面化倾向,将书法运笔融汇到画中塑形,以皴代染,处处见笔,充分展示了笔墨线条的美感。在工具方面,宋代绘画多用绢本,到了元代,文人画家多用宣纸,纸比绢价廉,质地粗糙,但易于产生更多笔触变化,适宜画家自由挥洒,王蒙就说:“平生不用绢素,惟于纸上写之。”

  王蒙与黄公望、倪瓒和吴镇并列元四家,王蒙既受到元代整体艺术氛围的影响,同时他与其他画家差异很大,与倪瓒简疏的画风相反,王蒙的画满山满水,繁密至极,山势萦回曲折,笔墨线条丰富多变,极富表现力,处在元朝末期的王蒙既是前代大师技法集大成者,同时他对明清画家影响巨大,是中国山水画的转折性人物。

梵高自画像

  相比名门出身的王蒙,梵高身世平凡。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先后在艺术品交易公司、书店、画店工作过,也做过传教士。直到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梵高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共创作了近900幅作品,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最后在37岁自杀而终。

左图为伦勃朗素描
右图为丢勒素描

  从西方艺术史发展来看,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非常重视对线条的使用。从文艺复兴开始,随着对焦点透视、光影和解剖学的大量使用,欧洲古典画家可以精准地塑造三维立体空间,但是在平滑的色块表面,很难找到用笔的痕迹。虽然我们今天欣赏丢勒和伦勃朗等大师精彩的版画和素描线条,但当时素描仅仅是油画的准备工具,画家们注重的是笔触构成的彩色块面,而非线条。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火车的发明为艺术家远距离写生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锡管颜料、便携画具的发明为画家们写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摄影术对绘画的冲击,使古典油画的造型能力被摄影术超越,崇尚古典油画的学院体系受到挑战。

白色的果园 1888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81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梵高素描

  原本边缘的印象派艺术家以外光写生的方式率先打破古典绘画密不透风的“油腻”技法。随着色彩的冲击,笔触与线条在新式绘画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莫奈、修拉、西涅克等印象派画家用成千上万的笔触来表现阳光明媚的风景,而梵高的绘画使得线条具有了全新的表现力和独立的审美价值。

  王蒙与梵高的线条之美

  现在我们来对比王蒙和梵高的线条笔触的表现力。

  王蒙功力深厚,笔法变化丰富,被后世广为称颂,黄宾虹曾讲:“王蒙笔力能扛鼎,重在不为浮滑,细笔尤贵有力”。王蒙喜用枯笔淡墨,运笔枯润疏松,笔画流畅纤细。面对不同事物,笔法或凝练劲挺、轻重顿挫;或奔放飘逸,自由灵动;或纵横离奇,缠绕如织。

王蒙 惠麓小隐图(局部)

  王蒙的《惠麓小隐图》描绘的是文人在惠山脚下的隐居之地,画面中的长松高柳、草阁水榭,用笔灵活多变,卷曲如蚯蚓的书意化线条和屋舍横、直、斜线形成对比,其线条的方式和画面跃动的气势,与梵高后期“卷曲”风格的风景画颇为近似。

王蒙 夏山高隐图

  用较为抽象化的线条造型手法概括大自然的变幻,是王蒙,乃至整个元代画家绘画作品一大变化。王蒙是元代诸家中技法最精湛的画家,他在熟练掌握前辈大师技法基础上,还从披麻皴中演化出解索皴和牛毛皴,“皴”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用毛笔的中锋和侧锋画出的一些特殊的笔触效果,艺术家运笔的方向、疏密、速度、墨色的枯润都能形成不同的皴法。解索皴线条交叉、缠绕,如同绳索,牛毛皴线条细密如牛毛。

  解索皴和牛毛皴对于表现南方山体植被繁茂、层次丰富的视觉观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王蒙所塑造的奇峰叠障,从山头山脊、沟壑阴阳处,以各种皴法顺势而下,如编制细密的巨网,将山体的起伏、厚重和光线的变幻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蒙 西郊草堂图(局部)

  王蒙画树同样精彩!他与宋代画家同样尊重客观物象的原貌和形态,强化自然再现。但相比宋代院体画家的精雕细琢,王蒙画树更擅长以书写性、概括性的线条和笔触来充分表现树木效果,远看郁茂苍茫,近看是线条符号的笔触效果。画家以线条的顿挫、转折、长短、粗细,将树体的轮廓、结构、交叉、曲折交代的清晰明确。用介子式、圈叶式、三角式、胡椒点、介子点、杉叶点等不同夹叶法和点叶法来表现杨柳、松柏、椿槐、桃李、杉桐等不同树木形貌,中远景用大小混点、破墨点表现树丛的组织、疏密、松紧、浓淡、枯湿。运笔到疾处,笔笔连缀,快速生发,纵横离奇。在《西郊草堂图》中,王蒙以斜向短线表现茅草的质感,以交错的斜线表现篱笆的纹理,以鹿角、蟹爪式笔法表现枯树枝干、以混点表现浓密树叶,以双勾叶法表现嫩叶形态。

王蒙 清卞隐居图

王蒙 清卞隐居图(局部)

  “繁密”是王蒙绘画的最大标签。王蒙的画在元四家里最复杂,也最富律动感。满纸重山复水、奇峰怪树、飞瀑溪流,艺术家通过溪流、旅人、屋舍的穿插叠映,通过山势的纵横伸张,笔触线条的流转生发,将画面梳理的生机勃发。《青卞隐居图》是王蒙最富盛名,最为神秘的作品,这幅画气势撼人,飞动的皴笔盘旋凝聚于黝黑的山峦边缘, 峥嵘扭转的山峰沿S型层层上推,如盘龙扶摇直上山巅,形成一种“扭曲自然”的画面力量,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令人联想到梵高的《星夜》和格列柯《托莱多风景》的那种乾坤颠倒的超现实感。

梵高的素描

  再来看梵高,梵高曾在Goupil画廊工作过,熟悉版画和杂志插图的视觉经验,他曾反复临摹米勒的农民形象素描,米勒塑造物体的厚重轮廓线和繁密的排线方法对梵高有深远影响。在安顿·凡·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建议下,他用芦苇笔画了大批墨水素描,其用笔风格也在这些素描中逐渐成型。后期梵高受到日本浮世绘简明的线造型和印象派画家修拉、西涅克影响,线条和笔触的表现力逐渐成为梵高油画中不可剥夺的要素。

梵高素描

梵高油画

  梵高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具有非凡的感悟力,对宏大和微小的事物都有一种新鲜的表达欲望,他擅长用不同的直线、曲线、弧线、点来表现生机勃勃的风景,画面充满拙朴的力量。

  在梵高的成熟期,他的用笔力度和节奏,用线的方式,非常接近东方的水墨画高手,他用芦苇笔笔尖的不同角度,画出粗细、长短、勾挑、浓淡不同的线条,极为耐心地顺着物体的结构走向动势运笔,面对田野、树木、房屋、河流、小船、梵高以不同的线条、方向和组合方式将不同的事物有序安排。他可以冷静地用细微的墨点来表现天空,用一组组短促的线条来表现麦浪,用弯曲的长短线表现河水的荡漾、用短划、长勾、划圈、戮点来展示植物花朵茎叶丰富的形态。在油画中,梵高以同样的笔法将画面表现力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画面中的树木和天空布满强烈的笔触、圆点、色彩洗涤和明亮的矿物颜料的涂抹,充溢着西方传统景观中几乎不包含的书法式的线条能量。

梵高素描

梵高,《麦田与丝柏》,1889年

梵高,《星夜》,1889年

  梵高的绘画发展到后期,逐渐摆脱了透视和自然主义的约束,进入到内在情感表达的心理空间,不断发展出标志性风格的弧线和卷曲线条,其与王蒙的解索皴颇为相似,线条表现性因素越发强烈,将原本静态的风景转变为蒸腾活力的风景。最著名的就是表现卷曲的丝柏和旋涡流动的星空的画作,仿佛树木在翻滚,天空在燃烧。梵高的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蒙克、马蒂斯、德兰、保罗·克利、霍克尼等一众大师,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现代艺术都有深远影响。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梵高受到过中国山水画的直接影响,他欣赏的日本浮世绘与中国山水画有巨大差异。而王蒙所在的元末时期,也很难接触到西洋绘画,但两位大师通过笔墨和线条表现的自然结构、韵律和神秘氛围,却有殊途同归之感。

  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要将两位艺术家放入各自历史文化中去品读。中国山水画写实和写意并重,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外貌形态,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美学表达,这与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西方艺术源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讲究焦点透视和其他科学方法。近代的梵高、塞尚和高更等新印象派画家不再精确还原物象,以色彩、线条与结构为手段的新艺术观,也是工业社会带给欧洲人的物质条件更新与社会心理冲击的反映。

  中国山水画惊人的早熟,在千年前就形成了成熟的艺术图示和技法,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源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稳定结构中。但千年的绘画史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南宋之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波动,遂产生了黄公望、倪瓒和王蒙等变革型艺术家,中国山水画的转折性变化和个性化的表达,也是今天的观众可以细细品味之处。

  (文章来源:中华世纪坛 作者:刘鹏飞)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展览解读|王蒙与梵高,一场穿越500年的视觉对话-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