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草,从古撩到今

时间:2019/12/8 19:02:43文章作者:林明杰 艺术林距离

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首展

有美一人

——与宋代菖蒲的对话

策展人

林明杰

主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

时间

12月8日至2020年1月8日

开幕式

12月8日10:30

支持单位

上海随窑

是山雅集

地址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市文翔路2200号

  1000年前,北宋的文人把最低贱的涧边小草——菖蒲,演化为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与当时主流的“富贵”审美分庭抗礼。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这一古老的雅趣,作一番当代的新解?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的艺术思路和样式。

  然而我们却疏忽了,任何新锐的艺术,纵然是以叛逆的面貌出现,都各有其所源自并反思的文脉。

  如同宋代文人提倡的清廉雅致的菖蒲审美,也针对着唐宋以来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开拓。

  我们可以也必须借鉴,但不可能照搬西方的当代唱本来解决中国的艺术问题。

  我们要找到自己艺术发展的传统文脉,并思考其于当下人类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一番古今博弈,这可能比较近乎“道法自然”。

  探索从自己文脉中萌生的当代艺术,我们将竭诚邀集海内外贤智共同参与。

  此展,我们以菖蒲这丛小草入手。邀请的艺术家都很精彩,但大多不是习惯概念中的所谓“当代艺术家”。

  须知,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当不当代的,又岂是“当代”二字可以盖棺定论?

  让我们暂且放下文字的执著,放怀与这些艺术家的畅想同游吧。

《有美一人》参展作品简介

1

何曦作品 《僵持》影像和实物装置

  何曦试图用影像记录一盆菖蒲在不浇水不晒太阳的环境下从生到死的过程。

  不料,从今年9月14日直到展览开幕,这盆菖蒲依然活得郁郁葱葱。

  这盆菖蒲不死的生命力,与等待它死的愿望,就这么僵持住了。

2

秦岭作品 《草色》

琉璃

  秦岭将菖蒲融入高温的玻璃液中,期待能做出特别效果的琉璃作品,但高温把菖蒲全烧飞了,连灰烬都不见。

  这组作品与何曦的作品形成了绝妙的反证。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3

刘玥作品 尘世乐园

装置

  一根竖立的铁路枕木上种着几缕菖蒲,荧光的桃红散落。

  四周围绕着低矮的银色“山丘”,“山丘”下埋藏着都是都市的垃圾……

  这像是一個荒誕的假山水围绕的万丈红尘。

  万丈红尘中的菖蒲,还是北宋文人案头的那盆菖蒲吗?

4

大熙作品 《心外无》装置

  白砂石铺就的枯山水中,孤零零地落着一枚寺院的瓦当,瓦当上长着绿油油的菖蒲。

  墙上3幅抽象水墨,其实是用檀香焚烧出来的。寂静空灵中,仿佛有一种温馨……

  这件装置与刘玥的《尘世乐园》相映成趣。

  极乐净土vs万丈红尘?or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5

林曦明、庞飞作品《心.物—风雅传承》实物、书法、拓片、印蜕

  一组古老的种植修整菖蒲的工具,一组佛像印的印蜕,一组刻画了书画的菖蒲紫砂盆拓片与书法的组合。

  让我们似乎依稀走进了过去菖蒲时代,却又明白不可能是那个时代。

6

张雷平作品1.《误种》

  墙上是作者著名的梯田水墨画,映对着作者手捏的陶瓷作品里栽种的菖蒲。

  作者说:“ 为了思念,误将菖蒲当糧种。”

2.《听草》

  那是数枚画家少女时代收集的海螺和贝壳,今天她把菖蒲种在里面。

  “听惯了大海的涛声,再来感受下涧边小草的呼吸吧。”

6

光焰作品《舟—非舟》系列陶瓷装置

7

祁和亮作品《梦江南》实物装置、摄影

  高原、荒漠,这苍茫的黑白照片对面,是三堆柴垛,柴垛上各放着一件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柴窑的瓦砾堆里捡来的碎瓷破瓦,瓦上的菖蒲悠然舒展……

  作者说:“在那儿,压根就没有人知道,还有菖蒲这玩意儿。”

8

朱刚、石墨作品《如戏》壁画、陶瓷、实物装置、纸本速写、视频

  这是展览的尾声也是高潮。

  展厅有个很特别的回廊,作者挑选了这个奇怪的空间来演绎他们的菖蒲畅想。

  石墨在墙上激情飞舞的墨线,与朱刚的戏曲人物速写相得益彰,就像是京剧舞台上的西皮流水和鼓点,配合着舞步和水袖,时而低缓,时而激昂,神出鬼没。

  作者说: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人生如戏,殊不知这场戏未曾有剧本,也无可排练,其结局又将如何?若真像舞台上出将入相,何不来此走一遭?



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首展

有美一人

——与宋代菖蒲的对话

策展人

林明杰

主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

时间

12月8日至2020年1月8日

开幕式

12月8日10:30

支持单位

上海随窑

是山雅集

地址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市文翔路2200号


林明杰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当代水墨研究院艺委会主任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中华艺术宫艺委会委员

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库专家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

《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艺术微信公众号

《艺术林距离》

策展: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中华艺术宫)、《水墨概念艺术大展》(中华艺术宫)、《陈逸飞陈逸鸣兄弟艺术展》(外滩111艺术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