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画家赵望云

时间:2003-08-07文章作者:
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除了专门性的画报之外,也还有不少报纸大量刊登画作,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画家成为报人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其中赵望云既是报人又是画家。赵望云原名新国,是河北省束鹿县人。少年时期曾入皮行做学徒。1925年,他到北京后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在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选科学习美术。在这一时期,他还与李苦禅等人组织了吼虹艺术社,出版画刊,倡导革新中国画。同年,在中山公园展出了他采用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直接描绘民众苦难生活的《贫与病》、《拓荒者》、《厂笛》、《奉福梦》等现实主义作品。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决意摒弃以摹古为时尚的中国画旧传统,以传统艺术形式转而表现和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从此以后,他专以中国农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用自学自创的非常朴素自然的笔调从事艺术创作,表现处于社会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喜怒哀乐。他擅长于写生画,所绘制的图画乡土风味浓重。1928年,《大公报》开始刊登他的绘画旅行写生通讯《疲劳》,专门描绘民间疾苦。10月26日,刊发他的《地绩问题》;12月21日刊登他的《怅望》。1930年,应聘为天津《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从1933年开始,他深入冀南10余县专门进行农村生活写生。他先沿平汉路南下,由保定到冀中,然后经冀南,再转津浦路前往冀东,足迹几乎遍及河北省各县。后来,他又去了察哈尔、绥远等地,沿途创作出许多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他的速写画多为描写农村风俗习惯和民间疾苦的佳作,报道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农村的风俗人情,发表时每日一幅,都附有文字纪事,加以说明。常常是寥寥数笔,就把华北农村的景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由于他来自农村,对民间的疾苦给予深切同情,加以绘画技巧娴熟,所以在他笔下,不但四季分明,景色参差,而且民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大同中可以见到小异,如秋收冬藏的农家乐,庄稼汉赶集上庙,冬天穿棉袄,在太阳下晒暖等等情景。他的新闻敏感度很高,对于诸如迷信、守旧、固执、不卫生、不科学等落后现象,也如实加以反映;而对于地方官吏鱼肉乡民,土豪劣绅作威作福的社会现实,也毫不畏惧地给予揭露,使人看了他的画,普遍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情怀,似乎比文字报道更为真切动人。他的速写画从1933年2月起在《大公报》专栏连载,至8月18日共刊出166幅。《大公报》曾把他的旅行写生汇编成册出售,深受读者欢迎。从1934年4月19日起,《大公报》刊出他的速写《塞上写生通信》,到9月3日共刊出60幅写生画。1935年1月1日起,《大公报》刊出他的江西写生通信,报道了江西的风光山川人物,到2月28日共刊出写生画47幅。从此,赵望云以平民画家而闻名。《大公报》具有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精神,力求及时而全面地报道各地灾情,并为灾民募款。1935年夏季,鲁西、苏北大水灾。赵望云与萧乾一起奉派赴灾区采访,前后历时半年之久。他的旅行写生牵动许多读者的心,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萧乾的灾区旅行通信,更是报界的创举。萧乾的通讯,他的水墨淡彩的图画,描绘水灾的惨状,相得益彰,配合很成功。一写一画,随作随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编辑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图》。他不满足于中国画只是表现一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觉得应该和现实相结合,用国画为饥民呼吁。正是由于他怀着一颗以反映民间疾苦为己任的赤子之心,所以才获得创作的动力,创作出一幅幅好作品。《大公报》最早为他提供了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理想条件和场所。他们的作品刊登之后,收到捐款的数字持续增加,报馆曾写信予以鼓励。随着各方捐款大批大批地汇到《大公报》馆,报馆开始为救济灾民代收捐款。赵望云反映现实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之举,还受到当时隐居泰山的爱国将军冯玉祥的赞赏。冯玉祥曾招其上山,并为其画稿一一配诗。1935年,与冯玉祥合作出版了取材于泰山地区农民生活的一组诗画,铭石刻于泰山,后据拓印本编印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冯玉祥的支持下,与老舍在武汉、重庆等地创办《抗战画刊》,并任主编,广泛联络后方画家,积极宣传民众投身抗日洪流。1941年春,他开始成为职业画家。在成都,由于受到近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和收藏家侯宝璋的影响,赵望云开始重新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研究,并系统地钻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继而到西北地区旅行,临摹敦煌壁画,画风随之而变,绘画题材逐渐由农民转向西北地区的自然山川和农村风物。翌年,赵望云定居西安,组织当地画家成立平明画会,创办《雍华》杂志,开设青门美术社,举办各种画展,招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学生,逐渐成为西北画家群的核心人物,曾出版《西北旅行画集》。由于他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遂引起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怀疑,1949年春,被捕入狱,关押3个月后方被营救出狱。新中国建立后,赵望云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暨西安分会主席、西北局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西北文物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主持筹建了西北历史博物馆(今陕西省博物馆)。他的足迹踏遍关中大地、秦岭山区、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域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其艺术风格浩瀚、高邈、浑厚。二十世纪60年代初,原西安美协国画创作研究室的六位画家在北京举办画展获得成功,赵望云被誉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1956年,他赴埃及写生,出版《埃及写生画册》。晚年坚持以西北为生活基地,致力于长安画派的建设。他的画风自然质朴,笔力苍厚,注重生活气息,善于从平淡的农家生活中发现意味深长的主题和场景,融入画作。1977年3月29日病逝于西安,卒年72岁。代表作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埃及写生画册集》和《黄河写生集》、《林区写生册》、《祁连山写生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