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阻碍了壁画生产?

时间:2004-06-29文章作者:朱小钧
[B]生产模式:因循守旧[/B]20世纪的前90年,我国壁画作品的创作全过程没有一定的规范模式。但普遍的状况是,画家、建筑师和委托人之间在合作伊始,就都对合作伙伴及其事业存敬畏之心和全力支持的善意。在高度信任的氛围中,互相看重对方的专业实力,给予充分的施展空间。遇事共同协商,通情达理地解决一切疑惑和困难。大家毫无保留地各尽其能,从而最终实现圆满并各得其所。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得到了一大批足以青史留名、垂范后世的壁画精品。至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经济转型期,建筑行业对房屋的设计和施工采取招标办法时,不加区别、简单化地把与建筑工程捆绑在一起的壁画创作也拉进这个机制之中。对此,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唐晖认为,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普遍现象,在中国,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甲方(建筑商)的牵制,如果艺术家没有一定的公关交际能力,也很难拿到壁画项目的工程。房屋建造中,功能合理周到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它的实现和工料造价、质量检验等主要因素均可量化为明确数字。施行社会投标的办法,或许能够得到较好的生产方案和生产承担人。但在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实行投标却从来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也没有被看作是最好的。世界各国常有黑幕交易下次品登台、佳作流失因而引起社会大哗的案例传闻。壁画创作,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目标的艺术行为,是一种精神生产。其艺术品的创作和鉴赏中,没有实用功能的目标,材料和工时等也难以实行定量核算,优劣评审更无法实行准确的量化。这是由于在壁画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因素、恣肆汪洋的感情因素和出没无常的随机因素。这与批量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工业品生产和检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的功过是非标准,几乎刚好相反。[B]生产过程:恶性循环[/B]6月27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杜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的壁画工程创作已经到了一种相当糟糕的程度,可以概括地说,政府投资的壁画工程在社会竞标的体制中根本没有公平性可言,很多三流水平都算不上的作品中标,投资方甚至会拉上一些名家的精品创作来‘陪标’,对于政府工程,已经到了一种完全看人际关系不看作品质量的恶性循环中。”以我国现行的工业生产机制中试行的办法管理艺术生产,把壁画创作当成工业品生产,便出现了对画稿实行社会竞标的做法,立足于个人钱权的得失来决定画稿的采用或废弃,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壁画造价主要根据,对壁画创作绘制全程限期交件、要求快速完成。壁画竞标时,参加投标的画稿在评审过程中和定稿前,通常得不到负责任而有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投标人必然面临着画稿可能被故意否定而其中创意却悄然流失的风险。那在画家心中是一种自家心血遭巧取豪夺、被改头换面却又无法申明澄清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苦楚。在明知自己画稿的选中机会几乎是零、最高也不过50%而经常是20%甚至10%都不到的虚妄期待中,不可能指望画家们愿意竭尽所能贡献出最佳画稿。艺术评审中没有可能以检验工业产品的量化标准得到绝对无误的最佳方案稿,社会上做手脚、通关节的腐败浊流便乘虚堂皇而入。挖门子、付贿金、递条子、打电话等黑幕操作,已是见怪不怪。因而,真正能够行使决策权实行定稿的,不少是与艺术并无贯通的权势和金钱。壁画委托人通常视艺术家为自己打工的执笔工具,合作中颐指气使自不必说,至于偶然采取的艺术权威评审,也大多仅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鲜有人会认真对待。壁画造价的主要依据是所使用材料的市场价格。铜锻壁画造价高于手绘壁画,是因为铜板比颜料贵。铜铸壁画造价高于铜锻壁画,是因为铸造消耗铜材多于锻造。在壁画创作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艺术劳动的报酬,则往往被忽略为最不重要的成分。有时套用建筑工程中设计费的百分比为壁画计酬,但因壁画全部造价总额不高,壁画创作所得之微薄,只能看作是一个象征数额。壁画家的艺术付出与所得报酬不相对应,在工作量相近时大大低于雕塑、中国画等画种,这已是积重难返的尴尬。建筑和装修工程经常是接近尾期时才开始为补壁而张罗壁画。匆忙作稿子自然无法仔细推敲,草草赶活儿也只能省工省料。因此,出精品的几率必然很低。如果再有多层中间环节的盘剥,经费总额至最后绘制时已所余无多,那么,出现按酬付劳因而粗制滥造的负面结果也就在所难免。“中国的社会大环境决定壁画艺术的定稿、创作权力掌握在政府和开发商的手里,他们的审美水准决定了艺术发展的方向,总体来看,中国壁画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陈文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这样的观点。壁画创作的全程中,投标竞稿、权钱定标、以料论价、匆忙交工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绝无可能得到立意、表现、制作俱优而又新意盎然的壁画佳作的。上个世纪最后10年我国壁画的幅数虽然有量的剧增,几百平方米的画面也动辄出现,但整体的艺术质量却未见有相应的提高。大多数壁画是在沿袭前10年建立的流行风格,而少有原创力度稍大的作品。究其缘由,生产机制的转变和异化应视为主要症结。这样的做法,使壁画家的主体作用在从创作到绘制的各层次中,屡屡失守而飘渺空虚得几近于无。壁画家已被边缘化为配方单一的文化快餐的匆忙制造者,艺术灵性和创作激情已荡然失落。而壁画作品也质量低下,难以成其为令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的艺术品,甚至难以成其为画,只是一种可以轻易拆毁丢弃的糊墙纸而已。壁画自然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厄运。[B]生产机制:亟待改革[/B]工业生产机制可谓是艺术生产、壁画创作的项上枷锁。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摸索出一套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能够促进壁画事业繁荣的生产机制和操作程序。新机制和程序的建立中,现行工业生产机制操作下显示出的壁画创作中的种种弊端,20世纪前90年中国壁画家与建筑师、委托人之间互敬、松动而双赢的合作方式,以及欧美国家已趋成熟有效的管理办法,是重要的参照系。新的生产机制和操作程序,应该保证壁画家在壁画创作和绘制中主体作用的充分施展。征求画稿采取定向委托给能够胜任工作的艺术家的办法;由艺术权威定稿,而且权限不外延及提出指令性的改稿要求;遏制、杜绝定稿和绘制中的贿赂通关、盘剥克扣等黑幕腐败行为;有效地保护未定画稿中创意的知识产权;根据画家的品位和投入,提升壁画造价中艺术劳动成分的报酬至正常水平;给壁画创作和绘制以自由的施展空间和充裕的操作时间,使精品能够从容出世,等等。这些,才能够有利于壁画事业的正常发展。我们正视壁画生产机制的异化,这比报喜不报忧更客观,比重喜而轻忧更冷静,比看着眼前的繁华而不正视挑战和困难更理智。中华文化机体的生命力一向绵韧旺盛。面对新的机遇常作及时的自我调节,是再度启动、焕然出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