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为自己服务 再为社会服务

时间:2005年11月文章作者:林木
《美术观察》想到让大家来谈谈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的问题,这个想法很好。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不仅涉及到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所以思路很本质。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艺术怎样影响社会?二是艺术的影响力大小怎么看待。20世纪以来,对待艺术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艺术应当直接为社会服务。另一种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后者又叫“纯粹美术”。但整个世纪中,艺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倾向占了上峰。仅以50年代以后为例,就有艺术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艺术为阶级斗争服务之说,具体到艺术为每一个时期的每一种方针政策服务。80年代之后,政府较笼统地提出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想为艺术家们留下更多的创造的空间。这都是进步。但艺术怎么为社会服务?这却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这涉及到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尚书·舜典》云,“诗言志”。即说诗应当表达个人的情志。人在现实中有了体验有了感情,不吐不快,于是才有了艺术。这也是艺术为什么必须真诚的原因。个人的富于个性的感情及其表达的艺术,引起了与作者有相似情感体验的民众的共鸣,艺术就产生了社会影响。所以艺术的社会影响来源于艺术非常个人化的真诚的情感魅力。这也是艺术必须先由艺术家自己去体验,去感动,去表达和创造,才可能去感动他人服务社会的原因。曹雪芹不是先把自己感动得死去活来,才让历代痴男怨女们眼泪涟涟么?连自己都无动于衷,能让人感动吗?当然,艺术要感动要服务的仅仅是那些际遇相似,能够共鸣的人群,而不可能是真正全民。明乎此,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首先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体验,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转化为艺术,让民众也能在感天地动鬼神的艺术感染中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才有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即使有功利的实效,也必须以非功利的感动作为创作的开始!这是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决定了的。艺术决不是按社会需要先下定单再按图生产以服务社会的产品。这就是艺术是艺术家先为自己服务再为社会服务的原因。纵观这些年来,又有多少艺术家是如此真诚地在表达自我呢?如果说,80年代之前艺术为政治的因素太多,那是艺术的异化;那么,80年代之后,我们的艺术则在为西方人的称赞、购买和授奖的需要而创作;为中国自己的各种展览,当然就要包括展览的主题、评委及展览的主办单位而创作;我们当然还在为各种画廊,大款收藏家,拍卖行,乃至为各个单位各级政府之送礼之需要--这让多少画家因此而致富--而创作;今天的艺术家们奔走于权贵之门,亮相于传媒之家,争名于排名之赛,夺利于商贾之会,至于窥测欧美之动向而欲“与世界接轨”与“全球化”者,更如过江之鲫。当今中国美术界整个地成了追名逐利的一个大名利场……我们的艺术又为名、利所异化。然而,艺术本来却当是非功利的!这岂非天大的笑话!美术史上历代的大师们都是些纯粹艺术家,20世纪以来的大师们,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们也都是纯粹艺术家。后来的黄秋园、陈子庄们不也是因"纯粹"而受人关注么?但今天,纯粹艺术家又有多少呢?一个缺乏纯粹艺术家的时代,还有多少艺术是真正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又能有多少社会影响力可言呢?另外,也切不可高估美术的社会影响力。美术,不过以它特有的,不可为其他艺术所取代的特征,它对形、色、线、结构的独特的美的表达,而成为人类对视觉美的不可或缺的需求,成为社会对文艺需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社会对艺术家的需要,犹如对厨师对美容师对理发匠的需要一样,仅仅如此而已。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往往不错。但艺术家如果真的因此而昏了头,以为自己于社会影响真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那就真有些可叹可怜了。当年的梁启超想以小说去改造社会,凌文渊想以国画去感化土匪军阀,蔡元培想以美育去代宗教,都不无几分天真与迂腐。我们所以要当艺术家,仅仅是因为我们真的最喜欢艺术,或者,除了艺术以外,我们真的什么都不想干。守住自己的本份,做一些真的艺术,方为今天艺术家当务之急。或许,当我们的艺术家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也成为真正艺术的时候,那时候再谈艺术的影响力会更容易一些。(林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